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针对120名各类患者输注前后24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增值,观察受血者输注前后症状,输后24hCCI≥4·5×109/L者为输注有效,CCI≥4·5×109/L,出血症状得到一定控制或者改善者为临床有效,CCI≥4·5x109/L出血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未改善者为输注无效。结果各病例的输前血小板变异较大。结论临床治疗中存在血小板滥用现象,因滥用血小板而导致血小反输注无效的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例数100例,根据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例,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0日。结果阳性组输注后1 h(16.85±3.21)×109/L、输注后24 h CCI指标(8.65±2.75)×109/L和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阳性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的输注无效率80.00%和对照组30.00%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研究显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产生影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值及输注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无效48例,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无效20例,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P<0.05)。结论在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中,如果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为阳性,则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调整,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血液病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不同种类的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139例,输注手工血小板患者96例,观察输注后24h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输血反应,比较计算血小板增加数校正值(CCI)、血小板回升率(PPR)。结果机采血小板组与手工血小板组比较CCI明显升高,PPR升高,输血反应发生率较低(5.0%vs 15.6%),止血效果较好。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小板值,止血效果优于手工血小板.且能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采冰冻血小板在临床抢救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100例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中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后的效果。结果本组100例中,在住院期间因血小板减少病程较长死亡2例,因癌症和晚期恶病质出血抢救无效死亡3例,其余95例均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内出血情况得到明显控制,且无新的出血点发生,顺利度过危险期,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24h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为(76±26.2)×109/L,与输注前外周血小板数(13.5±8.9)×109/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止血有效率97.1%,输注有效率95.0%,CCI>10。结论机采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升外周血小板数量的效果,是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赖冬  田艳  龙敏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102-10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有无输血史组,输血次数>3次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分别检测其血小板抗体,并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PTR发生率。结果 12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PTR发生率为34.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9.8%。血液病组PT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组(P<0.05),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而PTR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有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有无输血史和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均有关联,患者的病因也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8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选择结果为"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血小板治疗,计算分析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CCI〉4.5×109/L说明血小板输注有效。选择8例输注无效进行配型的作为实验组,另选择8例输注无效未配型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输注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CCI均〉4.5×109/L,输注有效,对照组患者CCI均〈4.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原因引起的输注无效,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血站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将临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研究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比较分析单采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以及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相比,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均明显降低,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输注前、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有所提高,CCI输注1 h和24 h有所提高,有效输注率也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质量优于手工分离小板,但二者临床效果相近,为临床血小板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值与出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有出血表现的血液病患者71例(A组)和无出血表现但BPC值低于20×109/L的血液病患者59例(B组)均输注血小板(Plt)1-2次(Plt≥2.5×1011个/次),检测输注Plt前后24h内BPC值。结果 A组输注Plt前,BPC值为(13.91±10.60)×109/L,高于B组的(11.05±3.81)×109/L(P<0.05)。A组除2例颅内出血致死亡外,其余患者在输注Plt治疗1-2次后,出血表现及程度均有改善。A组输注Plt后BPC值与B组相仿(P>0.05),且两组输注Plt后BPC值提升均未达到预期值。结论当血液病患者有出血表现时要积极输注Plt治疗,但对于无出血表现的血液病患者尽可能减少预防性输注Pl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对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手工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滤白机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治疗,分别分析两组患者输注效果、输注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活化率的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明显升高,输注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血小板活化率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滤白机采血小板可以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有效率,并延长持续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早期病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12年收治的1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早期死亡和非早期死亡分析研究,对可能引起早期死亡的12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寻找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肝脏肿大、血红蛋白、皮肤及粘膜出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4项指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39℃、白细胞计数≥10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骨髓白血病细胞≥80%、颅内出血等7个指标,因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白细胞(≥100×109/L)、骨髓白血病细胞(≥80%)、体温(≥39℃)、血小板计数(≤20×109/L)、颅内出血及年龄(≥60岁)等7个指标为急性白血病早期病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 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ml,以3.8%枸橼酸钠抗凝后进行PLT和APCT测定.结果 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8.3±4)×109/L、(103±7.8)s,(23±12)×109/L、(70±8.5)s,出血组患者的APCT比无出血组明显延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PCT≥90 s为界点值,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以PLT< 20×109/L为界点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2.3%.结论 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标,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特异性显著优于血小板计数,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确定为APCT≥90 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血小板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20例创伤患者于伤后就诊,即刻取样检测血小板水平,并给予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根据血小板水平分为正常组(151~300)×109/L,中间组(101~150)×109/L,低血小板组(50~100)×109/L,极低血小板组(〈50×109/L),统计组内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20)以及死亡情况。结果:血小板降低的创伤患者较正常组与中间组ISS评分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创伤后体内血小板水平明显降低,血小板高低与创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0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观察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及其与输血次数的关系;其次,给患者输注血小板,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关系;最后,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配型血小板输注,评价两组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70例患者中32例(45.71%)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且随着患者输血次数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5.00%,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45.71%,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配型血小板的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1925名使用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1004人,按常规方法随机分配机器,降低采血速度反应条以减少压力过低报警;轻至中度枸橼酸钠中毒者补充钙剂或降低抗凝剂回输速度,重度枸橼酸钠中毒者停止采集,血液报废.实验组921人,在采集过程中实施5个关键控制点:①献血者的筛选;②采血压力监测;③枸橼酸钠中毒防治;④血小板聚集的处理;⑤心理护理.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含量为(2.62±0.04)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71±0.05)×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86±0.25)×109/袋,中途停机65例,聚集41袋,报废率为6.5%;实验组血小板含量为(2.76±0.02)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62±0.03)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58±0.13)×109/袋,中途停机16例,聚集17袋,报废率为1.7%;两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途停机、聚集和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把握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可显著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降低机采血小板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评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化疗后24h开始使用rhIL-11,按30μg/(kg d)的剂量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后停用,对照组在化疗后则不用rhIL-11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小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输注血小板量及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实验组注射rhIL-11后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不适症状在停药后逐渐消失。结论应用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不仅能明显提高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缩短血小板的恢复时间,而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治疗中应用白消安每日1次静脉滴注联合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以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为预处理方案进行Allo-HSC治疗连续病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口服组[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口服白消安4.0 mg/(kg·d),共3 d]和静脉组[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住院患者,静脉滴注白消安3.2 mg/(kg·d),共3 d]。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造血功能重建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共收集到患者50例,静脉组34例,口服组1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入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患者口腔黏膜炎、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口服组[11.7% (4/34)比43.8%(7/16),17.6%(6/34)比50.0%(8/16),20.6%(7/34)比50.0%(8/16),均P〈0.05];未发现肝静脉闭塞病及癫痫等不良反应发生。静脉组和口服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2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3.5)d比(15.6±4.0)d,(17.5±5.0)d比(19.0±6.7)d,均P〉0.05]。静脉组和口服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12.1)%和(62.5±12.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的Allo-HSC治疗中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每日1次静脉滴注联合环磷酰胺较口服白消安有更好的安全性,而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1例55岁女性患者因乳腺癌术后淋巴结、骨、肝转移给予多西他赛140 mg静脉滴注。化疗第6天晨出现大量鲜血便,心率 120次/min。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9×109/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计数62×109/L。立即给予血凝酶2 U静脉注射,氨甲苯酸0.2 g静脉滴注。当日午患者再次出现大量鲜血便,诉心悸、乏力。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0.5×109/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计数52×109/L。给予云南白药1 g+凝血酶冻干粉4000 U+冰生理盐水100 ml,1次/2 h灌肠;生长抑素3 mg静脉滴注持续12 h;输注悬浮红细胞2 U、血小板1 U。电子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多处溃疡,1处有鲜血渗出。予内镜下止血,患者未再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