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通过对先天性外斜视患儿眼位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得出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的度数,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斜视矫正手术方案。结果38例先天性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病人术前容易发现代偿头位。本组病人水平斜视角度15-45度合并单眼下斜肌亢进27例,双眼下斜肌亢进11例,全部病人在手术后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得到矫正。结论早期手术可使病人尽快获得双眼视功能,改善和治愈代偿歪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斜肌边缘切开治疗不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手术矫正的不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一侧下斜肌功能正常或亢进+1级,行下斜肌边缘切开术。另一侧下斜肌亢进+2-+4级,行下斜肌切断和(或)同侧上直肌后徙术。手术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双眼下斜肌功能、V征、代偿头位、双眼视功能。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术后下斜肌功能正常105例,未卅现下斜肌功能不足。内斜V征第一眼位平均斜视角由术前64.5^△降至术后5.8^△,外斜V征第一眼位平均斜视角由术前-63.6^△降至术后5.4^△术前30例有代偿头位,术后25例代偿头位消失,5例代偿头位好转。术前双眼视功能25例,术后双眼视功能65例。结论下斜肌边缘切开是治疗不对称下斜肌功能亢进中下斜肌功能正常及亢进+1级一侧眼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效果。方法根据46例斜视A征患者依据向上、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有无上斜肌亢进、亢进程度以及双眼视功能的状况、是否伴有内旋偏斜状况,行上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原在位水平斜视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术。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功能变化。结果 46例斜视A征患者中32例(70%)具有单侧或双侧上斜肌功能亢进。对无双眼视功能的斜视A征患者,上斜肌亢进达到或超过++,采用上斜肌减弱术:包括上斜肌断腱、上斜肌悬吊、上斜肌后徙;而双眼视功能良好,又未见内旋或上斜肌亢进程度≤+,用水平肌肉移位术。4组患者上下方25°斜视角差分别由术前(22.4±1.4)Δ、(22.8±1.6)Δ、(20.5±2.0)Δ、(21.2±1.6)Δ、变为术后(4.3±0.6)Δ、(3.8±0.8)Δ、(2.6±0.7)Δ、(3.2±0.8)Δ。结论斜视A征的主要原因是上斜肌亢进。手术应依据有无上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有无内旋偏斜及双眼视功能情况。上斜肌减弱术及水平肌垂直移位术均是矫正斜视A征的有效可靠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本组术后随访3~24个月,治愈26例,占76.47%;好转7例,占20.59%;无效1例,占2.94%。总有效率为97.06%。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矫正斜视,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头位。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及适应症范围。方法对65例(75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25例(29眼)垂直斜视度小于15△(三棱镜度)者,行下斜肌截除或后徙术;15例(15眼)垂直斜视度15△~20△者,行下斜肌截断前转位术;16例(22眼)垂直斜视度20△~25△者,行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术;9例(9眼)垂直斜视度大于25△,行下斜肌截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合并内外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肌的缩短或后徙术。结果治愈42例(49眼),治愈率65.3%(49/75);好转21例(24眼),好转率32%(24/75),无效2例(2眼),占2.7%。结论手术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术>下斜肌转位术>下斜肌截除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在最小手术量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掌握手术技巧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敬伟 《河北医药》2011,33(14):2151-2152
目的探讨V征斜视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V征斜视患者75例,依据三棱镜检查结果、是否存在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程度确定手术方案,术后回访6~12个月。结果下斜肌切除术,亢进3例(5.08%),外直肌切断术亢进1例(11.11%),上直肌切断术亢进0例。下斜肌切除术、外直肌切断术及上直肌切断术间亢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46例患者无视功能,其中33例术后恢复视功能,经治疗后视功能正常62例,其中1度视功能19例,2例视功能13例,3度视功能30例。结论针对V征斜视病症,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控制手术适应证,矫正斜视眼位,尽早建立视功能,最终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7.
杨洋  殷小龙  彭小维 《江西医药》2014,(12):1515-1517
目的:探讨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60例外斜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0例中有49例(78眼)行下斜肌减弱术。11例(2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6例(6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52例(86.7%),术后获得34例(56.7%)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8例(13.3%)获得立体视觉。结论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下斜肌功能是否异常,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手术矫正利于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安军生  邵文强 《河北医药》2008,30(12):1933-1933
例1.男,9岁。主因自幼眼斜而于1999年3月22日收住院,患者自出生后眼斜,未经治疗。全身情况未见异常。眼部情况:视力OD1.0OS1.0,双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三棱镜+遮盖检查,OS33cm+60^△、6m+45^△,眼球运动,双眼内转时伴上转。初步诊断原发性婴儿性内斜视伴双眼上斜肌麻痹。同视机检查:单眼抑制,他觉斜角=27°,同视机检查表现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计划分2步进行,首先做双眼下斜肌断腱,然后矫正内斜视。  相似文献   

9.
廖瑜俊  殷小龙  邓燕 《江西医药》2010,45(6):576-577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71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71例中有45例(8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6例(5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5例(15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3例(88.73%),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5例(63.38%)。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0.
王建英  白朝林 《贵州医药》1997,21(5):280-282
手术治疗垂直性斜视18例,上斜肌麻痹12例,下斜麻痹2例,双上转肌麻痹,D.V.D.眼外肌纤维化及网剥术后各1例,9例治愈,6例改善,本文重点讨论上斜视手术治疗,目的在于矫正斜视,使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头位。重点讨论三种手术方式;下斜肌止端断腱术,下斜肌上端后徙术,下斜肌保留切除术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其它类型的垂直斜视也分别给予讨论,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敬伟  毕经香  郭新 《河北医药》2011,33(11):1639-1640
目的探讨根据眼底照相结果,指导选择手术方式,治疗无明显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斜视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利用眼底照相技术,观察眼球有无外旋情况,判定常规检查无明显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斜视患者斜肌功能是否亢进,将利用眼底照相技术判定为斜肌功能亢进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观察组行下斜肌切断术。术后第2天,眼底照相观察眼球外旋情况,术后6周检查手术矫正效果。结果复查眼底照相,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矫正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眼底照相技术指导无明显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斜视手术方式的选择,能够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rlation,DVD)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122例187眼DVD根据双眼视力状况,双眼上斜程度及合并其他类型斜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若双眼视力良好,且上斜程度相等者做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做上斜明显眼手术.若单眼弱视明显.先做弱视眼手术.单眼DVD,仅做单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做下斜肌后徙转位术.DVD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一期完成.否则,分期手术.上直肌后徙量为7~9 mm.结果 122例187眼DVD,180眼满意(96.26%),6眼好转(3.21%),1眼无效(0.53%).结论 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疗效满意;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眼外肌部分移植在麻痹性斜视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于水平性斜视,采取上、下直肌部分移植;垂直性斜视则采取内、外直肌部分移植;另加麻痹肌的对抗肌后徙术。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部分患者视力有所提高。结论此手术除了矫正眼位,尚能改善眼球运动状态,有利于双眼单视,并能增进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外斜视V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2例外斜视V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位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情况,研究其具体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效果。结果治疗后142例患者中有90例(172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52例(104眼)外直肌后退术并行外移位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治疗,其中有30例(60眼)选择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患者的眼位恢复正位者126例,占88.7%,88例患者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62.0%。结论外斜视V征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通常采用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眼垂直肌麻痹中,较多见的是上斜肌,由于上斜肌,麻痹垂直融合范围小,耐受性差,手术矫正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报告21例上斜肌麻痹垂直斜度在10~30~Δ,经行患眼下斜肌减弱术后,垂直斜度减至0~5~Δ,一次手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上斜肌麻痹者中,先天性17例,后天性4例;右眼12例,左眼9例;男13例,女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6岁。21例均有明显代偿头位,垂直斜度在10~30~Δ。术前均常规作全身体检及眼部视力、屈光、外眼、眼底等检查,以排除其它眼病及外科斜颈,再行全面的眼肌检查,红玻璃试验、三棱  相似文献   

16.
刘媛 《河北医药》2016,(7):1067-106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作出分析。方法96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分为~2岁组18例,~4岁组30例,~8岁组34例,~12岁组14例,共4组。手术方式:对基本型和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对外展过强型行外直肌后徙。伴A-V征及DVD者,矫正水平外斜的同时,按照A-V征及DVD的手术方法予以一并矫正或行二次手术。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岁组远期正位率低于其余3组,~2岁和~4岁组术后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术后眼位正位者~2岁组较~4岁组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先天性外斜视主要危害双眼视觉建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早期手术,积极提高正位率,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孙建宁  刘珣 《江苏医药》2002,28(9):689-691
目的 探讨下斜肌断腱术与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且垂直斜视角在20-25△的病例,分两组行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前转位术。结果 下斜肌断腱术组治愈率为40%,平均欠矫10△。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治愈率为90%,平均欠矫5△。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中等程度下斜肌亢进,且垂直斜视角在20-25△之间的,更适合作下斜肌前转位术。  相似文献   

18.
王华 《河北医药》2002,24(8):687-688
先天性内斜视是一种特点为出生后 6个月发病、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戴远视眼镜不能矫正眼位的非调节内斜视 ,常伴有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下斜肌功能亢进、斜视角A V现象和弱视等。由于发病早 ,对双眼视功能损害大 ,早期发现与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 43例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体会。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本院 1989年以来先天性内斜视手术病例43例 ,男 2 9例 ,女 14例 ,年龄 5~ 17岁 ,平均 7.2岁。屈光检查 :2例为近视及近视散光 ,其余 41例为远视及远视散光 ,弱视15例 ,3 7例伴下斜肌功能亢进 ,9例伴分离性垂直偏斜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鹿邑县人民医院眼科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间不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合并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两种术式治疗43例(7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43例(70眼)DVD患者中,60眼临床疗效满意,近期疗效满意率为85.71%,10眼治疗后好转(14.29%),远期疗效满意率为82.86%,未发生治疗无效病例。结论不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及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80例(121只眼),在行外、内直肌手术时,把附着点进行上、下移位。结果 80例(121只眼)患者中43例的垂直斜度5°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20°,把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620°,把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6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7.13±0.86)°其中8例的垂直斜度16°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7.13±0.86)°其中8例的垂直斜度16°20°,欠矫。9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者,其垂直斜度为8°20°,欠矫。9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者,其垂直斜度为8°20°,把双眼的外直肌进行徙后并向上移位620°,把双眼的外直肌进行徙后并向上移位67 mm,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结论水平直肌移位在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和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视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