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临床及影像学材料较完整的50例,均经螺旋CT平扫,螺距为1,扫描完毕后即作5mm或2mm的薄层重建。其中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9例作了造影增强扫描及5,10、15、20min延迟扫描。良性梗阻33例中,4例作了增强扫描。结果 螺旋CT能对各种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效果满意。17例恶性梗阻患,只1例误诊,准确率94.2%。33例良性梗阻中,无1例误诊。采用增强扫描,特别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是必要的补充。结论 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癌9例,胰腺癌12例,胆总管结石16例,胆总管炎性狭窄1例。结果胆管癌中7例位于胆总管,2例位于肝门区胆管,均表现为梗阻上方胆管扩张。胰腺癌中8例表现为胰头增大,4例胰头增大不明显,增强扫描可见小结节状强化。胆总管结石中14例为阳性结石,表现为高密度影,2例为阴性结石,表现为低密度影。胆总管炎性狭窄1例,表现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扩大,胆总管渐进性狭窄。结论CT除可以确定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以外,还能明确梗阻部位以及判断梗阻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特征,并提高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CT签别诊断准确性。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均经常规腹部CT扫描,其中,45例又经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结果术前CT诊断胆管结石26例,胰头癌20例,胆管癌10例,壶腹癌3例及肝门部转移癌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仅1例壶腹癌术前CT误诊为胆总管下端等密度结石。本组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4%,96.15%和98.33%。结论CT能清晰显示梗阻胆管的改变及导致梗阻的原发病灶及其对周围结构的浸润和转移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向会  杨运旗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107-110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在梗阻性黄疸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均经CT常规平扫及造影增强扫描,其中部分病人的梗阻移行部还经薄层扫描。分析了良性与恶性病变的CT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CT能显示梗阻移行部的形态与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及周围有无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范围及胆管内有无结石等。经术后病理证实,48例梗阻性黄疸中,良性病变为12例,恶性病变为36例。CT事先确认了44例,诊断准确性为91.7%。结论:依据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一般容易鉴别梗阻性黄疸的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因而CT可作为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螺旋CT常规扫描、MPR及CPR技术重建图像对梗阻部位及性质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43例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25例,胆管癌12例,胰腺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CT常规扫描结合MPR、CPR图像诊断准确率为90%,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图像结合MPR和CPR图像后处理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直观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对胆道系统梗阻的定位、定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向会  欧波  严杰 《西南军医》2007,9(5):40-40
目的探讨45岁以上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采用美国的GE-hispeed螺旋CT机对50例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胆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诊断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40例US提示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患进行CT扫描,其中35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岁。结果梗阻平面位于胰头的36例,钩突1例,壶腹区3例。其中炎性梗阻19例,癌13例,结石8例。结论CT有助于胰头一壶腹区梗阻的诊断,确定梗阻平面与US相仿,梗阻定性明显优于U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薄层增强靶扫描在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性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CT腹部平扫,据平扫图像对胆总管梗阻部位行三期增强靶扫描,结合病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靶扫描图像示胆总管下端梗阻性病变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5.2%(20/21)。结论:CT靶扫描为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010年间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肝外梗阻性黄疸68例,将所有病例按良恶性分成两组,良性组36例,恶性组32例。其中20例同时再行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CPR等。观察CT定量及定性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胆管扩张程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有无结石,有无肿块及肿块部位、肿块与胆总管关系、肿块强化程度。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梗阻部位距肝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显著(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胆总管内径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部位、病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壶腹周围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SCT,US,ERCP资料,着重分析MSCT的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梗阻定位、定性方面的作用及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本组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34例胰头区病变MSCT确诊31例,确诊率89.2%,明显高于US(76.4%),54例胆总管末端病变MSCT确诊48例,确诊率87.5%,明显高于US(63.4%),8例十二指肠乳头病变MSCT确诊5例,确诊率62.5%。本组患者MSCT对梗阻的定位诊断均与手术、内镜所见相符,准确率为100%。结论MSCT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可明确判定梗阻部位,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可显著提高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黄疸病因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征象,并与B超诊断进行了对比。结果:1.CT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符合率96% ,高于B超的79% 。2.梗阻性黄疸病因最多为结石(70 例),其次为肝脏、胆道肿瘤(48例)。3.CT对硬化性胆管炎等少见病有3例漏误诊。结论:CT能明确显示扩张的胆管、胆管梗阻段的征象及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应作为梗阻性黄疸诊断的首选方法,在疑难病例中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CT诊断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40例US提示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扫描,其中35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岁。结果 梗阻平面位于胰头的36例,钩突1例,壶腹区3例。其中炎性梗阻19例,癌13例,结石8例。结论 CT有助于胰头-壶腹区梗阻的诊断,确定梗阻平面与US相仿,梗阻定性明显优于U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和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86例患者中,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梗阻部位在肝外胆管者9例,梗阻部位在肝内胆管者57例,梗阻部位在胰头部14例,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乳头部者6例。而CT检出结果分别为7例、46例、14例和3例,总准确率86%。梗阻病因中,胆管结石56例,胆管炎性疾病10例,胆管肿瘤4例,乳头部肿瘤5例,胰头癌11例。经CT检出结果分别为48例、6例、2例、4例和11例,总准确率80%。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具备多层面扫描、无需使用造影剂、检查准确率高等优点,而且方便基层医院使用,有利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ERCP、CT、B超对胰胆管下段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ERCP、CT、B超对胰胆管下段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100例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反复上腹痛、恶心呕吐的患均经ERCP、CT及B超检查本组患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为良性病变(胆总管结石)57例,恶性肿瘤31例,其中胆总管癌11例,胰头癌13例,以及壶腹癌8例。上述3种方法术前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对胆总管结石的定性诊断准确率:ERCP为98%(n=56),CT为72%(n=41),B超为61%(n=35);对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ERCP为97%(n=31),CT为78%(n=25),B超为63%(n=20)。结论 ERCP对胰胆管下段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和B超,但因CT与B超均属无创性操作且对某些恶性肿瘤也有较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因此在影像诊断中应考虑3项技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石、良性狭窄、壶腹癌、胰头癌、胆管癌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检查。结果:结石11例,良性狭窄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壶腹癌5例,胰头癌7例,胆管癌15例,胆囊癌2例。MRCP能清晰地显示正常胰胆管树的结构,能直观显示胰胆管扩张和梗阻的部位、形态、范围,其检出率和定位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8%。结论: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特别对结石的诊断,结合原始图像有特异性,能清楚显示梗阻部位、梗阻原因、病变形态、病变与周围关系及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螺旋CT与常规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敏感性,并选择最优化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1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男性41例,女性52例,年龄为32~87岁,平均67岁),其中,61例用螺旋CT检查,82例用常规CT检查。结果:螺旋CT与常规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5.08%(58/61)和92.68%(76/82),P<0.05;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80%(56/61)和75.60%(62/82)。螺旋CT显示梗阻部位的正确率随扫描期的不同而异,平扫为62.30%,动脉期为63.33%,而静脉期则高达93.55%,P<0.05。结论: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CT。当使用螺旋CT检查该病时,选择静脉期5mm薄扫可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间8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良性和恶性分为两组:良胜组32例,包括单纯结石组21例和胆管炎11例(其中6例并发结石)。恶性组52例,其中胆管下段癌11例,壶腹部癌11例,胰头癌30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inIP、MPR、CPR等。CT观察指标包括:定量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I级胆管内径、胆总管壁厚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定性指标:肿块有无、形态以及强化程度、肝内I级以远胆管扩张程度、范围、管壁强化程度、有无结石、有无双管征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明显(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段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部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