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16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脑电图。颅盖部脑膜瘤脑电图特征是在正常背景活动基础上,出现局灶散在δ波或伴有痫灶(37.9%),其局灶异常随肿瘤缓慢生长而有一个经“正常”、轻微到明显的过程。定位率85.2%。颅底部与脑室内脑膜瘤脑电图亦在正常背景活动基础上,除嗅沟、蝶骨脊及侧脑室部的局灶散在δ波可反映至相应的脑叶外,余均符合中线深部肿瘤的特点,但少数(10.7%)累及中线结构表现为弥漫性异常.大多数(89.3%)为“正常”。定位率仅36.9%。因其特征与恶性胶质瘤脑电图(多在弥漫性异常背景活动基础上,局灶性多形性δ波突出)宛然有别,故对其良性肿瘤性质的判断也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来我院确诊的96例PD患者的脑电图(EEG)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D各型中,震颤型患者EEG异常率(61.9%)。高于混合型(46%)和强直好动型(45%)(P<0.05);CT证实有脑萎缩患者EEG异常率(67.9%),显著高于无脑萎缩者(43.9%)(P<0.01)。BAEP检查有异常者,EEG异常率(68.4%)显著高于BAEP检查正常者(41.7%)(P<0.01),而脑电阻图检查正常与异常者,EEG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文章讨论了PD患者脑电图异常的可能原因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海洛因依赖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患者脑电图变化。方法:对32例海洛因依赖患者与正 常健康者进行了脑电图比较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组脑电图异常率为68.8%,明显高于 对照组12.5%,有显著差异(P<0.001)。依赖组中轻度异常8例,中度异常14例,对照 组中异常4例,均为轻度异常。吸毒日量>1克者EEG异常率87.5%,吸毒日量<1克者 EEG异常率5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吸毒时间>2年者EEG异常率81.8%, 吸毒时间<2年者EEG异常率40.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海洛因对EEG 有明显影响,吸毒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对EEG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患儿中,短暂性抽动,慢性抽动和多发性抽动脑电图变化和氟哌啶醇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收集19例短暂性抽动患儿,5例慢性抽动患儿和2例多发性抽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电图中短暂性抽动患儿中异常率为37%(7/19),慢性抽动性脑电图异常率为60%(3/5),多发性抽动2例脑电图均异常。12例脑电图异常均无特异性。短暂性抽动患儿脑电图异常情况与病程大于1年的慢性抽动,多发性抽动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氟哌啶醇药物治疗,23例患儿0.03-0.05mg/kg/d得以控制;3例0.06mg/kg/d得以控制,其中1例为短暂性抽动患儿。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病程1年以上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于1年以内的,且有显著差异。氟哌啶醇药物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脑桥脑角(CPA)肿瘤脑电图(EEG)特征及其发生机理。方法:106例CPA肿瘤患者(男45例,女61例,15~64岁,平均42.9岁),以8或13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进行术前EEG描记,再分析其结果。结果:EEG未见异常47例(44.3%);弥漫性异常17例(16.1%),其中轻度10例,中度3例,重度4例;局灶性异常42例(39.6%)。结论:CPA肿瘤属良性肿瘤,病程早、中期,EEG多属正常;病程晚期,或累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则符合大脑中线深部肿瘤的EEG特征,呈弥漫性异常;EEG局灶性异常与瘤体直径无显著相关,与囊变显著相关,实质性肿瘤导致脑干移位,易引起局灶性异常;CPA肿瘤局灶性异常多反映在颞、顶、枕部,与皮质桥脑束的解剖走行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SCS)患者脑电图(EEG)的改变。方法:应用丹麦丹迪公司SEEG—16道脑电图仪,对39例正常老人和24例SCS患者的EEG作了检查。结果:SCS患者异常EEG(66.7%)显著多于正常老人(28.2%),(X~2检查,P<0.01)。异常表现以局灶性θ、δ波为主(X~2检查,P<0.01)。不同年龄组的异常率比较,CASI量表与EEG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未达显著性(P>0.05)。结论:SCS患者的EEG可表现出具有不同于正常老人对照组衰老的变异,因而对了解SCS患者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及CT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例(78.0%),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EG可表现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相似文献   

8.
79例脑内出血,按现通用之脑电图诊断标准,其异常率在发病15日内为93.3%,15日后为73.8%,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按阳性率两者各为86.6%与56.9%,两者阳性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因此,BEG的阳性标准适用于脑卒中病人。  相似文献   

9.
本组病人均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术前脑电图(EEG)检查25例(83%)异常,其中,痫样放电20例(80%),慢波改变5例(20%),皮层电图(ECoG)30例(100%)异常,均为痫样放电。术后3个月—2年随访,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有24例(80%),6例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EEG除4例(13.3%)异常,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与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CoG在癫痫灶切除中应用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与桡动脉血气分析和头颅MRI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确诊为新生儿窒息的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窒息程度与aEEG异常程度、睡眠-觉醒周期情况和有无痫样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aEEG异常程度与桡动脉血气结果以及MRI异常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患儿窒息程度与aEEG异常程度、睡眠-觉醒周期情况、有无痫样活动均呈正相关(P<0.05);不同aEEG异常程度的患儿之间,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碱剩余(BE)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aEEG正常组PCO2水平显著低于aEEG轻度异常组(P<0.05),BE水平显著高于aEEG轻度异常组(P<0.05),aEEG正常组和aEEG轻度异常组pH、PO2和BE水平均显著高于aEEG重度异常组,PCO2水平则显著低于aEEG重度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aEEG异常程度与MRI异常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卵巢手术切除标本53例,其中浆液性囊性肿瘤24例,粘液性囊性肿瘤29例。免疫组化PAP法,结果表明:浆液性囊腺瘤CEA阴性,粘液性囊腺瘤CEA阳性率为27%;浆液性囊腺癌阳性率25%,粘液性囊腺癌阳性率92%。浆液性与粘液性两种细胞类型肿瘤之间CEA分布在良性肿瘤差别不显著(P>0.05),在恶性肿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CEA是卵巢粘液性囊腺癌有用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脑电图(AEEG)变化的特点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147例均应用24小时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仪进行监测,并对比分析脑腔隙性梗死组与脑梗死组的AEEG异常程度。结果:AEEG总异常率为88.4%,腔隙性梗死组轻度异常60%,中、重度异常20%;脑梗死组轻度异常23%,中、重度异常77%,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痫样波检出率3%,脑梗死组痫样波检出率25%,两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腔隙性梗死以正常和轻度异常AEEG改变多见、痫样波出现率低;脑梗死以中、重度异常AEEG改变明显,痫样波出现率高。AEEG监测对脑梗死的诊断及病情变化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动态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诊断、鉴别诊断及减少误诊误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46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癫痫的病人进行REEG及AEEG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文AEEG正常162例(65.9%),异常84例(34.1%)。其中非特异性异常38例(15.4%),痫样放电46例(18.7%)。REEG院内检查111例,正常89例(80.2%),异常22例(19.8%)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2例(10.8%),痫样放电10例(9.0%)。结论:AEEG可提高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诊断阳性率及痫样波发放率。AEEG和REEG两组相比分别为X~2=7.52,P<0.01;X~2=11.46,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显示AEEG可明显减少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误诊率。EEG是植物神经性癫痫诊断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要防止诊断扩大化造成的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15例婴儿痉挛患儿与24h脑电图特点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5例婴儿痉挛患儿临床与24h脑电图异常的特点.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或病房诊断的15例婴儿痉挛忘儿进行24h脑电活动回顾性分析.结果 24h脑电图显示:典型高度失律6例,不对称高度失律2例,局灶高度失律2例,周期性高度失律5例,2例无典型高度失律,其中1例局灶性痫性放电,1例背景活动变慢.15例中有2例24h脑电活动中除典型高度失律,还可见到周期性高度失律存在.治疗后脑电图高度失律消失,7例示低电压背景活动,2例脑电图上仍存在背景活动异常,1例出现弥漫性1.5-2 HZ慢棘慢复合波,3例局限性尖波和棘波发放.结论 婴儿痉挛患儿24h脑电图在发作间期主要脑电图表现为高度失律,高度失律有多种形式,一次记录中,典型高度失律和其他变异型高度失律可以存在于同一患儿,我们应提高认识.治疗后脑电图高度失律消失但仍各有不同,其临床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揭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高海拔地区(2260米)对30例癫痫病人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应用的观察。方法:使用CMS4000动态脑电系统,24导脑电图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与静态脑电影像学结果对比观察,结果:30例中CMS4000动态脑电监测,25例异常,阳性率83%,静态脑电图异常6例,阳性率24%,前者显著高与后者(P<0.01)。影像学检查13例,其中10例有病变,与动态脑电监测相符合10例,相符率100%。结论:24小时脑电监测明显优于静态脑电图,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癫痫的诊断及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脑电图特点,为早期诊治老年人脑血管病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方法:总结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95例老年人脑血管病的临床及脑电图。结果:脑电图正常24例(25.3%),异常71例(74.7%)。其中,轻度异常18例,占异常的39.4%,中度异常以上7例(9.9%),局灶性异常36例,占异常脑电图的50.7%。结论: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种类、程度、病程、脑电图检查的时间及检查时有无意识障碍及障碍的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脑电图的动态观察对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与丙戊酸(VPA)控制临床发作后中药辅助修复癫(痫)患者脑部异常灌注灶的疗效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的动态变化.方法:检查200例病人治疗前后的发作间期SPECT显像、长程EEG及CT和(或)MRI,抗癫(痫)药发作控制后加入中药,对比性研究其结果.结果:①CBZ控制组:病因明确者65例,治疗前SPECT异常88例(88%).异常灌注灶143个.V-EEG异常82例(82%),(痫)样放电为86.6%.CT和(或)MRI异常34%.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24%(P<0.05),异常灶减少34.3%.V-EEG正常增加19% (P<0.05),(痫)样放电减少28.1%;②VPA控制组:病因明确48例.治疗前SPECT异常90例(90%).异常灌注灶为137个.V-EEG异常90例(90%),(痫)样放电率为97.8%.CT和(或)MRI异常12例(12%).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52% (P<0.05),异常灶减少55.5%.V-EEG正常增加46% (P<0.05),(痫)样放电减少70.5%.结论:VPA组修复异常灌注灶和消除、减少(痫)样放电的疗效明显大于CBZ组(SPECT正常增加52∶24例;异常灶减少55.5%:34.3%;(痫)样放电减少70.5%:28.1%);中药修复异常灌注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1例临床上常见的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患者进行24小时AEEG监测,其中128例与自身的普通脑电图(REEG)对照。结果:128例患者的AEEG异常率(82.0%)、痫样放电检出率(60.0%)、临床发作出现率(34.4%),均明显高于REEG(30.5.、7.0%、0)。在361例患者中异常285例(78.9%),检出痫样放电163例(45.2%),而以短暂性意识丧失阳性率最高(54.2%)。根据临床发作与AEEG的关系,诊断癫痫163例,排除癫痫64例。结论:AEEG对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喉鳞癌中PTEN和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喉鳞癌(LSC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LSCC及其中随机抽取的27例癌旁安全切缘(ASM)和22例声带息肉(VCP)中PTEN和survivin 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PTEN在LSCC、ASM和VCP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51/57)、88.9%(24/27)和95.5%(21/22),3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3组间表达逐渐增强,有显著差异(P<0.01);survivin在VCP中不表达,在LSCC和ASM中阳性率分别为50.9%(29/57)、11.1%(3/27),3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表达强度上LSCC与ASM间无显著差异(P>0.05)。PTEN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发病部位、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LSCC中PTEN与survivin间的表达未见显著相关(r=-0.15, P>0.05)。 结论: 在LSCC发生的过程中,PTEN可能发生部分变异,survivin在LSCC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属LSCC癌变的早期分子事件。PTEN和survivin可能与喉鳞癌的进展、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体温、年龄和发作次数与 AEEG 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58例小儿热性惊厥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24h-A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体温记录139例中,低热组(37.5~38℃)46例,高热组(>39℃)32例,AEEG 阳性率分别为56.5%和18.7%,两者间差异有显著(P<0.01);年龄组:≤2岁34例,5~6岁48例,AEEG 阳性率分别为23.5%和56.2%,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发作次数:首发33例,6次以上51例,阳性率分别为15.1%和56.9%,两者间差异亦显著(P<0.01)。脑电图特征:在清醒状态下不易捕捉到异常波,睡眠尤其浅睡眠期中央区、颞区和枕区可见较多非特异性尖波、慢波节律,个别患儿中央、枕、颞区可呈阵发尖(棘)-慢波放电。结论:FC 患儿发热温度越低、年龄越大、发作次数越多 AEEG 阳性率越高,与体温、年龄和发作次数有密切关系。对低热、大龄、发作次数较多的患儿定期进行 AEEG 跟踪监测,对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