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 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 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2]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 h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40 mm Hg≤24 h脉压<60 mm Hg组[(1.06&;#177;0.02、0.94&;#177;0.07)mm,(P<0.001)];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0.97&;#177;0.08),(0.86&;#177;0.05)mm,(P=0.000)].[3]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 h脉压≥60mm Hg组明显高于24 h脉压<40 mm Hg组[(138.54&;#177;29.46、109.75&;#177;15.8)g/m^2,(P<0.001)].[4]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3.42%,11.44%),P=0.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的变化,以及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1]选择2003-07/2004-12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男35例,女16例;年龄60~82岁.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脉压40~60 mm Hg组(n=26)和脉压>60 mm Hg组(n=25).[2]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总动脉收缩内径-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15;100/颈总动脉舒张内径],颈动脉扩张性[(颈总动脉收缩内径2-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215;100/(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215;脉压)],颈动脉僵硬度[脉压&;#215;颈总动脉舒张内径/(颈总动脉收缩内径-颈总动脉舒张内径).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斑块分级的总和计算斑块指数.上述指标的测定反映颈动脉重构.[3]采用非配对比较t检验作显著性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两因素间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脉压40~60 mm Hg组(t=3.92~2.25,P<0.05~0.01).[2]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脉压>60 mm Hg组明显低于脉压40~60 mm Hg组(t=3.10,2.47,P<0.01,0.05).[3]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脉压40~60 mm Hg组(χ^2=10.83,P<0.01).[4]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χ^2=4.47,P<0.05).[5]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的相关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789,0.752,0.596,P<0.01~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同脉压呈显著负相关(r=-0.626,-0.598,P<0.05).结论:[1]脉压的增加对颈动脉重构及硬度均有影响,增大的脉压可使颈动脉弹性下降,僵硬度升高.[2]脉压是大动脉重构、僵硬度增加的危险因素.[3]脉压增加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②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40mmHg≤24h脉压<60mmHg组犤(1.06±0.02、0.94±0.07)mm,(P<0.001)犦;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犤(0.97±0.08),(0.86±0.05)mm,(P=0.000)犦。③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24h脉压<40mmHg组犤(138.54±29.46、109.75±15.8)g/m2,(P<0.001)犦。④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犤(3.42%,11.44%),P=0.002犦。⑤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的变化,以及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7/2004-12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男35例,女16例;年龄60~82岁。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脉压40~60mmHg组(n=26)和脉压>60mmHg组(n=25)。②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总动脉收缩内径-颈总动脉舒张内径)×100/颈总动脉舒张内径],颈动脉扩张性[(颈总动脉收缩内径2-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100/(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脉压)],颈动脉僵硬度[脉压×颈总动脉舒张内径/(颈总动脉收缩内径-颈总动脉舒张内径)。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斑块分级的总和计算斑块指数。上述指标的测定反映颈动脉重构。③采用非配对比较t检验作显著性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两因素间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t=3.92~2.25,P<0.05~0.01)。②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脉压>60mmHg组明显低于脉压40~60mmHg组(t=3.10,2.47,P<0.01,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χ2=10.83,P<0.01)。④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χ2=4.47,P<0.05)。⑤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的相关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789,0.752,0.596,P<0.01~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同脉压呈显著负相关(r=-0.626,-0.598,P<0.05)。结论:①脉压的增加对颈动脉重构及硬度均有影响,增大的脉压可使颈动脉弹性下降,僵硬度升高。②脉压是大动脉重构、僵硬度增加的危险因素。③脉压增加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徐蕾  倪幼方  方唯一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36-163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74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测定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VST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d),分析左室肥厚与脉压的关系。结果:随着脉压的增加,左室重量指数逐渐增加,左室肥厚程度的增加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当脉压相同,平均血压(MBP)<113mmHg与≥113mmHg两组进行比较,左室重量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MBP≥113mmHg组的SBP、DBP均高于MBP<113mmHg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室肥厚不仅与SBP、DBP有关,而且与脉压有关,脉压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超声检查动脉管壁的中内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病理学方法相关良好.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评价脉压、左室质量指数、血管的阻力指数、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相关分析实验.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 对象选择2000-09-30/2002-03-3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54例,男33例,女21例.同期在本院超声科检查的正常血压(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5 mm Hg)者为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 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查每例患者左室腔舒张末内径,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舒张末厚度,计算左室质量指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中内膜厚度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计算血管的切率和斑块指数,对动脉压、左室质量指数与阻力指数和切率作线性相关分析,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检对象脉压、左室质量指数和颈总动脉斑块指数.②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中内膜厚度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计算斑块指数及最大切率. 结果80例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高血压组脉压,左室质量指数,斑块发生率和斑块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64.36±7.44)mm Hg,(45.78±8.72)mm Hg;(131.47±18.73)g/m2,(83.28±12.34)g/m2;5.62±1.78,3.44±1.10;66.7%,23.1%,(x213.37,t=5.730-13.234,P<0.01)].②老年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中内膜厚度、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8.96±1.20)mm,(8.08±0.96)mm;(1.28±0.88)mm,(0.91±0.17)mm;0.75±0.05,0.69±0.06.颈内动脉(6.82±1.12)mm,(5.72±0.92)mm;(1.06±0.17) mm,(0.76±0.15)mm;0.70±0.07,0.64±0.06,t=2.872~10.850,P<0.01],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和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47.44±12.85)cm/s,(60.20±14.32)cm/s;(225.78±95.76)/s,(300.26±110.42)/s.颈内动脉(41.22±10.18)cm/s,(48.64±11.58)cm/s;(268.54±112.56)/s,(324.52±121.42)/s,t=2.872~10.850,P<0.01].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左室质量指数及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阻力指数、切率之间呈线性弱相关(r=0.30~0.36,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血管扩张,中内膜增厚,阻力指数增大、切率降低,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硬度增加使顺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脉压与心功能指标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选择2001-01/1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05例,男70例,女35例.其中仅合并高血压者29例(合并高血压组),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27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合并糖尿病者32例(合并糖尿病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者(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组)1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2]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过程中测定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计算脉压值.超声心动描记法为M型模式下测定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根据公式:左室质量=1.04[(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左室后壁厚度)3-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3]-13.6计算左室质量.根据公式:相对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计算相对室壁厚度.[3]分别以脉压、左室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及相对室壁厚度为变量,以年龄、性别、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同时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冠心病10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各组脉压无明显差别.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左室质量、相对室壁厚度大于其他3组(P<0.05),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2]各组脉压均与左室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0.47,P<0.05~0.01).合并高血压组、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脉压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33,0.41,P<0.05).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脉压与相对室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结论:脉压是一独立于高血压之外的,与左室肥厚有关的独立指标;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为影响冠心病患者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动脉重构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140例受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高血压非左室肥厚(NLVH)5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5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应用超声评价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横断面弹性,同时应用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动脉节段僵硬度及下肢动脉阻塞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EH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率(△D%)及血流量变化率(△Q%)明显降低(P<0.05),颈总动脉弹性系数(Ep)及僵硬系数(β)增高,动脉顺应性(AC)降低,颈总动脉内径(CCA-D)、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斑块检出率增加(P<0.05),均以LVH组改变最显著.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LVH组最高,NLVH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反映下肢动脉阻塞程度的踝臂指数(ABI)在三组间都在正常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H患者在出现LVH之前,外周动脉就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LVH患者动脉重构更明显,因此动脉重构在LVH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37例,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 3次诊所血压、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 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 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 24 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670,P< 0.01和 r=0.399,P< 0.01. 24 h 脉压和 24 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9.0± 10.2)mmHg 和 ( 44.7± 8.9) mmHg,P< 0.001]和 [( 132.1± 13.1) mmHg 和( 126.5± 12.7) mmHg,P< 0.001](1 mmHg=0.13 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277,P< 0.01和 r=0.105,P< 0.05). 结论 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动脉硬度指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16例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质量指数,并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用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其动脉硬度指数,同时测定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①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左室肥厚组较非左室肥厚组具有较高的动脉硬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硬度指数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并与健康者、单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较.方法:①纳入2001-02/2003-01广州邮电医院内科门诊或住院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115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47例(代谢综合征组),单纯高血压患者36例(高血压组),糖尿病患者32例(糖尿病组).选择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9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美国ALT 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对受检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测量,在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10,20,30 mm3处分别测取前壁和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双侧共测得12个值,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指数用Crouse方法计算.颈动脉扩张性=(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颈总动脉收缩内径2)/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215;脉压,颈动脉僵硬度=脉压&;#215;颈总动脉直径/颈总动脉每搏血管内径变化幅度.③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单纯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3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47例,健康者1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指数、颈动脉僵硬度明显大于和高于其他3组(P<0.05~0.01),颈动脉扩张性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颈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改变较糖尿病及单纯高血压患者严重,代谢综合征患者特有的多重危险因子聚集的情况,对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损害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脉压与心功能指标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1-01/1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05例,男70例,女35例。其中仅合并高血压者29例(合并高血压组),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27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合并糖尿病者32例(合并糖尿病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者(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组)1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过程中测定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计算脉压值。超声心动描记法为M型模式下测定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根据公式:左室质量=1.04[(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左室后壁厚度)3-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3]-13.6计算左室质量。根据公式:相对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室腔直径计算相对室壁厚度。③分别以脉压、左室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及相对室壁厚度为变量,以年龄、性别、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同时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冠心病10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脉压无明显差别。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左室质量、相对室壁厚度大于其他3组(P<0.05),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②各组脉压均与左室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0.47,P<0.05~0.01)。合并高血压组、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脉压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33,0.41P<0.05)。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脉压与相对室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结论:脉压是一独立于高血压之外的,与左室肥厚有关的独立指标;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为影响冠心病患者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心脏,将结果分成左心室肥厚组(LVH)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左室肥厚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尤以收缩压明显;②左室肥厚组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非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多.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具有正相关,同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HP—5500高频超声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在40~55mmHg者为一组,脉压差>55mmHg者为一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脉压差>55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祥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40~55mmHg者(P<0.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祥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室中层缩短率与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及左室重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2008年12月的51例患者入高血压病组,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临床特点,同时行超声心动图,采用常规M型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未内径、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量,软件计算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左室中层缩短率以及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根据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个亚组:正常结构组、向心性蕈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析各组的收缩功能指标,观察左室中层缩短率与左室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的相关性.结果 ①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室间隔舒张末内径显著增加(1.18±0.28 vs 0.95±0.13,P<0.001)、后壁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加(1.01±0.17 vs 0.89±0.17,P<0.01)、左室中层缩短率明显降低(18.0±4.9 vs 22.3±5.9,P<0.01).②高血压不同构型亚组的收缩功能和左室构型的比较: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相对窜壁厚度、左室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舒张末左室内径、射血分数以及缩短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中层缩短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高血压组左室收缩功能与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的相关性:左室中层缩短率与相对室壁厚度相关(r=-0.42,P<0.05)、左室中层缩短率与左室重量指数显著相关(r=0.67,P<0.01)、而射血分数、缩短分数与左室重量、相对室壁厚度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左室壁内缩短分数可以更有效的评价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功能,并与其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并与健康者、单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较。方法:①纳入2001-02/2003-01广州邮电医院内科门诊或住院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115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47例(代谢综合征组),单纯高血压患者36例(高血压组),糖尿病患者32例(糖尿病组)。选择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9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美国ALT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对受检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测量,在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10,20,30mm3处分别测取前壁和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双侧共测得12个值,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指数用Crouse方法计算。颈动脉扩张性=(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颈总动脉收缩内径2)/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脉压,颈动脉僵硬度=脉压×颈总动脉直径/颈总动脉每搏血管内径变化幅度。③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单纯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3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47例,健康者1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指数、颈动脉僵硬度明显大于和高于其他3组(P<0.05~0.01),颈动脉扩张性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颈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改变较糖尿病及单纯高血压患者严重,代谢综合征患者特有的多重危险因子聚集的情况,对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损害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7例,所有人选病例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24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670.P&;lt;0.0l和r=0.399,P&;lt;0.01。24h脉压和24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77;10.2)mmHg和(44.7&;#177;8.9)mmHg,P&;lt;0.001]和[(132.1&;#177;13.1)mmHg和(126.5&;#177;12.7)mmHg,P&;lt;0.001](1mmHg=0.13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277,P&;lt;0.01和r=0.105,P&;lt;0.05)。结论: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测119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4名正常人的颈动脉,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其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高血压3级组的颈动脉内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且与高血压级别有关(p<0.05)。2.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3.脉压差与颈总动脉IMT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839,p<0.01),PP≥60mmHg组的颈总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PP<60mmHg组(p<0.01)。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显著相关,并且与血压级别及脉压有关,颈动脉高频超声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损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81例,按高血压类型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2例(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组39例(B组).对照组为30名健康老年人.二维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舒张期内径,观察颈总动脉斑块情况;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B组颈总动脉IMT、僵硬度、RI升高(P<0.01),扩张性、EDV、Vmean降低(P均<0.05),A组PI升高(P<0.01),B组PSV降低(P<0.05);A组颈总动脉僵硬度、PSV、RI、PI高于B组(P均<0.05),扩张性和EDV低于B组(P<0.01);A、B组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收缩压、脉压与颈总动脉内径、IMT、EDV、Vmean、RI、PI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发生重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顺应性差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患者.收缩压及脉压对颈动脉重构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超声结合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参数的临床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每组各20例;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获取双侧颈总动脉的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及顺应性(AC)三项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血压的关系。结果在高血压病患者,Ep、β、颈总动脉最大内径(Ds)、颈总动脉最小内径(Dd)、IMT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显著正相关,而AC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负相关。颈总动脉IMT与Ep、β、Ds、Dd正相关,与AC显著负相关。结论随着血压的逐渐升高,颈总动脉IMT逐渐增厚而弹性逐渐减退;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准确地定量评价颈总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