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疟疾血清学试验使用的同种人体疟原虫抗原的来源困难及使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抗原的研究报告尚少。本文采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和夜猴体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分别制备抗原,通过间接荧光抗体(IFA)及间接血凝(IHA)试验进行比较研究。试验所用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是敏感的,用RPMI 1640培养基在体外培养保存。另以夜猴体内繁殖的恶性疟原虫制备抗原(称CDC抗原)作对照,以IHA及IFA试验同时检测14份血清,其中7份为已知阳性血清,3份已知阴性血清,另4份血清有否疟疾史不明。  相似文献   

2.
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用于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为抗原用于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检出感染恶性疟患者的血清疟疾抗体灵敏度较高,但检出感染间日疟后血清中的抗体则灵敏度低或不理想。早巳证实与间日疟原虫相对应的食蟹猴疟原虫可用于IFA测试感染间日疟后的血清抗体,本文报道了用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用于IFA测试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抗原片的制作:液氮保存已培养70天的食蟹猴疟原虫(PcC)复苏后再培养28天,按照Sulzer等的方法制成抗原片。将培养原虫去上清液后,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于1983年对五个不同类型疟区人群进行单次横向调查,同时以寄生虫学调查作对照。用平均每视野(10×40)含149.5个裂殖体的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与含124.4个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裂殖体的抗原片同时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疟疾抗体。血清学测定的结果与血检相一致,而恶性疟原虫抗原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测出的抗体阳性率与GMRT,分别与该地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水平和传播强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可以使用此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用含有三个疟原虫种的单一抗原的制备和应用于间接萤光试验,特别在过筛大量血清的优越性。抗原按Sulzer和Wilson(1967)法制备。三个疟原虫种包括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P.brasilianum)。间接萤光试验已证明血清学上巴西疟原虫相当于三日疟原虫。前两种疟原虫保种于切脾的夜猴而后一种保种则为切脾的红蛛猴。当至少  相似文献   

5.
作者等鉴于猴疟保种上的困难,提出改用鼠疟原虫作抗原。动物感染后第三天,一般到第四天才明显出现抗体,因此在第二天、最迟第三天采血,可以避免抗体的干扰。血液制成薄涂片,在防尘条件下吹干,用丙酮固定10分钟即可应用。试验了75份经寄生虫检查证明为疟疾(大多数为恶性疟)患者的血清,同时用同种抗原(恶性疟原虫)及三个异种抗原(猴疟P.cynomolgi bastianellii及ceylonensis两个变种、鸡疟原虫及伯氏鼠疟原虫)作比较。从血清平均滴度来看,鼠疟原  相似文献   

6.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PNG)高疟区疟疾病人血清中已发现有抗230和48/45kD的恶性疟配子体/配子表面抗原的抗体。这些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疟原虫从人体传播到媒介蚊。本文报告了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观  相似文献   

7.
免疫诊断在研究三日疟分布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日疟原虫寿命很长,密度很低,不易查出,常成为输血性疟疾的传染源。作者应用免疫荧光试验(IFA)对不同地区的三日疟进行了研究。 514例的血涂片用罗氏液染色后镜检5~50分钟,对可疑血片则延长时间观察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等及异形红细胞等。用巴西猴疟原虫作抗原,其中265人也用恶性疟原虫抗原作IFA检测。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判定结果。镜检原虫阳性者48例,其中三日疟7例,恶性疟25例、间日疟10例、卵形疟6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间接血凝试验(IHAT)使用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简称Pcb)和诺氏猴疟原虫(Pk)两种异种抗原检测人类疟疾抗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抗原的制备,按Agarwal等(1981)介绍的方法,当感染的猕猴血中疟原虫裂殖体感染率达8~10%时放血,感染红细胞经密度梯度分离与皂素溶解处理1.5小时,用pH7.2的PBS洗3次,贮存于-196℃液氮中,试验的当天取出,超声粉碎,可溶的部份即为抗  相似文献   

9.
86例玻片恶性疟原虫阳性的病人血清,以及93例正常人对照血清,分别与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代替三日疟原虫,二者抗原性被认为相同)已洗去细胞的厚涂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患者治疗前取血,分离血清并贮藏于-70℃备用。试验方法按Sulzer等法进行。取出贮藏的抗原玻片,置于染色架上,待达室温后,放在慢速运转的玻片旋转器上的蒸馏水浴内  相似文献   

10.
目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疟疾抗体用的抗原系由感染猴疟原虫或人疟原虫的夜猴制得。作者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抗原,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了观察,并与来自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抗原作了比较。当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血症达8%,其中环状体20%,滋养体35%,裂殖体45%时进行收集,以pH7.2的PBS洗5次,最后用同样的PBS制成悬液,涂制的抗原片厚血膜的每一高倍视野可见20~30个原虫,即以蜡纸封存于-70℃。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11.
在坦桑尼亚进行的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的结果有显著的差别。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恶性疟猴模的系统观察,寻找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作者在伦敦给6只首次感染西非株恶性疟原虫的夜猴,间隔不同的时间反复再感染同株或异株(东非株)恶性疟原虫。于每次输注疟原虫后,逐日有规则地进行寄生虫学血液检查。所有动物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每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比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三种方法对急性疟疾的血清诊断的效果。共检测133例血清,其中50例为血检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Ⅰ组),50例为发热临床怀疑疟疾但血检疟原虫阴性的病人(Ⅱ组),33例健康人作对照(Ⅲ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用巴西利什曼巴拿马亚种的前鞭毛体,于34℃培养的无鞭毛体,经以单层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 Cell(,于34℃培养产生的无鞭毛体,以及从金色仓鼠皮肤损害处检得的无鞭毛体作为美洲皮肤利什曼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的抗原,试验用的血清为34名皮肤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利什曼后3~24个月于治疗前采得的血清,并以30份健康人的血清作对照。抗原的制备是将分离出的前鞭毛体或无鞭毛体用磷酸缓冲盐水(PBS,pH7.6)于4℃以1,200g离心10分钟,洗涤3次,每种抗  相似文献   

14.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疟疾的主要方法,但是对服用抗疟药的病例镜检疟原虫就很困难或不可能。对这些病例可考虑应用免疫诊断方法,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免疫荧光试验。作者对已经确证的患者作试验,以确定本法的价值。调查的60人中20人系在国外感染的苏联居民,40例系侨居苏联的其他国家的居民。其中恶性疟33例、间日疟13例、三日疟2例、卵形疟6例,可能已服抗疟药而未定种者6例。以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猴疟原虫抗原用标准微量法检测患者血清或血浆中的抗体。试验结果表明,免疫荧光法用同源性抗原,26例中23例阳性(89.4%),异源性抗原  相似文献   

15.
1974~1975年作者在萨瓦尔多海岸区对113个妊娠妇女和她们的新生儿作疟疾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探讨疟疾发病率和间接荧光抗体(IFA)反应对疟疾感染的纵向观察。113个妊娠妇女每月一次直到分娩为止进行红细胞压积、疟疾涂片和IFA试验,发现有疟原虫立即用卡莫喹(基质)600mg一剂  相似文献   

16.
以食蟹猴疟原虫为抗原致敏O型红细胞,作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初步获得成功。 一、材料和方法 (一)抗原制备:当猴体内疟原虫感染率达高峰且多数处于大滋养体和裂殖体阶段时,抽血,4℃1,500rpm离心10分钟,去血浆。加相当于原血量3~4  相似文献   

17.
一、对20例南越岘港慢性脾肿大患者进行了血检疟原虫、骨髓穿刺、肝穿刺、血红蛋白电泳分析以及血吸虫病和利什曼病的血清试验。对82份无脾肿大者的对照血清和病人的血清同作疟疾间接萤光抗体及肝炎相关抗原的测定。结果在20例患者血清中,有17例(85%)至少对一种疟疾抗原的间接萤光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对照血清滴度明显升高的只有21%(17/81)。20例脾肿大者中,有1例在血片中找到恶性疟原虫,2例有坏  相似文献   

18.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相似文献   

19.
被诺氏疟原虫的滋养体和裂殖体感染的红细胞可为免疫猴的血清所凝集,因此,可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检出不同种的特异性原虫抗原。常用的为Brown等(1965)的裂殖体感  相似文献   

20.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