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病历摘要例 1,男 ,65岁 ,因持续性心前区闷痛伴呕吐 2小时 ,意识恍惚半小时入院。查体 :脉弱扪不清 ,呼吸 2 4次 /分 ,意识清 ,双肺呼吸音清 ,律齐 ,心率 3 5次 /分。心电图 :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上抬 5~ 7mm ,且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Ⅲ、avF导联Q波 ,Ⅰ、avF导联ST段下移 3~ 4mm。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Ⅲ°AVB、心源性休克。予以常规治疗并静滴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升压 ,10 %葡萄糖 50 0ml加异丙肾上腺素 1mg静滴 ,心电监护一直呈Ⅲ°AVB ,加用 50 %葡萄糖 40ml加氨茶碱 0 2 5g静推 ,继以 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 ,笔者对两家医院10年来收治的285例AMI患者中合并AVB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1.一般资料285例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22例 ,女性63例。年龄33~92岁 ,平均(63.9±11.7)岁。梗死部位 :前壁109例 ,广泛前壁 高侧壁20例 ,前壁 下壁11例 ,后侧壁1例 ,下壁95例 ,下壁 右室或后壁20例 ,多部位梗死 (3个壁以上 )18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6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AMI中并行AVB34例,发生率17.3%,下后壁AMI合并AVB发生率29.9%,前壁AMI合并AVB发生率7.3%。经过治疗32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不同部位AMI合并AVB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正确分析AMI时出现的AVB,以降低AMI的其它阀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 ,监测 4 80例AMI病人AVB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 70例病人发生AVB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 :(1)早发组 :19例为发病 72小时内出现AVB。 (2 )晚发组 :5 1例为发病超过 72小时后出AVB。结果 4 80例AMI病人中 ,发生AVB 70例 (14 .4 % ) ,晚发组泵衰竭多于早发组 (P <0 .0 5 ) ,死亡率高于早发组 (P <0 .0 5 ) ,用阿托品治疗后早发组比晚发组有效。结论 AMI病人AVB晚发组比早发组病情重 ,预后差 ,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其发生率32.7%,较急性心肌梗死(AMI)高。1999~2002年,我们收治AIMI 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AIMI并发AVB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IMI 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5±16)岁。单纯下壁22例,下壁+后壁13例,下壁+右室8例,下壁+后壁+右室14例,下壁+前壁1例,均为首次心肌梗死入院,剔除既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异位节律者。1.2 诊断标准 AIMI诊断标准:Ⅱ、Ⅲ、aVF至少2个导联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心前区痛持续时间>30min及肌酸肌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右室梗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严重的后果。也是冠心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十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有增高,随之,心肌梗死发病率相应增高。AMI占内科急症死亡第1位,发病凶险,患者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常处于危险状态,此时如给予积极、恰当、有效治疗,常使部分患者转危为安。从而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达到抢救目的。AMI有三大并发症:1)心力衰竭;2)心源性休克;3)心律失常。具报告5%至10%AMI患者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B)。本文报导6例AMI伴Ⅲ°A∨B的急救体会。1 临床资料6… 相似文献
10.
11.
房室传导阻滞 (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中最危险的心律失常 ,对于AMI溶栓治疗成败的关键则是冠状动脉再通的时间。现结合我院典型病例 ,对AMI合并Ⅲ度AVB进行溶栓治疗前后心电图分析如下。临 床 资 料 例 1 :男 ,62岁 ,持续胸骨后疼痛伴大汗l小时 ,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入院。查体 :神清合作 ,急性病容 ,BP 75mmHg 50mmHg( 1mmHg=0 .1 3 3kPa) ,双肺闻及散在湿罗音 ,心律40次 /分 ,律齐。ECG示 :Ⅲ度AVB ,Ⅱ、avF呈 qR型 ,Ⅲ呈QR型 ,V3R~V5R呈QS型、STⅡ、… 相似文献
12.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分析1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其中7例伴Ⅱ度或Ⅲ度房传导阻滞。12例不伴房室传导阻滞。结果,AVB组平均就诊时间迟于对照组;心室率慢于对照组;QRS波形正常。对应性导联Ⅰ,avL导联及前壁V3,V4,V5V6导联出现ST段压低,以AVB组明显;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不同药物治疗的特点及预后报道较少,本文旨在了解药物治疗反应,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时间、临床估计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死亡率为3.3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8例中死亡率为4.5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vs(1 251.3±46.7)U/L,(155.8±25.6)U/L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2.4%,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 vs(1 251.3±46.7)U/L,(155.8±25.6)U/L 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 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 2.4%,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医学》2017,(5):421-42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时间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10—2016-10间在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罗征祥心血管中心住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继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5例入选,其中行PCI术30例,未行PCI术15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PCI术组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比非PCI术组患者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入选患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PCI术、年龄、血糖是影响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及早行PCI术,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有助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改善血糖水平等亦有助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多发于下壁梗死 ,少数发生于前壁梗死 ,这和房室交界区多为右冠状动脉供血 ,少数为左冠脉供血有关。 1995~ 2 0 0 1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8例 ,3~ 7d为 1个疗程 ,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3例。年龄 44~ 72岁。其中下壁梗死 7例 ,前壁梗死 1例。心肌酶测定、动态心电图监测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其中 1例伴发室性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 ,偶发短阵室速 )及泵衰竭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为发病 8h~ 72h。 1例病人发现即为… 相似文献
20.
患者,老年男性,因持续性胸骨后闷痛10余小时入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95/55mmHg,双肺呼吸音清,肺底少量湿罗音,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6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死.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心肌梗死常规急救治疗,病情一度较稳定,后出现心率减慢,逐渐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经应用改善传导及提升心率的药物,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