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舍的原因并审j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又配血试验,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受血者、供血者血样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21735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193例;其中红细胞直抗阳性155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0.3%;不规则抗体阳性17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8%;自身抗体阳性14例。占交叉配血不合7.3%;其他原因7钢,占交叉配血不合3.6%。结论红细胞直抗、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是引起微柱凝胶法交又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自期间需输血的住院和手术患者血标本(1596例),所有标本同时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分析所有标本交叉配血情况。结果凝聚胺法有28例(1.75%)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37例(2.32%)配血不合;盐水法有6例(0.38%)配血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率明显高于盐水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联合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能够有效提升其阳性检测率,确保安全输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儿童配血中出现配血不合的几率较高,对儿童输血前微柱凝胶配血技术出现不合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配血不合及假凝集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输血方案。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3 923名次患儿进行交叉配血、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筛查,阳性时作进一步调查。结果配血不合率5.94%(234/3 923),其中假阳性率0.71%(28/3 923),真阳性率5.25%(206/3 923)。206例真阳性中,主侧不合率5.83%(12/206),次侧不合率90.78%(187/206),主侧和次侧均不合率3.40%(7/206)。结论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儿童配血,配血不合的发生率较高,这与儿童同种免疫性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疾病发生率较高有关。鉴别假凝集、制定相应的儿童个性化输血方案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1903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903例新生儿交叉配血试验中,交叉配血不合102例,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5.36%;其中男60例(3.15%),女42例(2.21%),男性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102例交叉配血不合新生儿中,红细胞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40例(39.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62例(60.8%);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52.5%,ABO血型系统抗体占32.5%,这两种血型系统抗体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血型系统(P<0.05);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高胆红素血症占29.4%,黄疸占7.8%,这两种疾病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新生儿肺炎占28.4%,远高于其他疾病(P<0.05)。结论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存在红细胞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疾病因素;新生儿输血前血清学检测非常必要,对新生儿输血治疗中血液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降低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3种交叉配血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时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对174例需要输血的新生儿进行同型交叉配血,常规检测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盐水法有14例(8.05%)配血不合;凝聚胺法有1例(0.57%)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62例(35.63%)配血不合,其中31例为直抗阳性引起的次侧不合,1例为抗-D抗体导致的3种方法均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用于新生儿交叉配血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易判,敏感度高于凝聚胺法,对保障新生儿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柱凝胶法(MGT)配血不合的病例,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指导作用。方法姜堰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对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需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MGT交叉配血,配血不合25例。结果 25例配血不合病例中,血型原因致配血不合5例(ABO血型抗原减弱3例、抗B抗体减弱1例、ABO亚型1例);自身抗体9例;患者有不规则抗体4例;献血者为多凝集红细胞和含有不规则抗体各1例;其他原因(患者使用药物右旋糖苷)5例。结论结合临床诊断、用药史、输血史、妊娠史等,合理分析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因素,联合使用正反定型,确保ABO血型准确,筛检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同型交叉配血,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microcolumn gel test,MGT)交叉合血次侧不合原因及临床输血策略。方法回顾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4~7月输注红细胞成分的患者MGT交叉合血情况,分析MGT交叉合血次侧不合的原因并探讨临床输血策略。结果 1737例输注红细胞成分的患者中,MGT交叉合血次侧不合93例,且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均为阳性。结论对MGT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患者,应分析DAT阳性可能的原因,结合病情、用药情况、抗体筛选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发生过输血不良反应、是否急诊输血、是否长期反复输血等方面,选择适合血液品种,保证临床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使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中遇到的配血不合原因,探讨相应防范和处理措施,提高输血科工作效率,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分析四川省康复医院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共18例配血不合患者。结果因纤维蛋白过高引起3例,因冷凝集引起2例,因疾病和药物原因引起12例,因离心不足引起1例。结论检出直抗阳性红细胞是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配血时设置自身对照有助于对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 630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同时将结果与凝聚胺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共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检出率为0.53%;而采用凝聚胺法进行检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39%(26/6 630),2种方法间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72%(48/6 630);用凝聚胺进行法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45%(30/6 630),2种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不合共有49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不合48例,1例只在凝聚胺法配血不合,经抗体鉴定未确定其特异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的灵敏度为97.96%(48/49),明显高于凝聚胺法[61.2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的检测灵敏度高,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重要价值,但凝聚胺法检测快速、简单,也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急诊抢救患者的配血。条件允许时,可同时采用2种方法互为验证,真正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0):1108-1109
目的 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并找到处理方法,使患者能及时、有效、安全地输血.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进行血型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对交叉配血不合者,用凝聚胺法(MPT)作为交叉配血对照实验,并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及自身对照实验.结果 19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中,5例不完全抗体筛查阳性,5例...  相似文献   

11.
Coombs′试验是免疫血液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为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中的"金标法"。临床上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DAT或IAT阳性较多见,随着近几年微柱凝胶技术的推广应用,笔者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卡式配血发现因献血者原因(DAT或IAT阳性)导致配血不合15例,给安全输血造成一定的影响,值得输血工作者关注。现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上微柱凝胶试验(MGT)配血不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方法 利用长春博讯微柱凝胶法配血卡进行交叉配血,对MGT配血不合的标本作凝聚胺试验(MPT)、抗体筛查和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冷凝集素测定等血清学辅助检查,总结配血不合的常见情形.结果 2 316例配血中主侧不合41例,次侧不合16例;患者同种抗体13例,6例抗-E,5例抗-M,1例抗-Mur,1例抗-P1;非特异性的假阳性反应28例,分别为纤维蛋白引起15例,冷抗体8例,其他蛋白类引起5例;次侧不合16例,DAT均为阳性.结论 微柱凝胶配血方法较敏感,其操作标准化、重复性好,结果 稳定可靠准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应排除假阳性结果,保证临床输血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输血前,使用微柱凝胶法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或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筛检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取该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932例患者病例中,共筛检出不规则抗体3例(0.32%),经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E 2例(0.21%),抗-c 1例(0.11%),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另检出患者已致敏红细胞所引起的交叉配血次侧凝集2例(0.21%),假凝集1例(0.11%),自身抗体2例(0.21%)。结论微柱凝胶法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交叉配血前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这对有输血史、妊娠史以及短期内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标本1000例,以初次输血且无妊娠史的标本为对照,均用微柱凝胶法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率、交叉配血不合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析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原因。结果输血或妊娠组的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或妊娠组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输血或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血型抗体。结论输血或妊娠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根据抗体鉴定的结果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规则凝集的原因和安全输血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四会市人民医院3 983例进行交叉配血的受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交叉配血前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正反定型,然后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观察交叉配血结果,统计交叉配血的凝集阳性率和交叉配血不符合情况。结果 3 983例受血者全部为同型血输注,凝集阳性率2.54%。分析原因包括,受血者产生自身抗体,如有输血史的贫血患者或有妊娠史的经产妇;体内产生免疫性抗原吸附在红细胞表面,造成红细胞致敏,对供血者血浆产生不规则凝集。采用安全输血对策,即预约洗涤红细胞,可排除次侧凝集的影响,确保输血疗效。紧急用血,使用盲配,选用多个供血袋,寻找完全相合的供血者,可降低输血风险。结论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规则凝集的原因包括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假凝集、抗筛阳性、操作不当、微柱凝胶干涸等,需要按照原因分析和安全输血原则,采取不同解决办法和对策。最佳的安全输血对策,是减少异体输血的风险,大力推行自体血回输,达到降低输血风险和输血成本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2 586例临床输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微柱凝胶法检出配血不合者82例,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61例,漏检21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敏感、操作方便,更有效地保证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3020例临床输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微柱凝胶法检出配血不合者71例,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54例,漏检17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敏感、操作方便,更有效地保证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微柱凝胶法对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60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择相应抗原为阴性的供血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同时与凝聚胺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出12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凝聚胺法检出30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8.00%和9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20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中,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直接抗人球蛋白分别检出12例(60.00%)、10例(50.00%)阳性标本,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可准确检测输血相容性,对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交叉配血之前有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是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多次输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306例妇女血液标本资料。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验9例不合格,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Y)阳性4例,假阳性3例,青霉素试验阳性1例;输血不合格受试者中青霉素试验阳性1例,抗筛阳性1例,既往输血史3例,妊娠史2例,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结论: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的有效控制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基础,可降低传染病、医疗事故发生率。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此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MPT)、微柱凝胶法(MGT)3种交叉配血法联合应用在儿童输血安全中的价值。方法同时用3种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对配血不合者,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抗体筛选、鉴定试验。结果 5 301例交叉配血中,48例出现配血不合,其中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分别检出8例、22例和42例。结论 3种交叉配血法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更能保证输血安全;同时还能准确了解凝集的性质、不配合的原因,避免抗体漏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