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C型肱骨髁间骨折4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肘内、外侧联合切口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5年11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8例,按骨折AO/ASIF分型:C1型19例,C2型15例,C3型14例。采用肘内、外侧联合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常规尺神经皮下前置。[结果]48例患者随访8~18个月,平均1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肘关节功能根据Aitken和Rorbeck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32例,良9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7.3%。无1例尺神经麻痹。[结论]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切口,不损伤伸肘装置的情况下完成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双钢板固定手术,结合尺神经皮下前置,避免过多损伤关节周围组织,配合早期主动功能锻炼,能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AO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及分析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2001年3月~2006年3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5~64岁,平均35.3岁。左侧9例,右侧12例。按照AO/ASIF分类:C1型6例,C2型10例,C3型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尺神经损伤1例。所有病例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或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使用AO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1例随访8~38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伤口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3周而愈;桡神经牵拉损伤1例,经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恢复。根据Cassebaum法评分,优7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0.9%。[结论]AO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方法。骨折粉碎程度及软组织损伤的严重度、有效复位及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是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8例,骨折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4例。合并尺神经损伤4例。所有病例均采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不做尺骨鹰嘴“V”形或斜形截骨,提起肱三头肌向内侧、外侧牵拉,并配合肘关节伸屈,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及固定。术后24~48 h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获平均18.6个月(12~28个月)随访,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4例尺神经损伤均患者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结论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在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使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充分显露,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10例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采用肘关节后侧正中入路,尺骨鹰嘴截骨;骨折复位后,用重建钢板和 1 /3管型钢板分别放置于肱骨远端的后外侧和内侧固定;尺神经常规前置皮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 20 ~6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肘关节平均活动度 110. 0°(95°~140°)。Mayo评分良好 9例,可 1例。一过性尺神经麻痹 1例,术后 1个月恢复,无桡神经损伤病例。结论 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关节面解剖复位、双钢板固定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后路经鹰嘴V形截骨、尺神经前置、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均于术后4、10周及6、12个月摄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随访12-30个月,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术后尺神经麻痹1例于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术后5周肘关节异位骨化1例,1例因糖尿病切口延迟愈合。结论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解剖型钢板双侧柱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双侧柱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肘后人路,内、外侧柱双固定治疗26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定期复查X线片及肘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法评分:优13例,良8例,可4例,差1例.术后尺神经麻痹1例,鹰嘴截骨不愈合1例,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解剖型钢板双侧柱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探讨采用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7年3月-2000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37.4岁;左侧17例,右侧14例。按照AO/ASIF分型:C1型11例,C2型12例,C3型8例。其中开放性骨折9例,Cusstilo and Aderson Ⅰ度5例,Ⅱ度4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所有病例均在伤后48h内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折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或加1/3管型钢板固定。术后24-48h行肘关节被动活动,1周后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年,平均1年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Cassebaum方法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11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80.6%。术后出现伤口感染1例,异位骨化1例,桡神经牵拉损伤2例,经伤口换药,抗感染和神经营养药治疗后恢复。结论 采用鹰嘴截骨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中显露充分,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可以早期行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7年2月,采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25例,男19例,女6例;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3岁。左肘关节17例,右肘关节8例。根据AO/ASIF分型,C1型11例,C2型9例,C3型5例。其中开放骨折2例。所有病例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或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使用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5例患者经3~2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9例,可1例。结论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经肱三头肌舌形瓣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2岁。按照AO/ASIF分型:C1型9例,C2型13例,C3型4例。开放性骨折3例,合并肱骨干骨折2例,前臂双骨折1例,腰椎骨折1例,桡神经损伤2例,尺神经损伤2例。所有病例用双钢板垂直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4例骨折复位满意,2例复位稍差,1例术中牵拉损伤尺神经。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3周愈合。肘关节Cassebaum功能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经后入路双钢板固定肱骨髁间骨折,牢固可靠,能有效防止骨折不愈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肱骨髁间骨折术中尺神经前置是否有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尺神经前置与不前置处理对肘关节活动度、功能及术后尺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6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根据术中对尺神经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尺神经前置组和尺神经不前置组。尺神经前置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14~77(42.5±15.7)岁;在肱骨髁间骨折复位结束后,对尺神经进行充分游离并行皮下前置术。尺神经不前置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14~81(43.4±17.3)岁;在肱骨髁间复位结束后,将尺神经返回尺神经沟。末次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改良Mc Gowan分级评分对尺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估。结果:尺神经前置组1例鹰嘴截骨处延迟愈合,2例肘关节僵硬;尺神经不前置组1例伤口感染,1例骨折不愈合,4例肘关节僵硬。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前置组48例获得随访,时间12~59(32.2±14.2)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28)°,前臂旋转活动范围(152±12)°,MEPS评分88.6±11.6,优28例,良16例,中3例,差1例;术后17例曾出现过尺神经损伤症状,末次随访时仍有7例存在尺神经功能障碍,Mc Gowan 1级6例,2级1例。尺神经不前置组120例获得随访,时间13~61(32.0±14.9)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19±27)°,前臂旋转活动度(154±16)°,MEPS评分88.9±12.5,优67例,良44例,中7例,差2例;术后42例曾出现过尺神经损伤症状,末次随访时仍有22例存在尺神经功能障碍,Mc Gowan 1级18例,2级4例。两组患者随访时间、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前臂旋转活动范围、MEPS评分及尺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对尺神经前置或不前置,对术后临床疗效及尺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无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11.
AO技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AO技术结合CPM功能锻炼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15例肱骨髁间骨折按AO/ASIF分类,C13例、C27例、C35例,均采用经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髁间用螺丝钉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骨柱用双钢板固定,一块重建钢板,一块1/3管型钢板,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18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2例并发尺神经炎,无切口感染、肘内翻畸形及骨化性肌炎发生,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结论:AO技术结合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对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极其有效。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术后迟发性尺神经炎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一期行尺神经前移术对肱骨内上髁骨折术后发生迟发性尺神经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7例眩骨内上髁骨折患者分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一期行尺神经前移(32例)和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两组,对两组迟发性尺神经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一期行尺神经前移组的迟发性尺神经炎发生率为6.25%,而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为3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肱骨内上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并一期行尺神经前移能较好地预防术后迟发性尺神经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人路"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42例成人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按照AO分型:C1型11例,C2型23例,C3型8例,全部为闭合性损伤.其中20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2例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人路,均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者,术后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人路者,术后2~3周行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29个月)随访.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术后总体肘关节功能:优29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术前2例尺神经损伤者,1例3个月后恢复,1例有尺神经麻痹症状残留.2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者: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者: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P0.05).结论 采用"Y"型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配合早期CPM辅助锻炼,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术后根据入路选择合适的辅助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横形开放骨折合并尺神经断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07年6月收治的21例尺骨鹰嘴横形开放骨折合并尺神经断伤的患者,采用AO空心钉和钢丝张力带固定尺骨鹰嘴骨折,修复和皮下前置尺神经,支具保护下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18例获得12~19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3例失访.肘关节功能按Broherg-Morrey评分标准评估:优14例,良3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为94.0%.尺神经疗效评定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S)、运动(M)分级标准评定疗效:优M4S3,6例,良M3S310例,可M2S21例,差M1S1以下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尺骨鹰嘴横形开放骨折合并尺神经断伤,采用可靠的内固定和尺神经前置修复方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明显提高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应用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1例,按AO/ASIF分类:C1型7例,C2型18例,C3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AO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优9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3.9%。结论采用后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吴长青  华英  刘勇占 《中国骨伤》2023,36(7):614-618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采用切开固定术治疗12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男59例,女61例,年龄25~77(53.5±3.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肘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37例和对照组8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肘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发生肘关节僵硬37例(僵硬组),未发生肘关节僵硬83例(对照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30.83%,僵硬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损伤能量、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开放性损伤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能量损伤、骨折AO分型、开放性骨折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是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后僵硬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后非僵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屈曲僵硬与旋转僵硬患者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前应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康复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AO分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3 d开始保护性功能锻炼。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及X线片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43个月,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活动度:屈伸87°±3°,屈曲114°±4°,伸直27°±6°,旋前65°±4°,旋后67°±5°。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55~100(87±4)分,优13例,良3例,可4例,差1例。术后并发症:4例出现暂时性尺神经麻痹,1例关节僵硬,1例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结论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能提供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3型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结合尺骨鹰嘴附着点局部纵向切开显露、双钢板内固定治疗33例肱骨髁间C3型骨折患者。结果 33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按Cassebaum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1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8.9%。结论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结合其肘后鹰嘴附着点局部纵向切开,有效显露肱骨髁间C3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个体化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AO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9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16周骨折全部愈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72.6%.伤后9周出现异位骨化1例.结论: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前积极止血及消除肌肉水肿,手术解剖复位,手术中严密止血,关节囊重建,术后双重引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将对肱骨髁间骨折愈后疗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Functional outcome of AO type C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PURPOSE: To review the functional outcome of AO type C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bicondylar fractures) managed with dual orthogonal plate fixation. METHOD: Twenty-three patient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t a mean of 45.1 months. Patient-rated outcomes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 Patient Rated Ulnar Nerve Evaluation [PRUN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lbow form [ASES-e], and Short Form-36 [SF-36]), clinical, radiograph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s were used to assess outcomes. RESULTS: Almost 40% of patients required a third plate for adequate fixation. Patients identified minimal subjective deficits (10%) with a mean satisfaction of 93%. The arc of motion was decreased in the flexion-extension plane (122 degrees relative to 138 degrees, p <.01), whereas strength was lower for both elbow flexion-extension and forearm rotation (p <.05). 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was 48%, however, most were minor and resolved without further surgery. No ulnar neuropathies were identified at follow-up after routine ulnar nerve transposition. CONCLUSIONS: Outcomes of AO type C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were good with dual orthogonal plating, ulnar nerve transposition, and early motion. Additional plating may be required with distal fracture patterns or osteopenic b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