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刘化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7):2561-2563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不同时期患者皮质醇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在伤情判断与预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患者入院后按照GCS评分对患者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其中中型组(9~12分)20例,重型组(3~8分)30例.评估不同时期及不同预后患者的COR、PT、TT、APTT、FIB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凝血功能及皮质醇指标对比中,中型组患者伤后1d、3d、7d、14d、21 d的COR、PT、TT、APTT、FI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伤后1d、3d、7d、14d、21 d的COR、PT、TT、APTT、FI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重型组1d、3d、7d、14d、21d的COR显著高于中型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预后情况与凝血功能及皮质醇指标相关性对比中,预后不良组患者的COR、PT、TT、APTT、FIB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COR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伤后早期患者血清COR、PT、TT、APTT、FIB呈现不同程度升高,且COR、PT、TT、APTT、FIB升高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检查20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等5项指标于颅脑损伤后1、3、7、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04例患者中伤后24h凝血异常发生率为47.55%,明显高于伤后7、14 d(P<0.05).凝血功能异常者易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 (P<0.05).病情重者凝血功能异常更明显,以Fb、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中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4.
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思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01-103
目的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了解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第1、3、7、10、14 d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D4、CD4/CD8在受伤第1天就出现明显抑制,第3天仍下降明显,7 d后逐步上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P〉0.05);CD8 T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IgG、IgA、IgM受伤第1天就出现明显下降(P〈0.01),14 d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免疫功能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分析其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的分布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外伤性脑梗死24例,发生率为13.19%。15例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占62.50%,9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占37.50%;GOS评分预后良好148例(81.32%),预后不良34例(18.68%)。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DIC评分≥ 5分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 5分、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D-二聚体>2 mg/L、DIC评分≥ 5分及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凝血功能障碍是外伤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监测和干预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临床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特点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将28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GCS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组,测定患者入院24小时内、3天、7天及14天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值,并与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比较。对确诊有凝血功能异常者,入院时即予以积极治疗,包括早期输注新鲜血浆和/或冷沉淀及血小板。结果 各种颅脑损伤中TT、PT、APTT、FIB、DD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情越重,TT、PT、APTT、DD升高越明显,FIB、PLT下降也明显。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异常,且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颅脑损伤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凝血功能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指标。早期输注新鲜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8.
颅脑手术出血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颅脑手术出血量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将全麻下30例颅脑手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为对照组,B组患者前给予止血2ku,C组术前给予立止血2ku加6-氨基己酸6 ̄8g,于术前,中终取静脉血,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值。结果A组术中,术终的PT、PTINR值增加,PTT术终,TT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肝功能、内毒素(LP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32例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正常)48例,均进行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LPS、PAF的检测,分析凝血功能异常与肝功能、LPS、PAF的相关性。基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比较65例预后良好者(GOS 4~5分)与15例预后不良者(GOS 1~3分)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17.43±2.0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水平[(54.79±4.45)s]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t=11.042、11.912,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1.84±0.26)g/L]、血小板计数(PLT)值[(97.43±11.05)×109/L]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t=3.776、17.720,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相似文献
10.
11.
引起重型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在白细胞计数、体温、早期血压、血糖、血钠等因素上差异。结果120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死亡42例,病死率为35.0%;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有关包括白细胞≥20.0×109/L、体温≥39.0℃、血糖≥11.1mol/L、血钠≥145mmol/L、血压≤90/60mmHg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高,影响因素复杂,高热、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白细胞增高均属于继发性脑损伤指标,都直接参与了颅脑伤的继发性病理损害。高度重视监测和严格控制这些继发性脑损伤指标的变化,对提高颅脑伤救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颅脑外伤患者继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凝血指标界限值,为指导临床早期识别迟发性脑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入我院的颅脑外伤患者共267例,将其分为初发脑出血组( A组,n=102例)、迟发性脑出血组(B组,n=86例)和无脑出血组(C组,n=79例),分别检测入院2h、4h、6h和12h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 Fg)和D-二聚体( D-D)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的PT、Fg和D-D水平和峰值均比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上述指标峰值时间延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T、Fg和D-D的水平和峰值时间可以早期预测颅脑外伤患者继发迟发性脑出血,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常规和D-二聚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二聚体(D-D)值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性颅脑损伤各组患者PT、APTT、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b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PT、APTT、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也相应升高,Fbg值相应降低。结论联合检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对于监测颅脑损伤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去骨瓣减压术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中的运用经验。方法对23例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病例均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和术后的保守治疗。结果治愈11例,8例恢复差,不能进行生活自理,尚存某些神经精神障碍,死亡4例。结论通过对去骨瓣减压术在颅脑外伤中降低颅内压的应用分析,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和近年来对该技术的一些改良方法,以便更好地在神经外科中运用,对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特点及麻醉处理方式。方法收集了近两年东莞市中堂医院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处理、麻醉方式和麻醉管理进行回顾分析评定。结果 42例患者麻醉诱导平稳,手术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苏醒迅速,术后因颅脑损伤病情严重死亡5例,患者重残疾的是15例,轻度残疾的是12例,其余10例均痊愈出院,病死率为11.9%。结论合理的选择麻醉药物,对患者病情的评估,采取一定的脑保护措施,迅速的术前准备,控制好颅脑内的高压,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麻醉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方法以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精神障碍表现,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表现以记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障碍为主。经治疗后症状消失25例、症状改善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其中10例患者建议长期使用抗精神障碍药物。结论精神障碍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记忆障碍最为常见。经对症综合治疗后效果满意,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吸毒患者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分析28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全部病例以呼吸浅促为特征,予吗啡或度冷丁、甚至亚低温等治疗有效.结论:详细追问病史及辅助检查,结合呼吸浅促突出特征,有助于与颅内损伤占位效应鉴别.应用吗啡或度冷丁、甚至亚低温治疗是抢救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治疗对脑损伤所致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脑损伤致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GM1,急性期(2周)100 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ivgtt,qd;维持期(2周)20 mg肌注,每日12次。4周为1个疗程。测算脑水肿面积,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GCS评分分别为(9.6±1.0)分和(9.8±1.3)分,治疗后分别为(12.9±1.6)分和(11.2±1.5)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7d水肿面积均明显增大(P<0.01),治疗14、28 d均明显缩小(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7、14、28 d脑水肿面积均明显较小(P<0.05或P<0.01)。治疗组NO、NOS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GM1治疗脑损伤所致脑水肿,可明显降低水肿面积、NO及NOS,改善GCS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滤过(CHF)用于脑损伤后治疗的可行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只),对照组(6只)。采用改进的Feeney法自由落体致犬脑损伤,治疗组在伤后6小时后采用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90~100ml,置换液为500~800ml/h。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每2小时检测血气分析,乳酸和细胞因子;伤后24小时动物处死做脑水含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研究期间,治疗组动物无死亡,犬肛温可在15~18分钟后下降并维持29~32℃之间;与对照组比较,血浆乳酸、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液滤过可用于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同时,血液滤过能较好地调节内环境、清除体内细胞因子和乳酸等炎性介质,这对减少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9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水疗指针综合疗法,连续6个月。由专人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水疗指针综合疗法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减少伤残,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