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那唑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西药丹那唑200 mg口服,从月经周期第1~3天开始服用,200 mg/次,2次/d,总量1 d不超过800 mg;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于月经周期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10 mg,1次/d,连服6个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治疗组总有效率77.4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与丹那唑无显著性差异,但安全性优于丹那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门诊就诊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40例。均于月经的第5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6.25mg/d,连续服用4个月,于用药前及停药1周内测量卵巢的面积以估计卵巢的大小,空腹测量血清雌二醇、FSH(卵泡刺激素)的水平,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米非司酮治疗后,右卵巢面积小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米非司酮治疗前血雌二醇为卵泡期水平,治疗后为绝经期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米非司酮治疗前后FSH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垂体没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具有雌激素样的负反馈作用;小剂量米非司酮通过抗雌激素样作用直接作用于卵巢,导致卵泡发育停止,从而使卵巢激素缺乏周期性变化而出现闭经,并伴随出现卵巢缩小及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87例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4.25±0.48)与治疗前(8.98±0.86)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5个月后,84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55%;在用药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经症状,但在治疗结束后的7~10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临床治疗上,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疾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子宫肌瘤患者服用米非司酮12.5 mg,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子宫、子宫肌瘤的大小及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前、后的子宫平均体积分别为(189.32±48.96)cm3、(110.11±27.12)cm3,有显著性差异(P<0.01),缩小率为(40.81±10.80)%;治疗前、后的最大肌瘤平均体积分别为(23.44±5.69)cm3、(14.32±5.10)cm3,有显著性差异(P<0.01),缩小率为(39.38±11.28)%。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40例,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片25mg,1次/天,连续服用3个月,3个月后改为12.5mg,1次/天,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清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黄体酮(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后,其总有效率总有效率为88.71%;治疗前后血清FSH、LH、E2、ACT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米非司酮组(M组)37例,米非司酮10 mg口服,每日1次;达那唑组(D组)35例,达那唑200 mg口服,每日2~3次。均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用药3个月时性激素水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症状、体征缓解率相似。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0.05)。M组雌二醇(E2)为(204.9±45.3)pmol/L,保持在卵泡期水平,D组为(94.3±33.0)pmol/L,为绝经后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停药13~15天,M组E2水平为(1221.6±384.2)pmol/L,较用药前(排卵期)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为(815.1±376.0)pmol/L,较用药前(排卵期)明显下降(P<0.05)。M组停药后基础体温上升和月经复潮时间较D组为短。结论:内异症手术后加用米非司酮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疗效与达那唑类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米非司酮10 mg/d,3个月治疗可使血清E2保持在卵泡期水平。  相似文献   

7.
妇康片治疗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患者服用妇康片治疗前后血性激素水平、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诊刮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月经改善情况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患者73例,分段诊刮术后第5天及下两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口服妇康片,5mg/d,连服22d,共3个月经周期,于第3个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取子宫内膜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子宫内膜厚度变薄(P<0.05);76.71%(56/73)的患者单纯性增生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血FSH和LH水平下降(P<0.05),E2和P水平变化统计学上无差异;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结论 妇康片可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治疗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方面的疗效。方法对已确诊为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的患者,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mg,连续6个月,观察治疗后子宫体积、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水平,停药半年月经情况。结果用药后子宫体积变小,血FSH、LH、P激素水平下降,临床症状改善或基本消失,子宫内膜厚度均表现为早卵泡期内膜。结论米非司酮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阻碍增生的子宫内膜对生理雌激素的正常反应而使子宫内膜萎缩,出血减少。并减少子宫动脉血流量,使瘤体体积缩小,症状减轻。本研究在服用米非司酮对治疗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方面效果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刘志强 《淮海医药》2021,39(6):624-626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联合氯米芬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性激素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氯米芬治疗的40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采集医院同期戊酸雌二醇联合氯米芬治疗的40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时子宫内膜厚度及性激素水平[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2组妊娠结局(排卵率、妊娠率).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为(8.56±1.23)mm,高于对照组的(7.67±1.05)mm(P<0.05);观察组LH、E2及FSH水平分别为(27.17±5.39)IU/L、(1436.88±221.57)pmol/L、(12.21±3.16)U/L,高于对照组的(21.24±4.86)IU/L、(1228.74±201.46)pmol/L、(9.58±2.87)U/L(P<0.05);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分别为87.50%(35/40)、47.50%(19/40),均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25.00%(10/40)(P<0.05).结论: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治疗中,在氯米芬基础上联合戊酸雌二醇可改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提高排卵率、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徐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516-51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妇科功血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36例宫血患者的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功血患者服用米非司酮3个月后治愈率97.4%、闭经率93.4%、复发率2.6%、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4.6±1.3)mm,显著低于治疗前厚度(12.4±2.6)mm。而60例采用炔诺酮治疗者3个月后治愈率78.3%、闭经率68.3%、复发率21.7%、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5.4±1.1)mm,显著低于治疗前厚度(12.3±2.5)mm。米非司酮组治愈率和闭经率均高于炔诺酮组,复发率低于炔诺酮组,且治疗后米非司酮组较炔诺酮组子宫内膜薄,性激素水平也高于炔诺酮组。结论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宫血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为临床治疗更年期宫血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给予6.25mg米非司酮片口服,连续服药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1、2、3、6个月分别测定血清激素水平,观察月经情况,同时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结果:米非司酮治疗患者服药期间均闭经,用药后患者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泌乳素(PRL)的平均水平较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变化不明显(P〉0.05),贫血得到纠正,无子宫内膜增厚。结论:6.25mg小剂量米非司酮可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付稳  章明放  陈东 《中国医药》2012,7(3):348-35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3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连续口服米非司酮(剂量10 mg/d)治疗3个月,刮取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组织,进行自身对比;另取10名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并测量MVD.结果 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腺上皮VEGF表达(129.6±60.0)略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88.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61.7±21.8)与治疗前相比,子宫内膜VEGF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增生症MVD( 16.3±1.9)略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10.5±2.1)与治疗前相比,MV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使子宫内膜VEGF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形成,可能是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6%)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P、FSH、LH以及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血清P、FSH、LH以及E2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且治疗组子宫和肌瘤体积缩小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较单用米非司酮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余丹 《中国药业》2014,(5):73-75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9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分别对两组手术情况、疗效、贫血状况、激素水平和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膨宫液用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贫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血清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等激素水平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欣 《中国药业》2013,22(15):75-77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A组)和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组(B组),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调经效果、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3个月后,米非司酮组在治疗期间有效止血、无复发,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组停药后有撤退性出血,复发率为21.67%;米非司酮组血清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较治疗前下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组E2及P较治疗前下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变薄。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较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李勇  薄明艳 《淮海医药》2010,28(5):384-38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要求药物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口服。米非司酮组于月经第1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孕三烯酮组每次2.5 mg,每周2次,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 d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2组患者均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服药6个月后痛经、闭经、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性激素水平子宫大小变化及复发情况。结果米非司酮组服药6个月后痛经症状缓解率、闭经率、血清FSH、LH、E2水平及停药后复发情况与孕三烯酮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肠道反应,肝功异常发生率,血清孕激素水平,子宫大小变化情况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米非司酮较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更加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严崴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07-2908
目的 通过大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及血管上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手术前口服米非司酮100mg/d,顿服,分别留取服药有活检或诊刮及术中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正常子宫内膜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及VEGF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HIF-1α(78.6 ±3.5)及VEGF(92.4 ±5.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IF-1α[ (192.3±4.7),P<0.01]及VEGF[( 178.4±3.3),P<0.01],大剂量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癌组织HIF-1α( 103.2±4.1)及VEGF的表达(118.3±4.9)(P<0.05).结论 降低HIF-1α及VEGF的表达可能是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片12.5 mg,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片25 mg,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子宫肌瘤体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FSH、LH、E2、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FSH、LH、E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FSH、LH、E2、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mg/(次·d)的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剂量,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小剂量组。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2组均于用药前后计算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大小。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含量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SH、LH、E2、P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