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及30例正常人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同时测定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增高。提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增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并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老年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及微核率的变化,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老年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明显下降,而平均微核率显著升高,两者间相关系数为-0.5617,提示提高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可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及减少微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是一种调理蛋白,具有调理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当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下降时,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受到抑制。通过对20例不同的腹部中等手术病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测定,发现术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量减少,尤以术后第1天为明显,第7天恢复正常。术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减少和术中丢失含有纤维结合蛋白的全血及术后大量消耗纤维结合蛋白有关。目前,如何提高创伤、烧伤、大手术、感染等情况下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含量,已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方法;测定48例不稳定型绞痛、36例急性心肌梗塞、24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因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及血浆粘度,并与4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比较。结果:提示3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有血液粘度增高的特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代代偿性增高,对防止进一步计器的微栓塞起重要作用。结论:动态监测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可作为判断心脑血管疾病病情  相似文献   

5.
颅内肿瘤组织中纤维结合蛋白的初步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200025)李国文,胡秉城,王健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广泛地存在于血浆、体液、结缔组织和细胞表面。血浆中的FN是具有非特异性调理功能的血浆蛋白,可与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65例健康人及218例某些疾病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正常对照组为327.7±53.0mg/L。未并发感染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性白血病、胃溃疡、肝海绵状血管瘤、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并发感染和/或DIC的急性白血病、肝细胞性肝癌、重症病毒性肝炎及败血症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01),胃癌及播散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01)。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测定对急性白血病有无并发感染或DIC;胃溃疡与胃癌;肝细胞性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播散性红斑狼疮与败血症及急性病毒性肝炎与重症病毒性肝炎的鉴别效率均>0.70,提示对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梁忠欢 《广西医学》1998,20(4):686-688
献血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的调查贵港市中心血站梁忠欢为探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tm,FN)在献血人群中的分布状况,我们对部分献血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81例首次献血者和168例献血1年以上者,年龄18~...  相似文献   

8.
王晓榕  洪艳 《医学新知杂志》1996,6(3):115-115,127
观察31例新生儿窒息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表明:轻度窒息血浆FN无改变,重度窒息则显著降低,提示血浆FN含量可作判断新生儿窒息预后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9.
烧伤病人血清纤维结合蛋白测定与临床病情的关系刘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510220)关键词烧伤,血浆纤维结合蛋白中图号R644.03烧伤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由于这些改变,机体减弱了对感染入侵的反应,以致发生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创面脓...  相似文献   

10.
纤维结合蛋白(简称FN)系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体细胞、血液等组织中的大分子(M44)多糖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早在40年代即被发现。近年来明确了该物质与细胞的联接性有密切关系,人为的家兔角膜创伤的愈合显示了纤维结合蛋白的明显作用。本文报告采用来自健康血源的男性新鲜血浆精制成的纤维结合蛋白滴眼剂,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所致的角膜上皮障碍等眼病407例,显示了明显的角膜上皮愈合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探讨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3项检测指标对肝胆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病例295份,其中慢性乙型肝炎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74例,原发性肝癌71例,胆道疾病(包括胆管结石、胆囊炎)72例,检测这些病例的ALP、γ-GT、CHE 3项指标,并随机抽查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观察比较ALP、γ-GT、CHE在不同肝胆疾病中的水平。结果各组肝胆疾病患者血清中ALP和γ-G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P<0.01);且肝癌组ALP和γ-GT水平较其他组升高更显著;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明显降低(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胆道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LP、γ-GT、CHE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胆道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测定ALP、γ-GT有助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胆道疾病。测定CHE有助于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并可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 138例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 ,Fn)含量进行检测 ,并与 5 0例正常对照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Fn水平高于正常对照 ,肝硬化、重症肝炎及肝癌患者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 ,差异均具显著性 (P <0 0 5 )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 ,但差异不具显著性 (P >0 0 5 )。提示 血清Fn测定对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定、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79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 Fn)的水平,与62名正常对照者比较,发现各类肝病患者血浆Fn均低于正常,尤其肝炎后肝硬化最明显。作者分析了肝病时血浆Fn下降的原因,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原发性肝癌患者 (未发生临床远处转移)为研究对象,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做初步研究。方法 建立原发性肝癌组(n=41)、肝硬化组(n=24)和正常健康对照组(n=40)。比较肝癌组 (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与肝硬化组肝组织中cystatin C的表达,比较各组外周血中cystatin C的水平,并同时进一步就癌组织cystatin C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肝内转移情况,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所有癌组织切片中cystatin C表达均呈阳性反应。部分癌旁组织、远癌组织和肝硬化组织切片中有不同程度cystatin C表达。秩和检验结果显示,肝组织中各组cystatin C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cystatin C在肝组织中阳性细胞比例、染色强度和以上两者乘积的表达均为: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远癌组织。血清cystatin C水平比较显示,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均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而肝癌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9)。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cystatin C表达程度 (阳性细胞比例分值,染色强度分值)同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肝内转移情况无特殊相关。结论 在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中cystatin C表达增强,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远癌组织,同时血清中cystatin C水平也高于正常健康对照。因此检测组织或血中cystatin C表达水平对判断原发性肝癌不同的疾病阶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脏病人血浆凝血酶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脏病人血浆凝血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20例,肝硬化10例,原发性肝癌15例,对照组30例,用Ecarin-发色底物法检测其血浆中全凝血酶原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PT用一期法测定。结果:所有患PT延长,肝炎与肝硬化病人全凝血酶原量降低,肝癌病人增高;吸附后凝血酶原在肝癌病人增高显,阳性为93.33%。结论:肝炎与肝硬化病人PT延长与全凝血酶原下降,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作为治疗监测。异常凝血酶原增高可用作原发性肝癌的筛选诊断。  相似文献   

16.
洋地黄样免疫活性物质(DLIS)和心钠素(CN)是两种参与机体水钠代谢调节的内源性利钠活性物质。对40例肝硬化的血浆DLIS和CN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两者均有显著增高,呈现腹水组>无腹水组>对照组的规律,且在多数情况下呈显著性正相关,提示两者的改变均与肝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肝硬变、15例肝癌和20例正常人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变组、肝癌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变组中伴有腹水20例,不伴腹水10例,二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接近(P>0.05)。提示在肝硬变、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内皮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对肝硬变腹水的形成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法联合检测五项肿瘤标志物对肝脏疾病的癌变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法对肝癌组56例、肝硬化组40例、肝炎组47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相关糖类抗原CA199、CA125和铁蛋白进行联检。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AFP、CA199、CA125和S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均高于转移性肝癌(P〈0.05)。结论应用多项指标联检对肝脏疾病的癌变(尤其是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同时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有很好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肝脏体积测量技术在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5至2015/5来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的85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30例、B级组29例和C级组26例。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4组入选者均进行CT肝脏扫描,比较肝硬化组患者与对照组肝脏各区域体积、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以及健康人不同年龄肝脏体积差异。结果肝硬化组患者左外叶和尾叶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內叶、右前叶、右后叶及总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肝脏体积呈明显递减趋势,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随年龄增长肝脏体积呈明显递减趋势,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缩小程度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CT肝脏体积测量对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原发性肝癌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症状、肝炎病毒感染史和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AFP)、肿瘤病变部位。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老年所占比例分别42.6%和40.7%;其不同临床症状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HBV感染史24例,肝硬化史38例;AFP>200μg/L者有40例,AFP>400μg/L者有23例;不同年龄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病变部位的构成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临床症状多样,HBV感染及肝硬化是女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