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院近年来收治翼状肩胛二例 ,应用碳纤维及人工韧带作肋骨肩胛骨固定术[1] ,经 1~ 2年随访 ,固定效果良好 ,患者均感满意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 1,男 ,2 0岁。骑摩托车撞伤 ,左肩外展位落地 ,锁骨骨折。经治疗 ,锁骨骨折愈合 ,但患者肩活动受限 ,肩胛骨隆起。入院检查 :患侧斜方肌、冈上肌轻度萎缩 ,肩外展 80°,肩上举受限。嘱患者作肩胸关节活动时 ,呈明显的翼状肩胛。检查者用力固定患侧肩胛骨时 ,上举功能可达正常范围。肌电图检查 :肩背部以及胸壁肌肉的支配神经未受损。例 2 ,男 ,2 5岁。 2年前摔倒右手掌着地 ,致肘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胛骨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治疗高肩胛症的疗效。[方法]对4例翼状肩胛症患者应用肩胛骨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治疗的方法,术中牢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4例均无臂丛神经牵拉伤,外观明显改善,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个月。按Hardegger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优3例,良1例。[结论]肩胛骨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方法治疗翼状肩胛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肩胛骨为近似三角形的不规则扁骨,位于胸廓上方两侧偏后,在肩关节活动中起重要作用.首先它为上肢活动提供肌肉止点,如前方的肩胛下肌、后方的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均起自肩胛骨,共同组成肩袖,是维持肩关节动态稳定、完成肩关节活动的最重要结构;其次,肩胛骨在斜方肌、大小菱形肌、背阔肌以及前锯肌等共同作用下,经过肩胛胸壁关节,完成肩胛骨的前伸、回缩以及向上旋转和向下旋转的运动;在肩关节上举过程中,肩胛盂关节面同时向上方旋转,为完成上举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协助肩关节完成上举运动(图1)[1].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介绍例1患儿,女,6岁4个月。因先天双肩不对称于2012年9月入院。入院检查:左侧肩胛骨高于对侧,可触及左肩胛骨内侧与脊柱之间有骨性连接;左肩上举受限,活动度约120°;Cavendish分级为Ⅱ级。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左肩胛骨内侧缘与C6椎体之间有肩椎骨(图1 a),合并C 4~T3脊柱裂;冠状位测量左侧肩胛下角高于右侧0.9 cm。  相似文献   

5.
张××,男,32岁,X光片号:7586。患者于,1990年6月1日与他人斗殴,左上肢上举冲拳时突感无力。继打第二拳时左上肢不能上举,自觉肩部不适。行走活动时肩部有响声。当日来院就诊。查:肩部肿胀,肩胛冈中点、肩胛内缘及肩关节处有压痛,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关节被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肩胛骨内外挤压均有骨擦音。但无方肩畸形,搭肩试验阴性。6月2日摄正位片见肩胛冈中点有致密白线折痕,阶梯样不平,喙突有裂纹,肩锁关节及肩肱关节无脱位。诊断:喙突骨折。处理:按常规局部敷消肿膏,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伤后22天肩胛岗肩胛内缘无明显压痛,肿胀消退。但轻度活动肩关节仍有骨音。继摄喙突特殊位X片见:喙突基底部连同肩长胛盂上2/5处完全撕脱骨折,裂纹清晰可见。用12cm绷带卷放患侧腋下;长10cm、宽3.5cm杉树皮放肩峰上邻颈部,绷带由腋下往前上肩,从后至对侧下腋再往胸达患肩上,经后方至腋下,如此反复缠绕数圈层层绑紧。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迫使喙突与肩胛盂紧密接触,包扎固定10天,无骨擦音,摄片骨折线模糊,去除固定,锻炼肩关节功能。同年8月1日肩关节功能已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长神经卡压致翼状肩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胸长神经卡压致翼状肩胛采用锁骨上部胸长神经探查松解术。结果术后1年随访患者颈肩不适及翼状肩胛消失,患肩外展上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手术行胸长神经松解术是治疗翼状肩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Woodward手术治疗先天性高肩胛症27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Woodward术式治疗先天性高肩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1年2月~2008年3月治疗先天性高肩胛症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3~9岁,平均4.1岁.左侧11例,右侧16例,均采用Woodward术式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4年随访(平均1年2个月),1例出现臂丛神经损伤,后恢复正常,术后肩部外观明显改善,肩胛骨下角下移2个肋间隙19例,下移1个肋间隙8例,术后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进,上举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145°,外展由术前平均68°,提高到81°.[结论]Woodward术式治疗先天性高肩胛症效果良好,但仍需精细操作,术后配合持久、正确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肩胛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法:总结1996年8月-1998年2月收治陈旧性肩胛颈骨折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7岁和42岁,1例合并腋神经损伤,1例合并锁骨骨折,均给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半年,受伤手50d手术者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受伤手4月手术者疗效差,肩关节功能明显障碍。结论:应重视肩胛骨骨折分型,对有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及伴有关节盂、肩胛带损伤或腋神经损伤者应尽早手术,以避免遗留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或冻结肩。  相似文献   

9.
肩肱关节动态稳定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肩关节主、被动外展上举时肩胛盂和肱骨干长轴间夹角变化分析肩肱关节的动态稳定机制。材料和方法:健康志愿者60例,男23例,女37例。手法检查肩胛骨平面内肩肱关节主、被动外展上举时肩胛骨活动的变化。其中18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30°、60°、90°、120°、150°时肩肱关节抗阻力(外展)和放松状态下摄正位片,测量两种状态下肩胛盂与肱骨干长轴之间夹角变化。结果:手检结果发现在肩胛骨平面内,肩关节在不同外展角度下抗阻力外展时肩肱夹角较放松时加大。X线摄片测量抗阻力外展时肩肱夹角增幅在外展0°时为4.55°±0.37°,在30°外展时为5.44°±1.16°,在60°外展时为6.50°±1.50°,90°外展时为4.94°±0.82°,120°时为4.50°±0.40°,150°时为1.44°±0.68°。结论:根据物理学两介面之间作用力分布规律,本研究发现健康人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中,肩周肌肉的收缩活动有利于肩肱关节结构上趋向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卫忠  张海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2,25(8):687-68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1~55岁,平均38.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h~10d,平均3d。肩胛体骨折3例,肩胛颈及肩胛体骨折4例,肩胛颈及肩峰端骨折4例,关节盂及喙突部骨折2例,肩胛冈及喙突部骨折1例。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采用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8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根据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可重建肩关节稳定,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