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叶天士运用经络病机辨痹病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叶天士治疗痹病医案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叶氏在运用经络病机理论辨治痹病上有三三大特点,分别为推崇“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提出“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善从阳阴、奇经治痹。并对每一特点结合经络理论作了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血痹是风邪侵袭人体,血液凝涩于肌表,以致肌体局部麻木不仁的一种疾病。其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灵枢·九针论》云:“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即病邪入于阴,阴盛则寒,寒使血液凝涩,而致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更进一步阐明了血痹的成因是“卧出而风吹之”.而仲景所论血痹,亦宗《内经》之旨,并结合临床实践,将其作为具有特定涵义之病名,而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血痹奠定了基础。但仲景叙证简略,治法尚未完备,故对血痹还有深入研究之必要。一、关于血痹之成因对于本病的产生,仲景指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沈津湛教授依据《素问·痹论》治疗痹证的临床思路与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临证学习,从沈师对《素问·痹论》原文的解读,对痹证病因、病机、病位、治法、用药、传变、预后等方面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固本培元派、温补学派诸位医家治痹经验的继承,总结整理沈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与方药特色,并选取一则系统性硬皮病验案进行佐证。[结果] 沈师认为,痹证为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其根本病因为正气虚弱,包括营卫不足、运行异常与精血亏损、阳气不足两方面,病位多在脾、肾。发病之初尚在五体,是治疗绝佳期,久而入络,转为脏腑痹,则为难治。治疗上,沈师主要继承固本培元派及温补学派多位医家的治痹思路,以脾、肾为核心,将扶正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邪在肌表及痹证发作期,以除邪为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兼以扶正;邪入经络、脏腑后,以养正为要,依据侵邪之偏重施以补剂,风盛补血,寒甚补火,湿重补气。所举验案乃阳虚寒甚之系统性硬皮病,沈师先治以温阳散寒、除痹止痛,四诊后主以养正温阳、补益气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沈师系统解读《素问·痹论》,认为治痹当“养正为要,除邪为先”,以温阳、益气、养血、除邪、止痛、通络六法治疗痹证,疗效尚佳,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方剑乔认为颞颌关节紊乱多由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脉道瘀滞所致,针灸治疗要以通畅气血、舒筋活络为原则,在遵循经选穴基础上多选取局部腧穴,常选用下关、颊车为主穴,使用温针灸,以艾灸温热效力降低患者病处周围神经兴奋,从而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微循环、消炎镇痛;强调根据患者颞颌关节紊乱发病的时间长短来判断病邪深浅,对于初期发病者,痹证较轻,采用轻刺之"扬刺",将痹邪浮而散之,而对于长久不愈者,其痹邪久居于内,采用深刺之"齐刺"以驱邪外出;临床上,方老师尤其善用电针,根据患者疼痛的急缓期选用不同的电针频率,对于急性疼痛期使用100 Hz电针可快速缓解疼痛,而对于疼痛不明显者则选用2 Hz电针,将以上诸法合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1 实痹风寒湿热为邪,邪气盛则实,痰瘀胶结为邪,痰瘀不去为实,因此从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热胜为热痹,以及顽痰瘀血交结不解之顽痹五型进行辩证施治.1.1 行痹(风胜)关节肢体疼痛游走不定,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或在肌肉,或在关节,各处窜走,脉多浮弦或浮紧,舌淡苔白簿.治宜疏风为主辅以散寒祛湿,佐以活血通络.以蠲痹汤加减.焦树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病”的范畴。其病因和病理不外乎邪实、正虚两个方面。邪实指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正虚指素体虚弱,肝肾不足,在正虚基础上,感受外邪,邪入经络、筋骨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从而形成以受累关节和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候。从临床特点看,多近似于《内经·痹论》中“骨痹”、“筋痹”、“脉痹”的证候。从病位看,多发生于阴经阳经交接的手足之处,督脉、膀胱经为阳气旺盛的部位,故一旦阳虚邪入,痹阻不通,也可发生于脊柱之处。  相似文献   

7.
<正>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痹"、"骨痿"范畴。姚教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肾虚、脾虚、肝郁与血瘀,但往往同时夹杂风、寒、痰、湿、热等外邪或邪由内生而痹阻经络,病性多表现为本虚标实。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主要体现在"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两个方面。脾肾不足为该病致病之根本,脾肾虚必定影响气血运行,气虚则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治痹莫不以正邪之盛衰消长为虑,将辩证之演变分为正盛邪实,正盛邪恋,痛邪入络三阶段,治疗特点为:(1)宗仲景湿痹之旨,宣通逐湿以治新疴;(2)介络虚邪恋之论,固卫通补以顾标本;(3)创久痛入络之说,灵动搜剔以蠲痼疾。  相似文献   

9.
痹证辨治四则付喜凤(河南省武陟县人民医院,河南454950)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医案治痹之法,当以祛邪为要,或祛风,或散寒,或除湿,或清热,视其偏胜之邪而施之;然亦需兼顾杂合之邪及病之久暂,体质之偏,辨证论治。余将临证十多年来治疗痹证的典型病例作一...  相似文献   

10.
脾肾阳虚、水湿壅滞而致腰部疼痛,甚则如坐水中,下肢疼痛挛急或稍见浮肿,有时延治或误治则致下肢痿痹,或脾肾阳虚而引起水湿为患的多种疾病,亦可用本方加减治之,疗效较为满意,兹提出以供大家参考。[方剂来源]肾着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原著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心痹.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瘀阻肺络证治法:化瘀宣肺.  相似文献   

12.
痹证治验     
邵淑侠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99-109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由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范畴。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从病因病机上,医家各有说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亦提出痹证以湿热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王清径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经等方,在治痹方面可谓独具一格。张景岳认为除了寒热的痹治有治凉之异外,血虚血燥…  相似文献   

13.
1《医经溯洄集》论中风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余尝考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只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引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不遂;风痱者,身无疼痛四肢不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风痹者,诸痹类风状.《金匮要略·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由是观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  相似文献   

14.
魏中海教授首次提出"虚邪伏络"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痹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人体脏气衰弱,外邪侵袭,深伏于体内,痹阻经络,积聚成邪,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痹病,故"虚邪伏络"是慢性痹病的基本病机。在"虚邪伏络"的理论中,正气亏虚为本,伏邪痹络为标;正虚有肝、脾、肾之分,络痹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脏虚和伏络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魏中海教授主张"扶正祛邪,蠲痹通络"是痹病的基本治则,扶正重视肝、脾、肾,通络顾及气、痰、瘀。  相似文献   

15.
筋痹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本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袭入而致。强调正气虚是主要原因,病邪为其次,治应扶正兼祛邪。笔者认为,本病和人体正气之强弱关系并非甚密,病邪应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本病,重在祛邪散寒祛湿。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脉痹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血脉,血液凝涩,脉道不通,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不仁,或见冷、热、燥、湿及水肿,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法包括针刺、汤液及药酒治疗,其预后与正邪盛衰有关。脱疽病因病机为寒冷刺激、房事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情志不遂或外伤,致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肢节失养,临床表现为肢体末端发凉、苍白、疼痛、坏死脱落,早期采用中药内服,晚期手术,配合各种外治法局部治疗,其预后与气血是否衰败及毒邪是否传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韦嵩教授认为,痹证的病因病机多为伏邪致痹、经筋不通、阴痰凝结、邪伏膜原。痹症治疗缠绵不愈,常因具有外邪与体内伏、顽之痰互结,黏连固着之特点,单纯温经散寒除湿之剂则难以奏效,痰不除则痹不愈。对于顽痹有痰湿痹阻之象者,组方中应配以剔痰通经之药,佐之桂枝、细辛、白芷、苍耳子、葛根、络石藤等,以达温化痰结、通经透痹之功,能较为有效地缓解关节疼痛、消除关节肿胀,达到抑阻病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喉痹为咽喉疼痛或梗阻不利或声音嘶哑之证,虚实寒热外感内伤皆可使咽喉机窍不利,阻痹为肿为痛为嘶哑。临床上属火者居多,寒者百中难得一二,故世人多用清凉解毒或养阴利咽之品治之,阴证喉痹临床每易疏忽。1阴证喉痹喉痹病本在太阴肺,病位在上焦,但与少阴肾密切相关,因肾脉系咽喉  相似文献   

19.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风湿病。金明秀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以毒邪为患,毒邪侵袭或损伤经络,导致经脉痹阻不通。其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痹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毒邪痹阻为病机特点。急性期治疗以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排毒为大法,慢性缓解期以伏毒内蕴为基本病机,以补益脾肾、化浊解毒为主要治则。遵循以上治则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 通阳是治疗阳气被外邪遏阻的一种方法。《伤寒论》中用五苓散通阳利水以治蓄水,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化饮以治痰饮,《金匮要略》中用枯萎薤白类方通阳宣痹以治胸痹,其药总离不开温热之性,盖阴寒内盛,痹阻阳气,郁滞气机,气化失司,则湿浊,水饮等阴寒之邪郁蓄于内,施温热药祛除阴寒之邪,是为通阳之常法。然热病通阳则与之迥异,亦十分困难,诚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指出的“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这就在于这种热病是由其特定的因素所招致,即由脾胃素弱或湿盛困脾,运化呆滞为内因,复感湿热外邪而引发的外感湿热证,亦称湿温。湿与热邪相混,如油裹面,胶结难解。盖湿为阴邪,氤氲粘腻,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