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婷婷  董江宁  韦炜 《安徽医学》2012,33(11):1523-1526
目的探讨胰腺常见囊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类型,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共31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包括假性囊肿14例,真性囊肿2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胰腺癌2例1例伴明显液化坏死,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胰腺假性囊肿12例发生于胰周,2例发生于胰腺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真性囊肿2例均发生于胰腺实质内,呈多囊状改变;囊腺瘤8例均位于胰腺体尾部,浆液性呈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黏液性囊较大,可见条状分隔及斑点状钙化影;黏液性囊腺癌2例位于胰体部,可见壁结节;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尾,均以囊性成分为主,边缘可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及斑点状钙化影;胰腺癌2例,1例位于胰头部,坏死囊变区内见索条状软组织成分,1例位于胰颈部。结论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有很多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多层螺旋CT(MSCT)可以显示病变内部的细微结构,对胰腺囊性病变的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7例IPMN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7例IPMN患者中,混合型4例,其中3例位于胰头或钩突部,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1例同时伴有胰体部分支胰管扩张,扩张的主胰管直径为4~8mm;2例十二指肠乳头增大突入肠腔,2例伴有胰体尾部萎缩。分支胰管型3例,均位于胰头和钩突。MRI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囊性区域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强化。病灶直径为2.3~7.9cm。结论MRI对IPMN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61.3岁。术前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检查。结果:CT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5例,胰体尾部混合密度肿块3例,MRI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2例;肿块最大径2.1cm~4.2cm不等,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增大2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CT和MRI上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CT资料。结果①主胰管型2例,CT主要表现为葡萄串样囊性病变,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囊性区域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强化。②混合型1例,胰腺呈低密度改变。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520-152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胰腺真性囊肿2例,潴留性囊肿1例,囊壁薄光滑无结节。假性囊肿10例,其中5例伴有胆管和(或)胆囊结石。黏液性囊腺瘤4例,位于胰体尾部,囊腔直径均>2cm,其中乳头状腔内突起1例,胰周侵犯,淋巴结肿大2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均在胰头部,呈多囊性病灶或蜂窝状。导管乳头状瘤1例,显示主胰管明显扩张,胰头部可见结节影。胰腺脓肿2例。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对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33个病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平扫、MRCP和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性囊肿1例,囊壁薄且均匀,囊内呈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潴留性囊肿2例,均与胰管相通,其中1例伴发胰头囊腺癌.假性囊肿2例、坏死性包裹4例,均有胰腺炎病史,2例假性囊肿囊壁均匀,囊内为均匀长T1长T2信号;4例坏死性包裹囊壁厚薄不一,囊内信号不均.浆液性囊腺瘤5例,囊壁及间隔纤细,各囊腔之间信号相同,3例呈蜂窝状.黏液性囊腺瘤5例,2例可见壁结节,3例患者各囊腔间信号一致;黏液性囊腺癌5例,均可见壁结节,各囊腔间信号不一.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呈与主胰管相通的"葡萄串"状囊性病灶.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3例为囊实性,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MRI在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 浆液性囊腺瘤13例,多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7例见纤维分隔,5例中央可见点状钙化,门脉期囊壁及分隔强化较明显?黏液性囊腺瘤8例,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单囊2例,多囊6例,囊壁厚薄不均,2例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黏液性囊腺癌5例,壁结节较大,位于胰头者1例伴胰管扩张和 CA-199增高,内见钙化者1例,胰周脂肪间隙欠清晰者2例?结论: CT能较好显示胰腺囊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浆液性囊腺瘤4例,病灶较小,囊内有分隔,强化时呈蜂窝状,中心瘢痕为其特征性表现,无壁结节.粘液性囊性肿瘤8例,囊性肿块较大,肿块平均直径超过10 cm,可由较厚的纤维壁分隔成多房囊肿.其中黏液性囊腺肿瘤5例边界清楚,无壁结节;而黏液性囊腺癌3例浸润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见壁结节.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边界清晰,有较厚包膜,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构成比例不一,实性部分逐步强化.[结论]CT对胰腺囊性肿瘤具有高度敏感性,不同病变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术前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并分析其特征。结果:肿块5例位于胰头部,4例位于胰尾,直径约3.1~6.2 cm。肿瘤全部由实性及囊性成分构成,以实性为主者5例,其内伴少量低密度区,其中1例可见点片状钙化;以囊性成分为主者2例,在囊性成分边缘可见实性结节;其余2例为囊实混合成分,比例不一,其中1例可见胰管扩张征象。动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静脉期比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各期肿块增强后CT值均低于胰腺实质,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特征明显,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PTP影像资料及临床表现,将CT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8例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尾部5例,符合该肿瘤好发胰腺体尾部规律。CT平扫均表现为巨大的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主要位于肿块边缘,部分呈乳头状、壁结节样突起。肿块均有完整包膜,边界较清。不伴有胰管和胆总管扩张。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均有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出血坏死区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能够为手术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44例。结果 (1)黏液性囊腺瘤(MCN)17例,位于胰腺体尾部11例,多表现为大囊性病灶,边界清楚,部分可见壁结节及分隔,平均直径约73.0mm,6例发生恶变;(2)浆液性囊腺瘤(SCN)11例,年龄在48~73岁,微囊型8例,其中5例表现为放射状排列间隔,寡囊型2例,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3)导管内乳头状瘤(IPMN)8例,男性6例(75%),平均年龄55岁,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3例,所有病灶均与胰管相通,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4)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8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岁,均为囊实性病变,其中5例病变有出血。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胰腺囊性肿瘤CT和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要点,以提高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2.
吴海  陈芳  蔡庆虎  胡明哲  黄晓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93-94,99,161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期增强扫描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胰头8例,胰颈5例,胰体5例,胰尾12例.范围广泛1例;肿瘤最大径16~135mm,平均55.5mm。25例为类圆形或卵圆形,6例不规则分叶状。肿瘤以实性为主8例,以囊性为主8例,囊实比例相近15例。动态增强扫描24例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6例呈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廓清,囊性部分无强化。30例肿瘤有包膜,增强后明显强化,瘤内有出血5例,瘤内见钙化9例.伴肝外胆管及胰管扩张1例,胰管扩张1例,肝脏转移1例。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能做出明确诊断,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1例还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回顾分析其CT、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T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尾部,胰胆管未见明显扩张;MRI上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病灶前缘可见小片高信号。增强后实质部分及囊壁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可以获得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1例还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回顾分析其CT、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田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尾部,胰胆管未见明显扩张;MRI上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病灶前缘可见小片高信号。增强后实质部分及囊壁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可以获得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56例本院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41例,男女比例为1:2.73,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22例,黏液性囊腺瘤癌6例,导管内乳头状囊腺瘤3例和乳头状囊腺瘤癌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胰腺肿瘤节段切除术4例,1例因肿瘤侵及周围脏器及大血管行胃空肠及胆肠吻合术,1例行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切除、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3例,胰体尾切除术18例,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8例,腹腔镜胰体尾加脾切除2例,腹腔镜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6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腔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3例,胰瘘4例,胆漏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B超、CT和MRI是胰腺囊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病理类型、与主胰管的关系以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SPTP)的CT表现,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15个病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5个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7个位于胰头, 8个位于体尾部.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径3~10 cm(平均5.7 cm).13个病灶CT可见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晰.病灶以囊实性为主, 2例为实性,1例病灶囊壁可见钙化.位于胰头的病灶胰管及胆总管扩张不明显,7例中仅1例出现胰管及胆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无扩张.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很大帮助,病理变化是CT表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上皮性囊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加以总结,以此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结果:胰腺上皮源性囊性肿瘤少见.约占胰腺肿瘤的10%。恶性肿瘤中只有2%~4%为囊性。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3例,其中1例为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6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3例)。除浆液性囊腺瘤外,其他均属于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结论:胰腺囊性肿瘤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综合判断,除分析囊腔的大小、形态、囊壁及分隔等表现外,还应结合临床资料。胰腺囊性肿瘤都具有其特征性的CT和MRI征象,可以对大部分肿瘤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钟永海 《当代医学》2009,15(7):128-130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6例胰腺囊性病变中先天性囊肿2例,CT清晰显示囊壁薄而光整,囊内无分隔及实性组织成分。潴留性囊肿2例.CT表现为其与胰管相连,囊壁稍厚,囊肿近端均为胰腺癌。假性囊肿7例(急慢性胰腺炎所致4例、外伤所致2例、手术所致1例),CT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外伤性假囊肿密度复杂多变。感染性囊肿2例,CT表现无特异性,肿瘤性囊肿5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1例),肿瘤性囊肿多有软组织成分,囊壁多不规则,囊内多可见分隔。结论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MSCT表现,探讨MS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56例胰腺囊性病变的MSCT表现。结果 (1)假囊肿18例:单房囊性病灶,10例壁薄,无强化;8例壁厚,均匀线样强化。(2)真囊肿2例,单房囊性病灶,无强化。(3)肠源性囊肿1例,单房囊性病变,壁略厚且有强化。(4)8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中央可见星芒状钙化,增强后分隔强化;6例表现为单房囊性病灶,增强后病变无强化。(5)黏液性囊腺瘤5例:2例表现为单房囊性病灶,3例呈多房分隔囊性病灶,增强后壁有强化。(6)囊腺癌5例,肿瘤呈多房分隔囊性病灶,其中4例伴肝脏转移,1例伴邻近血管受侵征象。(7)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3例为囊实混合性,4例以实性为主,3例以囊性为主。其中2例肿瘤有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门静脉期延时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囊性病变与扩张胰管相通,病灶内可见壁结节。(9)胰腺癌伴囊变4例及胰腺囊性转移瘤1例。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很好显示胰腺囊性肿瘤内部结构及邻近脏器、血管受累改变,对其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SCT和MRI对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T的临床、CT、MRI等影像学资料,其中良性9例、恶性7例,交界性1例。对良性、恶性(包含交界性)IPM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包括主胰管的扩张程度、胰腺实质囊性病变的直径、有无附壁结节及其直径。结果:IPMT主要表现为胰腺囊性肿块或胰管扩张。9例良性IPMT中主胰管型6例、分支胰管型2例,混合型1例,扩张胰管直径4~7 mm,附壁结节直径2~4 mm;8例恶性IPMT中主胰管型5例,分支胰管型1例,混合型2例,扩张胰管直径10~22 mm,附壁结节直径8~14 mm。结论:良恶性IPMT具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MSCT及MRI对鉴别良恶性IPMT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