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末梢血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用含IPP和IL-2的RPMI 1640培养基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10d的γδT细胞的纯度.用扩增后的γδT细胞与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按不同效靶比例孵育后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人末梢血单个核细胞经过培养扩增10 d时γδT细胞迅速从4.21%扩增到70.35%.培养10 d时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例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分剐为61%、50%和59%,高于悬浮生长的γδT(分别为50%、37%和37%)和CIK(分别为45%、34%和40%)细胞毒活性.结论: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悬浮生长的γδT细胞和CIK细胞.γδT细胞将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又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2.
人末梢血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用含IPP和IL-2的RPMI 1640培养基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10 d的γδT细胞的纯度.用扩增后的γδT细胞与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按不同效靶比例孵育后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人末梢血单个核细胞经过培养扩增10 d时γδT细胞迅速从4.21%扩增到70.35%.培养10 d时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例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分别为61%、50%和59%,高于悬浮生长的γδT(分别为50%、37%和37%)和CIK(分别为45%、34%和40%)细胞毒活性.结论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悬浮生长的γδT细胞和CIK细胞.γδT细胞将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又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3.
<正>唑来膦酸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国产注射剂型治疗剂量多为每4周应用1次,每次4 mg。本文报道1例应用唑来膦酸过量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男,75岁。诊断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3年余,行R-CHOP方案化疗后病情稳定,因化疗药物含糖皮质激素,同时骨密度示严重骨质疏松,自2年前间断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因依从性问题,间隔1~3月用药1次),2014年3月3日再次入院诊治。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局部骨痂力学强度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通过卵巢摘除手术(OVX)构建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手术造成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1周给予唑来膦酸0.1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在骨折术后第1天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用显微CT、万能材料试验机和骨质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分析股骨结构和宏观及微观强度。结果骨折术后6 w,实验组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连按密度(Conn.D)、骨体积分数(BV/T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周,实验组1Tb.N、Tb.Th、Conn.D、BV/T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S/B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实验组2 TB.S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 Tb.N、Conn.D、BV/TV显著低于实验组1,BS/BV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1。实验6 w和12 w,实验组骨痂最大弯曲载荷和位移及骨痂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早期愈合,增加骨痂强度,并且尽早给药有助于断端骨痂恢复至更高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5.
<正>唑来膦酸是第三代二膦酸盐类药物,也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每年静脉注射1次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便可最大程度保证药物的持续性,能够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患者骨折的风险。但目前大多数资料为国外研究所提供,且均以绝经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多见,而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本文选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唑来膦酸注射液的短期实验人群,旨在探讨唑来膦酸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疗效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对4T1小鼠乳腺癌种植模型的抑瘤效果。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4T1细胞混悬液,将其在32只BALB/c小鼠右腋乳垫区进行接种,细胞悬液测定证明成瘤后,随机将32只小鼠随机平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作为对照,于小鼠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B组采用唑来膦酸注射,与每只小鼠皮下注射5μg唑来膦酸;C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 mg/kg多西他赛;D组采用唑来膦酸和多西他赛联合注射,首先腹腔注射15 mg/kg多西他赛,然后在同一只小鼠皮下注射5μg唑来膦酸,给药共3 w,应用Pearl Imager TM活体成像系统检查小鼠全身肿瘤病灶及强度;检测计算肿瘤细胞凋亡率及肺脏转移灶数量。结果 D组抑瘤率显著高于A、B、C组(P0.05);C组、D组肺脏转移灶数量显著小于A组、B组(P0.05);D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B、C组(P0.05)。结论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多西他赛用药可以对肿瘤生长具有更好地抑制作用、同时可提高细胞凋亡诱导及降低内脏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6例。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1 000 mg和维生素D3400 U。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63.18±6.9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8.36±5.95)分,术后3个月为(14.36±5.22)分,术后6个月为(9.00±6.07)分,术后12个月为(9.18±6.65)分。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ODI评分持续下降,6个月达平台期,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5),6、12个月时缓慢升高,但均保持在绝经后正常范围内。术前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为(0.721±0.16)和(0.687±0.19)g/cm2,术后12个月提高至(0.746±0.16)和(0.714±0.17)g/cm2(P0.05)。34例患者获得坚实融合,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4.4%(34/36)。结论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作用显著,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唑膦酸对腰椎融合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邢丽娟 《山东医药》2011,51(14):78-79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卵巢早衰(POF)继发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30例POF继发骨质琉松患者,均一次性静滴密固达5 mg,分别与治疗后6、12个月测定L2~4前后位及股骨上端包括股骨颈(Neck)、三角区(Waid′s)和粗隆(Torch)处骨密度(BMD)及血碱性磷酸酶(AKP)、尿Ca/Cr、尿羟脯氨酸(HPr)/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股骨上端Wald′s处的BMD、血清AKP显著增高(P均〈0.05),而尿Ca/Cr、HPr/Cr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POF继发骨质疏松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多发性骨髓瘤(MM)为血液系统中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以老年人多见,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为骨质损害,发生率可达80%左右。当侵及脊柱时会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且大多数表现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由于MM尚无法根治,所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双磷酸盐化合物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疗效〔2〕。本文运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脊柱MM,疗效显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确诊脊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生化指标等变化特点,同时观察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非骨折患者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的影响。方法 动态观察20171月至2020年1月住院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的114例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包括57例严重骨质疏松致骨折患者(骨折组)及57例单纯骨质疏松患者(非骨折组)。采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所有患者的腰椎总体(lumbar total, Ltot)、左侧股骨颈(Neck)和髋部总体(hip total, Htot)的BMD进行测量,并通过骨密度仪分析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包括髋部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的BMD、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平均骨皮质厚度(average cortical thickness, ACT)、弯曲系数(buckling ratio, BR)。观察骨折组和非骨折组治疗前后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BMD、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1)与基线相比,治疗1年后股骨颈CSA、ACT,转子间CSA、ACT,股骨干CSA、BR分别增加1.68%、1.73%、3.04%、1.92%、2.17%、2.69%;治疗2年后上述指标分别增加了2%、2.49%、3.26%、2.51%、2.1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相比,股骨颈BR在治疗1和2年后分别下降了1.44%和2.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基线相比,治疗1年后Ltot、Neck、Htot的BMD分别提升了6.6%、1.57%、1.33%。治疗2年后,三者BMD分别提升了7.45%、2.1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相比,治疗1和2年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分别下降了15.54%和13%(P<0.05);血钙分别下降了3.32%和2.8%(P<0.05);尿酸分别增加了9.83%和11.01%。(3)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治疗1年后转子间BR分别为11.52±2.73和10.37±2.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tot BMD治疗1和2年后均有上升(P<0.05);ALP在治疗1和2年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可明显增加BMD,改变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主要通过增加CSA、ACT而改善骨质量,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同样获益,进一步佐证了唑来膦酸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的同时可减少骨折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5 mg/kg)及高剂量组(10 mg/kg),每组12只。治疗结束12 w后,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股骨抗弯力、子宫指数及双肾指数,检测血清骨钙素、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血钙、血磷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低剂量组大鼠骨密度、抗弯力、血清骨钙素、1,25(OH)2D3、血钙、子宫指数及双肾指数明显偏低(P<0.05),而高剂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骨密度、抗弯力、血清骨钙素、1,25(OH)2D3、血钙、子宫指数及双肾指数明显偏高(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明显偏高(P<0.05)。结论唑来膦酸10 mg/kg剂量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升高子宫及双肾指数,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苏贞栋  黄羽  陈卓明  陈燕红 《内科》2008,3(6):877-878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常伴疼痛、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46例,并与单纯化疗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有骨转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给予唑来膦酸抗骨转移治疗,同时给予放疗;对照组50例,对骨转移部位给予放疗。观察两组患者骨病灶的控制率、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骨病灶控制有效率(RR)为60.8%,略高于对照组的50.0%,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骨痛的缓解率(显效+有效)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4.0%(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显效6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发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头痛头晕及手足麻木,主要为Ⅰ~Ⅱ级,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有明确的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正唑来膦酸是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之一。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输注唑来膦酸后发生呼吸衰竭病例,探讨该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可能的原因及与唑来膦酸的相关性。患者女性,68岁,因"突发肢体及认知言语功能障碍2月余"于2018年12月28日入四川大学华西  相似文献   

15.
唑来膦酸是一种含氮双膦酸盐(nitrogen-containing bisphosphonate,N-BP),每年静脉滴注5 mg唑来膦酸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该疗法可能会导致疲劳、头痛、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称为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s,APR),引发患者对治疗安全性的担忧。目前临床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对APR进行对症治疗,但该疗法仅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现有研究提示N-BP可作用于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并导致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积聚,后者引起的γδT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释放可能与APR有关。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他汀类化合物或可从该途径上游减少IPP,从而缓解APR。然而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均不理想,可能与他汀种类与剂量的选择等因素有关。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确定他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唑来膦酸是一种含氮双膦酸盐(nitrogen-containing bisphosphonate,N-BP),每年静脉滴注5 mg唑来膦酸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该疗法可能会导致疲劳、头痛、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称为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s,APR),引发患者对治疗安全性的担忧.目前临床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对APR进行对症治疗,但该疗法仅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现有研究提示N-BP可作用于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并导致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积聚,后者引起的γδT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释放可能与APR有关.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他汀类化合物或可从该途径上游减少IPP,从而缓解APR.然而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均不理想,可能与他汀种类与剂量的选择等因素有关.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确定他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唑来膦酸是一种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每年使用1次. 该药使用后易出现急性期反应,表现为发热、关节痛、肌痛、流感样症状等,但多在3d内出现,且较轻. 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使用唑来膦酸9d后出现右侧躯干转移性剧烈疼痛,伴发热.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于骨质疏松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使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评估用药前及用药后1年的腰椎和全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根据...  相似文献   

20.
96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唑来膦酸4mg,针对最痛点加局部放疗,采用6MV-X线照射,总剂量30GY/10次,之后再静滴唑来膦酸4mg;对照组只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及剂量同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止痛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71.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轻。认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