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静  毛家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75-1277
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各种起搏方式、起搏部位、不同间期的算式等方法,获得各心腔之间最理想的电生理稳定性、同步性,最佳的心输出量,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这也使起搏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纠正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的领域。目前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重点已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心室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2004,34(3):141-144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7.
对11例生物生理性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与同期行非生理性起搏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理性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状态,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非生理搏患者。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未期容量显著增加。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发生起搏故障原因。方法:自1977年起对303例患者行389例次永久心脏起膊器安置术,回顾性总结起搏故障发生与起搏器工艺水平、电子元件、电池质量、起搏电极质量及起搏电极脱位、穿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发生起搏故障56例,其中发生于起搏器电路故障2例,电池过早耗竭24例,起搏器导线断裂4例,起搏电极脱位17例,起搏电极心肌穿孔2例及起搏阈值升高7例。结论: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工艺质量的改进提高是防止起搏故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田文庆 《新疆医学》1998,28(3):165-167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而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异常的病人,既往均选用VVI或DDD起搏方式。VVI为单极心室起搏,刺激心室,感知心室,它失去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故心排血量较同频率的房室顺序收缩下降25%~35%,若有房室逆传,则还可能会出现“起搏综合征”,而且VVI起搏的长期预后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以及因房颤而导致的心房血栓及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均较高。DDD或DDDR房室顺序起搏是生理性起搏方式,但DDD起搏需要心房、心室两根电极,使手术复杂化,心房电极的置入比心室电极也较难,脱位率及膈神经刺激的发生率又较高。每一个  相似文献   

10.
心脏起搏是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最有效手段。右心室心尖是临床上首选的传统起搏部位,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位置稳定、长期起搏参数可靠及并发症少等特点。但后来证明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对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具有负面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对其他心室替代起搏部位进行研究,心室起搏部位经历了从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间隔和流出道到希氏束和左束支区域的演变,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获益。本文对心室起搏部位的历史演变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8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患者成功安置了生理性起搏器,心房按起搏和双腔起搏各4例,占我院三年来安置起搏器总数38例的21.1%.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显著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每搏容量和心输出量分别增加20%~76%和22%~77%,为推广应用生理性起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左束支起搏时激动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较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对于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以下的患者,左束支起搏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是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左束支起搏作为一项新技术,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左束支起搏的定义、标准及术式还有待规范,如何筛选合适的适应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相似文献   

16.
岳瑞华  沈均乐 《四川医学》2000,21(3):212-214
我院心内科自 1989年 6月至 1989年 12月 ,共置入VVI型起搏器 146例。其中 6 4例为右心室非心尖部起搏。为了解心尖部与非心尖部起搏的远期效果 ,本文对上述两种不同起搏部位进行了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6例右心室VVI起搏治疗患者均符合埋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指南规定〔1〕。其中男 81例 ,女 6 5例 ,平均年龄 6 1.5± 10 .9(2 6~ 86 )岁。冠心病 4 7例 ,特发性窦房结和 (或 )传导束硬化—退行性变33例 ,高心病 2 4例 ,风心病 14例 ,扩张型心肌病 10例 ,肥厚型心肌病 6例 ,原因不明 12例。按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窦综合征 7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出的全新的起搏方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成功率低,感知和阈值不佳的问题,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就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非生理性起搏器(VVI)和生理性起搏(DDD/DDR)术后患者房颤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80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其中非生理性起搏组(VVI)48例.生理性起搏组32例(DDD27例、DDDR5例)。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内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组间比较,术后非生理性起搏组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t=33.27,P=0.000)。结论 生理性起搏在减少术后房颤发生方面是否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