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中有效组分的体外促凝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中有效栓塞成分(白芨多糖与二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的体外促凝血作用。方法将有效栓塞成分按质量比不同分为4组,观察各组样品对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的影响。结果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能显著缩短PT,且缩短程度与主要栓塞成分白芨多糖所占比例成正相关;同时此栓塞剂也可缩短aPTT。结论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在体外实验中明显促进凝血,并偏重于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此外,主要栓塞成分白芨多糖在促进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蛇毒对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蛇毒活性成分对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日本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蛇伤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血循毒和混合毒蛇咬伤病人的PT及APTT均延长;而神经毒毒蛇咬伤病人的PT及AFIT正常。结论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的蛇毒有明显的抗凝作用,神经毒毒蛇的蛇毒基本无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3.
质量控制是保证试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 ,其中合格的质控物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 ,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试验的质控物主要依赖进口 ,其价格较贵。我们通过对两种自制质控物 (混合血浆、单一血浆 )与进口质控物比较 ,结果混合血浆与进口质控物无明显差异 ,且制备成本低廉 ,便于推广应用。一、材料和方法1 .仪器 德国 BE公司 Compact X全自动血凝仪。2 .试剂 美国 Biopool公司 PT试剂盒 (批号 :2 51 L0 1 )、APTT- EA试剂盒 (批号 :42 0 K0 3)、正常质控物 ( NCCP,批号 :1 0 0 L0 2 )、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对照试验,研究贫血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检查的126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采集2管血,常规组的一管以抗凝剂与全血体积比1∶9为标准进行采血,试验组标本按公式[抗凝剂体积(mL)=0.1 85×采血量×(1-HCT)]将校正采血量计算出,以校正采血量为标准进行采血,并对其PT和APTT值进行检测,将不同HCT时PT与APTT值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HCT≥0.25时,两组间PT、AP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0.25时,试验组PT、APTT值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T0.25的严重贫血患者,采用常规采血方式会使PT和APTT的检测数据偏小,为提高PT和APTT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应校准采血量。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 2 0 0 1年 6月接诊了一起集体中毒病例 ,病人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急性腹痛、头昏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病人凝血指标延长 ,少数病人镜下血尿、粪便隐血阳性 ,反映出较典型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症状 ,病人经洗胃后立即用维生素K1、辅酶A、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治疗 ,后经防疫站检查证实为大隆 (第二代抗凝血杀鼠药 )中毒。患者经我院临床诊治 1个月左右均顺利康复。现将中毒病人各阶段血凝指标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标本来源 收治入院的杀鼠药大隆中毒病人 93例 ,其中男性 74例 ,女性 19… 相似文献
6.
液体凝血活酶试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凝血活酶试剂的研制徐元斌朱晓辉王德春曾章新朱忠勇(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州350025)关键词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为适应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试剂标准化和仪器化的要求,我们新研制了一种具有较高的促凝活性和敏感性的液体凝血活酶试剂。经与凝...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70-71
目的比较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一些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法国生产的STAGO(思达高)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376例各种疾病和健康正常成人50例血液胛、APTT。结果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癌、肝病及高血压患者PT及APIT二者均延长比率最高。结论对血液病、DIC、肝癌、肝病及高血压患者选择测定PT、APTT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各类型肾脏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情况与肾脏损害严重性之间的关系,结合临床进一步对预防和治疗出血以及预后估计提供合理检验依据,笔者对421例各类型肾病患者及48例正常对照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维吾尔族、汉族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分析不同民族糖尿病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因素,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确诊为糖尿病患者2 10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46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凝血指标水平的差异。将不同民族(维吾尔族、汉族)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显示,病例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在病例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显示,维吾尔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不同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在不同民族间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了解其机体的凝血功能及状况,为产科医生提供可靠性临床决策以及为产前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78例妊娠妇女(妊娠组),检测其在妊娠早、中、晚三个时期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选取健康非妊娠妇女56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对两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妊娠组与对照组相比,PT及APTT均缩短,FIB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T、APTT、FIB等在妊娠各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妊娠期妇女随着孕周的增加,凝血功能有增强趋势,机体呈现轻度高凝状态.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但凝血活性过强就会有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应用骨髓长期培养(LTBMC)法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浆的巨核细胞集落刺激活性(MK-CSA)。分别用再障血浆、正常AB混合血浆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作为刺激正常骨髓巨核细胞生长的活性来源。结果显示三组培养贴壁层形成情况类似;再障组悬浮液中累积细胞数(3.19±0.54)×10 ̄7高于对照组(2.48±0.60)×10 ̄7,与ITP组(2.64±0.64)×10 ̄7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再障组悬浮液中巨核系祖细胞(CFU-MK)维持时间长。直接对正常骨髓细胞作半固体培养,发现再障组形成的巨核细胞集落数(95.4±35.2/2×10 ̄5个细胞)高于对照组(43.5±20.6/2×10 ̄5个细胞)。结果表明再障血浆具有较高MK-CSA,推测再障患者可能存在着原发性CFU-MK缺陷,血浆中MK-CSA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反馈性调节。 相似文献
13.
Lewis JH Davidson CS Minot GR Soulier JP Tagnon HJ Taylor FH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946,25(6):870-875
14.
Jennifer Teichman Hina Razzaq Chaudhry Michelle Sholzberg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18,57(4):480-484
The ability to monitor Factor VIII (FVIII) and Factor IX (FIX) levels is integral to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mophilia A and B patients, respectively. Factor activity levels are checked during regular follow-up, post-infusion of factor concentrates, during pre- and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s, and when the presence of an inhibitor is suspected. However,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and reproducibly measure factor activity levels with standard coagulation assays has been challenging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recombinant factor concentrates with extended half-lives. Similarly, special considerations must be given to the type of inhibitor assay used in patients with acquired hemophilia receiving recombinant porcine FVIII replacement.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chieve hemostasis with clotting factor mimetics and interference of endogenous anticoagulants lack standardized assays for monitoring hemostatic efficacy. Laboratory assays measuring dynamic clotting parameters such as thrombin generation or whole blood viscoelasticity may provide a way forward, but have yet to enter routine clinical use.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role of specialized coagulation assays in an era where multiple new hemostatic therapeutics for hemophilia are available, and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cle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bedside and laboratory clinicia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