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菌药物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励聪  吴海燕 《医药导报》2002,21(7):450-450
自Parker(1948年 )和Eagale(195 0年 )等首次报道青霉素对某些细菌存在体内外抗生素后效应 (PAE)以来 ,抗菌药PAE研究报道日益增多 ,受到广泛重视[1 ] 。1 氨基苷类药物氨基苷类的PAE表示药物从结合部位解离 ,细菌恢复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能力所需的时间[2 ] 。氨基苷类药物的PAE具有浓度依赖性 ,在一定范围内PAE值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浓度增加 ,PAE值增大。三种不同浓度氨基苷类药物 ,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如下 :阿米卡星 :1,3 ,6MIC时 ,分别为 (70± 8) ,(96± 10 ) ,(169± 11) ;庆大霉素 :1,3 ,5MIC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后效应,为指导临床合理使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笔者临床用药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机制,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结果利用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病菌感染。结论临床上利用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具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抗菌药物都具有PAE。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广大的医药工作者对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更加重视。1抗菌素后效应的定义及意义抗菌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在PAE期的细菌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使得在治疗中可以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述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以便为临床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文献,归纳并综述。结果 应用PAE能科学地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设计临床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PAE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以便为临床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结合文献,归纳并综述。结果应用PAE能科学地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设计临床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论PAE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翔 《中国药业》2000,9(2):62-62
近年国内外对抗生素后效应(Pastantibioticeffect,PAE)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对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1氨基甙类 对PAE研究发现,氨基甙类具有很强的浓度依赖性,即提高浓度会明显增加杀菌活性[1],有实验表明,庆大霉素(Gentamycin,GM)在体内对金葡菌、肺炎杆菌及绿脓杆菌的后续作用可延长至 4~8h.Jan MP等对 123例应用 GM静滴抗感染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率为: 4mg/kg.d给药组为91%; 1.33mg/kg每日三次给药组为二%;肾中毒…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发现此现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才对PAE现象下了定义。近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 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发现此现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才对PAE现象下了定义.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愈渐深入和广泛,并将之作为评价抗生素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以指导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陈晓波 《海峡药学》2013,25(7):189-190
结合文献,归纳,分析应用抗菌药物后效应理论能科学地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结合文献,归纳并综述。结果 应用抗菌药物后效应理论能科学地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设计临床治疗方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初探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药物浓度,暴露时间以及药时曲线下面积的对数与后效应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以药动学研究为基础,辅以最低仰菌浓度作校正因子,此估算方法将十分便利后效应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学桂 《中国药事》2006,20(8):508-510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s effect,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或被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传统的抗菌药物临床给药方案主要是依据平均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与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组织分布等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而忽略了药物对细菌繁殖规律的影响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灭细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PAE理论则指出,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可实现降低费用的目的。随着对PAE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抗菌药物都具有PAE。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笔者综合有关文献,对抗菌药物后效应的研究和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作一简明阐述,旨在为优化临床给药模式,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 (pastantibioticeffect,PAE)对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1 氨基苷类目前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仍广泛沿用bid与tid给药法。PAE研究发现 ,其具有很强的浓度依赖性 ,即提高浓度会明显增加杀菌活性[1] 。庆大霉素 (gentamycin ,GM)在体内对金葡菌、肺炎杆菌及绿脓杆菌的后续作用可延长至 4~ 8h。据报道[2 ] ,对 12 3例应用GM静滴抗感染治疗者进行了随机实验 ,结果满意疗效率 :4mg·kg-1·d-1给药组为 91% ,1.33mg·kg-1tid给药组为 78%…  相似文献   

14.
抗菌药物后效应指的是当细菌和抗菌药物进行短暂的接触时,当药物的浓度逐渐下降直至比最低的抑菌浓度还要低的时候或是其消除后,仍然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的效应。目前对于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的评价,抗菌药物后效应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评价参数。随着对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更是认识到抗菌药物中的峰浓度和其抗菌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剂量依赖性极为明显,也无需始终将患者体内浓度始终保持在有效的血药浓度水平上。当血药浓度比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时(MIC)稍低时,其中由高浓度所产生的相应的抗菌后效应仍可以对细菌的生长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可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的相应特点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通过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利用后效应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必要性。方法:运用后效应理论对不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5%。符合抗生素后效应给药方案占当日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的44.4%,不符合的占55.6%。结论:后效应理论在优化给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提供了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普通市民对此类药物“越来越熟悉”,抗菌药物滥用及各种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不断增加,细菌耐药不断上升[1],使用不当还容易引起过敏、休克乃至死亡[2],极大地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3]。  相似文献   

17.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观文 《上海医药》2004,25(4):149-150
2003年10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开展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合理用药宣传活动的通知》,针对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宣传合理使用,制止滥用,并提出了宣传口号:加强抗菌药监管,利国利民;抗菌药滥用,危害无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超MIC抗菌药物作用后在体内产生多重效应以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郭随章 《海峡药学》2001,13(3):88-89
本文简介了抗菌药物(氨基苯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后效应,后效应的长短可能反映了药物与其靶位占领程度及亲和力,即其后效应反映了新合成酶(如PBPS)或核蛋白的酶所需要的时间,当抗菌药物浓度增高时,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的延长,在一定范围内后效应显著延长,这就给抗菌药物1日1次给药法提供了理论根据,临床使用研究也证明,1日1次抗菌药物的较大剂量给药与较小剂量1日2次,1日3次给药可获得同样的疗效,且减轻或避免了抗菌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临床合理使用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药物因品种多、适用范围宽,还可预防用药,而在临床表现出较多的不合理应用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药学实践,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临床用药须知》中相关抗菌药物的规定,从有无用药指征、明确病原菌种类、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的品种选择、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的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给药次数的确定、药物疗程的确定、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等方面,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