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彗星实验方法对吸毒人群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检测。方法在湖北省某市戒毒所随机抽取123名吸毒人员作为暴露组,同时选择79名非吸毒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彗星实验。结果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率分别为10.03%和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的尾长分别为(2.35±0.88)和(2.05±0.7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毒年限长者彗星细胞拖尾率(11.49%)显著高于吸毒年限短者(2.9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毒人群DNA损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吸毒对人体淋巴细胞DNA有一定损伤,吸毒时间越长,DNA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剂量接触苯系物对加油站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彗星试验检测加油站暴露组与对照组工人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DNA损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相应工作区空气中苯系物的浓度。结果暴露区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浓度均高于对照区(P0.001);暴露组彗星尾矩和Olive尾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可能导致加油站工人淋巴细胞DNA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3.
长期接触低浓度二硫化碳对工人血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工人长时间低浓度CS2接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367名二硫化碳(CS2)接触工人有125名非接触进行心血管功能检查。结果 在高剂量暴露组工人中,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均较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发现,CS2暴露对血管总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起正贡献作用,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132,0.393。结论 长时间低浓度暴露于CS2可使工人患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浓度接触苯的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某电子企业低浓度接触工人62人为接苯组,另选择某食品加工企业工人45人为对照组。采用采样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相似接触组(SEG)。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DNA损伤,以彗星细胞率和彗星细胞尾长作为指标。结果接苯组彗星细胞率(15.7%)高于对照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代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彗星细胞尾长不同分级的比例(Ⅰ和Ⅱ级分别为42.0%和12.9%)均高于对照组(Ⅰ和Ⅱ级分别为32.9%和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率随接触浓度升高(0.1、0.1~3.0、3.0)而升高(14.5%、15.6%、17.8%),彗星细胞尾长不同分级的比例随接触浓度升高(0.1、0.1~3.0、3.0)而升高(Ⅰ和Ⅱ级分别为42.3%、44.6%和13.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率随累积接触浓度增大(0.7、0.7~22.2、22.2)而升高(14.5%、15.6%、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尾长不同分级的比例随累积接触浓度增大(0.7、0.7~22.2、22.2)而升高(Ⅰ和Ⅱ级分别为39.6%、41.3%、45.7%和9.9%、13.0%、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接触亦可引起明显的DNA损伤,说明目前的职业卫生限值不够安全,尤其在预防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方面。  相似文献   

5.
焦化作业工人淋巴细胞HSP70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凤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204-205
目的探讨热应激蛋白70(HSP70)在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微核试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情况,用蛋白印迹(westem blot)法检测淋巴细胞HSP70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长在高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70的表达水平在高暴露组、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2±0.36。1.34±0.83。0.89±0.40,低暴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暴露组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的表达水平与彗星尾长呈负相关(r=-0.416,P=0.03)。结论焦炉作业环境可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蛋白表达,较高水平HSP70的表达对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二硫化碳染毒小鼠精子DNA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CS2 染毒小鼠精子DNA损伤 ,研究CS2 的遗传毒性。方法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以DNA断裂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和尾矩来评价CS2 对精子DNA的损伤。结果 CS2 染毒剂量组均出现DNA彗星的拖尾率增加 (分别为 6 7.14 %、84 .2 9%和 91.0 0 % )、损伤强度指数增高 (分别为 5 0 7、6 5 6和 74 5 )、DNA头部百分比减少 (分别为 84 .5 5 %、73.84 %和5 5 .71% )、彗星尾长 (分别为 5 .87、8.81、13.4 9μm)及尾矩 (分别为 1.30、1.6 3、2 .6 6 μm)增加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CS2 染毒小鼠精子DNA损伤 ,该方法可用于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甲基乙酰胺(DMAc)对职业接触人群所产生的遗传损伤。[方法]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CBMN)和彗星试验(SCGE)检测某氨纶企业DMAc接触工人(30名)及非接触DMAc的对照人员(30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结果]接触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核分裂指数分别为(4.67±2.25)%。、(4.56±2.19)‰、(1.82±0.30)%。,对照组分别为(5.00±2.62)%。、(4.89±2.59)‰、(1.73士0.25)%。,两组的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彗星尾DNA百分比、细胞尾长、尾相分别为(4.76±2.63)%、(12.60±5.68)岍、(2.51±2.30),对照组分别为(4.49±2.48)%、(11.77±5.01)um、(2.28±1.89),各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职业性DMAc接触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未表现出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8.
沙焱  杨震宇  香映平  何家禧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476-1477
目的探讨口腔脱落细胞微核技术在探测铅暴露人群遗传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产过程中接触不同浓度铅的某铅酸电池厂工人为接触组,按空气中铅浓度高低分为低浓度组(76名男性工人)和中浓度组(89名男性工人),同厂男性管理人员78名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结果 2种浓度的铅暴露组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率[低浓度组:(3.58±2.49)‰;中浓度组:(4.16±2.3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2.03)‰],两种浓度铅接触组人员的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低浓度组:(3.38±2.16)‰;中浓度组:(4.37±2.43)‰]明显高于对照组[(2.17±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职业性铅暴露人群中,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有相关关系(r=0.227~0.361,P0.05)。结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可以作为简易的检测手段,用于对铅暴露作业人员遗传损伤的检测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职业砷接触工人某些遗传毒性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云南某砒霜厂40人为接触组,当地无明显毒物接触史28人为对照组,检测并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彗星试验拖尾率和尾长,以及尿中总砷、有机砷水平。结果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彗星试验拖尾率、尾长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中总砷、有机砷浓度也高于对照组(均低于0.02mg/L)。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随有机砷浓度、工龄乘积增加有升高趋势(rs=0.356,P=0.024;rs=0.347,P=0.028)。结论职业性砷暴露可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醛暴露工人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某密度板厂的151名甲醛暴露工人(暴露组)和某推土机厂的112名非甲醛暴露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甲醛浓度,应用彗星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以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反映DNA损伤水平,用PCR-RFLP方法分析XRCC1基因的多态性;用多元协方差分析调整工人的年龄、工龄、职业甲醛暴露及吸烟与饮烟情况,比较XRCC1基因不同基因型个体的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结果使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校正甲醛暴露工人的年龄、工龄、甲醛暴露水平和吸烟与饮酒情况后,携带Arg280His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的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几何均值分别为4.30和13.42)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基因型的个体(几何均值分别为3.38和11.71),差异均有显著性(Olive尾距:P<0.05,彗星尾长:P<0.01);未发现XRCC1基因其他3个位点的多态性与甲醛暴露工人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有显著关联。结论XRCC1基因Arg280His位点的多态性影响甲醛暴露工人的DNA损伤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焦炉逸散物对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水平的影响及与DNA损伤的关系,探讨Hsp72在细胞损伤保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67名焦炉工人和30名对照,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的水平,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水平,个体采样采集作业环境空气样本,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苯并[a]芘浓度。结果高暴露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水平(G±SG)和Olive尾矩(G±SG)分别为1.24±0.42和4.49±1.24,明显高于低暴露组(1.01±0.35和2.99±1.10)和对照组(0.85±0.34和2.4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体研究对象Hsp72中位数为界值,将研究对象分为Hsp7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Hsp72高表达的人数相对比率在对照组、低暴露组、高暴露组分别为36.7%、43.1%和58.3%,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Hsp72高表达组,Hsp72表达水平随着暴露等级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之间Olive尾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sp72低表达组中,各组Hsp7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live尾矩随暴露等级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高于Hsp72高表达组的高暴露组工人。高暴露组Hsp72水平与Olive尾矩呈负相关(r=0.503,P〈0.01)。结论焦炉逸散物可诱导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水平升高,Hsp72对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Asphalt has a highly complex structure and it contains several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In this study, come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NA damage in blood lymphocytes of 30 workers exposed to asphalt fumes and 30 nonexposed control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urkish asphalt workers’ investigated DNA damage using the alkaline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 The DNA damage was evaluated by the percentage of DNA in the comet tail (% tail DNA) for each cell. According to our results, workers exposed to asphalt fumes had higher DNA damag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探讨其胚胎植人障碍机制.方法 用机械刮取法制备胚胎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单细胞悬液,台盼蓝检测细胞活性,用0、500、1000、2500μmol/L CS_2与细胞共培养1h后进行SCGE实验,采集彗旱图像,CASP系统自动分析各项指标.结果 不同剂量的CS_2染毒对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形成较为典型的正常细胞和彗星细胞图像.与对照组比较,500、1000、2500 μmol/LCS_2染毒组彗星头部DNA含量百分比(HDNA%)分别减少了7.49%、12.19%、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1000、2500 μmol/LCS_2染毒组彗星尾部DNA含量百分比(TDNA%)、尾长(TL)、Olive尾矩(0TM)分别增加了7.13、11.60、23.18倍,3.68、5.98、9.62倍和9.16、16.84、39.3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500、1000 μmol/L CS_2染毒组比较,2500μml/L CS_2染毒组的TDNA%、TL、彗星全长(CL)、尾矩(TM)、OTM增加了1.98、0.92、1.27、0.52、0.37倍和0.17、5.31、1.90、2.97、1.2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500 μmol/L CS_2染毒组比较,1000μmol/L CS_2染毒组的TDNA%、,TL、CL、TM、OTM增加了0.55、0.49、0.16、1.18、0.7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NA%、TDNA%、TL、TM、OTM与染毒剂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3.78,13.78,0.05,4.38,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_2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随着染毒剂量增加,损伤程度明显增加.CS_2损伤植入期小鼠母体子宫内膜细胞可能是影响胚胎正常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口腔脱落细胞彗星试验在丙烯腈作业人群遗传损伤评价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职业接触丙烯腈的男工 2 5人为接触组 ,平行进行口腔脱落细胞彗星试验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选取 2 0名不接触毒物的健康男工为口腔脱落细胞彗星试验的对照组 ,选取 2 4名不接触毒物的健康男工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的对照组。结果 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 ,口腔脱落细胞彗星试验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对丙烯腈接触人群进行遗传损伤监护时 ,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比口腔脱落细胞彗星试验更灵敏。  相似文献   

15.
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彗星试验检测接触抗癌药物护士的DNA损伤。方法:选择16名职业性接触抗癌药物的护士为暴露组,平均暴露工龄为5.6年,平均每天配药7.8份。另选16名从未接触过抗癌药物的护校学生为对照组。用彗星试验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迁移情况。结果:暴露组平均彗星长度为46.27μm,明显高于对照组(26.78μm),差异有显著性(P<0.01)。暴露组平均长尾核的百分率为6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暴露组的护士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A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关系。方法以γ射线作为诱变剂造成淋巴细胞DNA损伤,应用彗星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检测法,评价63名慢性苯中毒工人和45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对照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微核形成的修复能力。结果苯中毒组的彗星尾长差[(4·64±1·57)μm]显著高于对照组[(3·77±1·30)μm](P=0·0029)。3AB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彗星尾长差>3·81μm的研究对象发生慢性苯中毒的相对危险性显著增高(OR=2·490,95%CI1·068~5·806,P=0·0346),而且,慢性苯中毒危险性与彗星尾长差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趋势关系(P=0·0024)。3AB指数<0·20的研究对象发生慢性苯中毒的相对危险性与3AB指数≥0·20的研究对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NA链水平的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发生关系密切,修复能力越差,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越高。本研究未证明染色体水平的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氯丹、含砷化合物对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灭蚁药物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研究灭蚁药物对职业接触人群的遗传毒性,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并对工龄、吸烟、饮酒和体内毒物的浓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各项指标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职业接触灭蚁药物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两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与体内毒物水平、接触工龄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吸烟、饮酒能加重含氯丹、砷化合物对DNA的损伤水平。[结论] 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可对职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造成损伤,并存在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8.
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和肝功能损伤情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氯乙烯(VCM)对肝脏和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VCM接触情况将工人分为接触组和对照组,并检测工人肝功能和肝B超.结果接触组肝功能异常者、DNA受损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累积接触剂量分层分析表明,高累积剂量组和低累积剂量组工人,DNA受损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VCM对接触工人肝脏损伤和DNA损伤作用值得关注,彗星实验可用于VCM接触工人的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19.
Genetic damage induced by anaesthetic gases in occupationally exposed popula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omet assay and micronucleus test. The study included two groups of subjects: 50 operating theatre medical workers (anaesthesiologists, technicians and nurses) and 50 control subjects corresponding in sex, age and smoking habit. The exposed group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genome damage in both tests. In the comet assay, exposure to anaesthetics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tail length for technicians, while sex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ail moment for women in exposed group. Micronucleus frequ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howing threefold increase in exposed groups (RR>3.029).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duration of exposure, whil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age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micronucleus frequency. The obtained results call for further, targeted investigation of exposure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