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是汗液外泄异常的一种病证,多为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开阖不利而致,临床上有自汗、盗汗、脱汗、战汗之分,亦有局部的额汗、手足汗、半身汗之别,但以自汗、盗汗为临床常见病证,现结合笔者临证辨治体会,将其分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耀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阐述汗证的辨证论治先分虚实,虚分为阳气虚和阴血虚,实有表实里实之别,表实多暑热、风热,里实有气郁、痰热、血瘀、积食、腑实等。其次强调辨部位,有头汗、胸背汗、腋汗、下身汗的区别,根据经络理论辨别不同部位辨证用药。并指出实证汗出不能忽视气机郁闭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3.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4.
局部汗出是指汗液布局不均 ,某一局部有汗 ,某一局部无汗的病证。如但头汗、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阴汗等。汗是津液所化生 ,汗出津伤 ,血滞不畅 ,津亏则血瘀。周学海《读医随笔·卷三》说 :“夫血犹舟也 ,津液水也。”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 ,兼见瘀血证候者 ,根据出汗的部位不同 ,配伍相应的活血化瘀药 ,收效甚佳 ,旨在改变血瘀病态 ,使气血行 ,络脉通 ,津汗自调。1 头汗头汗是仅有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 ,又称但头汗出。头为诸阳之会 ,内伤外感等因所致清阳之气升宣失职 ,津液外泄 ,则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 ,或病危虚阳上…  相似文献   

5.
杂病汗证乃指杂病全身汗出证。伤寒、温病包括的汗证以及局部汗出如头、胸、手足、阴囊等出汗因在证治上各有特点,不在此限。对于杂病汗证,多以自汗  相似文献   

6.
毛燕 《世界中医药》2012,7(6):503-504
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有自汗、盗汗、战汗、黄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等,临床比较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的命名,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自汗证治》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即无论白天或睡梦中,凡汗出者,皆可称自汗,而睡着汗出,称为盗汗。从其文意中推断,陈无择  相似文献   

7.
汗证,总因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失司。唐蜀华教授对中医经典仔细研读并反复验之临床,总结出汗证辨证论治在阴阳"两纲"基础上,尤重"六要"之热与虚。热有虚热、实热之分,具体成因有因气、因湿、因痰、因瘀及阴虚之别;虚则以表虚为主。唐教授认为,汗证属湿热、阴虚、表虚者尤多,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擅用黄连平胃散、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并强调辨治汗证需先明汗与气、血、阴、阳间的有机联系,多方兼顾,灵活加减。效欠佳时,亦可选用敛汗治标之品一二味。且汗与小便其实皆水,重用黄芪补气利尿,临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正>周鸿图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30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另辟蹊径治疗中医内科各种疑难病症,尤对汗证颇有见解,擅用黄连温胆汤,以此方为基础,审症求因,辨证施治,每有显效。吾师在精读中医典籍的基础之上,勤于思考,并结合多年来的临床体会,认为痰热湿浊为汗证的重要病理因素,其困遏脾胃,致中焦气机失调,津液外泄,发为汗出,或自汗、或盗汗,或全身濈然汗出、或局部汗出等。故喜以清热化痰祛湿之  相似文献   

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中医学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积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即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多条,涉及六经病和杂病,详尽论述了汗证的发生、转归、预后,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以及整体治疗的中医学精髓。笔者根据对经典的学习,认识到临床多见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出以及黄汗等特殊类型的汗出情况,将汗证的病机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型汗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疗方案,以及后世对于汗证治疗的发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汗与五脏、营卫的关系,探讨自汗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五脏皆有汗,汗之本为心,汗之化为肾,汗之出为肺,汗之源为脾胃,汗之调为肝。又必以营卫调和为要,汗出方能有节。五脏功能失调、营卫失和均可致自汗。故提出“调畅五脏、调和营卫”的自汗证治则及处方用药,通过典型临床病案,进一步阐释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关于汗出证治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1 汗证的病因与证治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 ,《伤寒论》中所说的汗 ,以自汗出者为多见 ,盗汗者较少。其周身汗出、头汗出、手足氵戢然汗出、汗出而厥等等 ,虽然都以出汗为表现 ,但有其形式、部位、病因、病机的不同 ,绝不能一概而论。有太阳经证 ,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 ,津液因阳外浮的自汗出 ;有阳明经证 ,胃热炽盛 ,蒸迫津液外泄的大汗出 ;有阳明腑实 ,肠胃燥实不通 ,津液为热所迫而外泄的手足氵戢然汗出 ;有少阳病水液内停、津液外泄和湿热郁蒸、邪不外达的头汗出 ;有少阴病阴…  相似文献   

12.
汗证琐谈     
赵鹤龄 《光明中医》1997,12(2):20-24
汗证琐谈赵鹤龄四川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密地医院(617063)汗证即出汗不正常之谓,包括多汗、无汗、黄汗、血汗、臭汗等,但习惯仅指出汗过多而言。凡与气候、劳动、情绪和药物无关的不正常汗出者,皆为病态汗出,即谓之汗证。1病因病机汗证在外感病中多因六淫所伤...  相似文献   

13.
小儿汗证是小儿在日常环境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景岳全书?汗证》云:“汗之太多者,终属气分之虚。”说明小儿汗证多由体虚所致,脾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而汗液外泄,此时易患外感而又加重汗出,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小儿汗证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汗闭证俗称无汗证。有全身性和局限性,先天性和继发性之别。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皮肤病,其主证即为当汗出而无汗出。愚曾偶治三例继发性全身性无汗证,疗效满意,现综述如下。两例男性患者主诉周身不出汗分别为五年和十年。询问病史追忆在患此病前均患感冒,发高烧,四肢酸痛,经服用药物后烧退,即认为感冒已愈未再服药,但自此至今未见出汗,每当应出汗时即感周身刺痛。近日由于活动量增大,每当应出汗时周身憋胀,以至脸憋的红赤,痛苦难耐,只得停止活动方能缓解。另一例为女性患者,病史已十二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16.
答:桂枝汤所治为中风发热自汗之证。其病所出之汗系外感表虚。病机在于卫不与营和之自汗出。风中肌肉,著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作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营卫不和。曹颖甫称此等出汗为病汗。桂枝汤能发肌理之汗而使营卫自和。为此甚至要用热粥、卧床温覆,曹颖甫言此汗当名曰药汗,而别于病汗。病汗、药汗之区别有二:①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②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功乃大著。药汗有排除毒素的作用,故服药后营卫调和,出汗之后再无病汗。显然,桂枝汤通过微发其汗而收止汗之功,《医宗金鉴》谓桂枝汤“发汗中寓敛汗之意”。  相似文献   

17.
一,试从药物组成、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等方面)c较麻黄汤方证、麻杏石甘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和小青龙汤方证的异同。答:麻黄汤证的主要证候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风寒外束、卫阳郁闭、肺气失宣所致。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所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证的主要证候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外邪化热入里,肺气失宣的见证。其有辛凉清宣与辛温发汗之别。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有脉浮紧(或浮缓)、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不汗出而烦躁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汗证”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了汗证中有汗出证、无汗证、多汗证、少汗证与汗解证五大类,在五类汗证中,共计汗证种别有48种之多,涉及条文90多个。由此说明,任何一个症状,在辨证论治中都有它的多面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同一个症状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一表现方式,正是形成这个症状时所存在的病因、病机演变的差异,从而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对病人的每一个细节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之常见证候.《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自汗出"、"汗自出"等描述.《三因方》说:"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曰自汗."《景岳全书》云:"自汗者,几几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本文仅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另见专篇.  相似文献   

20.
1.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一说,应做何理解?根据什么? 答: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系指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之麻黄汤为发汗解表之峻剂,只能用于无汗发热恶寒之表实证,而不可用于有汗发热恶寒之风寒表虚证。但是,麻黄经过适当配伍之后,亦可用于有汗之证。如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二方之主证皆有汗出。分析此种汗出不是表虚自汗,乃因热邪所迫。故二方皆配用石膏,即能清解邪热;又能减弱麻黄之发汗力。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