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5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25例病变位于黏膜层,16例位于黏膜肌层,17例位于黏膜下层),应用HOOK刀及IT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治疗,病变大小0.4~3.4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15~95 min (平均40 min),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和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2014年4月,对胃镜、色素内镜、内镜窄带成像( narrow band imaging ,NBI)、超声胃镜发现的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进行EMR或ESD治疗。1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病灶<5 mm者行EMR,其余行ESD。结果85例病变均成功切除,其中EMR 16例,ESD 69例。81例(95.3%)整块切除,4例(4.7%)分次切除。80例(94.1%)完整切除,5例(5.9%)病灶残留,其中切缘残留2例,基底部残留3例。手术时间15~69 min,平均40 min。术后病理证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4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上皮层癌3例,黏膜固有层癌11例,黏膜肌层癌23例,黏膜下层癌10例。术中出血3例(3.5%),用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热活检钳电凝或金属止血夹夹闭处理后成功止血。术中穿孔3例(3.5%),均为ESD治疗者,穿孔直径<10 mm,均用金属夹成功夹闭;术后迟发型出血7例(8.2%),口服肾上腺素盐水及静脉药物止血、抑酸等治疗后缓解,无迟发型大出血。追加外科手术8例(9.4%),其中5例因病灶残留,2例因ESD术后病理结果为病变侵及黏膜下层,无病灶残留,但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1例36岁患者ESD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无死亡病例。结论 EMR、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完整切除率高,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开展的内镜切除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和完整切除。与上消化道相比.结直肠壁更薄,ESD难度更高。第二炮兵总医院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肠镜检查发现的14例直径大于或等于3cm的结直肠巨大广基息肉行ES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肿瘤结扎剥离术(ESD—L)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方法对4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均行ESD—L术切除胃部肿瘤,观察并分析术中和术后相关情况,术后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完整切除,7例出现穿孔,及时行全层切除并金属夹止血,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出现。44例均获完整随访观察,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剥离病灶,减少术中出血和创面,从而降低因直视下全层切除导致的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经口隧道技术是2009年5月笔者在常规进行食管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产生的一种技术,当时的病例经过碘染色后,食管腔内出现8cm的环周不着色区,依照ESD圈边、剥离技术的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病变,在经过上下缘环切后,为了不破坏肿瘤的结构,采用了从上.缘黏膜下开始剥离,建立一条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直达下缘开口,逐步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长环周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隧道技术治疗的4例食管长环周病变患者(食管高级别瘤变或原位癌)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6~69岁,平均65.5岁。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利用隧道技术实现了病变的完整剥离,病变长度6~10cm,切除后活体创面上下缘距离为8~10cm,平均长度8.75cm。术中1例出现小动脉出血、1例出现小静脉出血,均经及时电凝止血,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1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气、右侧气胸,经闭式引流后积气及气胸消失。术后4例患者均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管狭窄,经球囊扩张治疗后均明显缓解。结论利用隧道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并且完整剥离食管长环周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及超声胃镜联合胸腹腔镜简捷微创切除食道、胃、十二指肠上消化道直径〉2cm良性肿瘤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06月至2009年02月,消化内科与腔镜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多科联合行微创手术,33例巨大广基良性肿瘤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25例术中胃镜准确定位,超声胃镜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深度,腹腔镜、胸腔镜行局部切除术。8例胃、十二指肠病例,由腹腔镜腔外保驾内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结果胃镜+胸腔镜行3例巨大固有肌层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腹腔镜+胃镜+超声内镜行胃切除术23例,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联合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手术时间15~39min,术中出血量10~30ml,无中转开腹。术中内镜定位准确,术后病理证实均完整切除,切缘无残留,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或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4~6d,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食管、胃、十二指肠巨大广基良性病变,通过胃镜、腹腔镜、胸腔镜联合手术,优势互补,提高腔镜手术中病变定位的准确率及手术的成功率,大大降低开腹率,是一种简捷、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6年5月采用ESD治疗GI-NENs 40例(食管1例,胃2例,十二指肠1例,阑尾1例,结肠2例,直肠33例),先在内镜下对病灶边缘进行环形标记,然后用甘油果糖靛胭脂肾上腺素稀释液黏膜下注射后环周切开,最后沿固有肌完整剥离切除肿物。结果 40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术后病理示1例侵及肌层,超声内镜术前判断病变累及层次的正确率为97.5%(39/40)。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为97.5%(39/40),G1级34例,G2级6例。33例随访平均30.4月(2~56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GI-NENs好发于直肠,以G1和G2级常见。ESD是治疗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能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40例消化道囊肿病变位于食管8例,胃11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16例。37例(92.5%)病灶获完整剥除。术中结肠穿孔1例,予金属夹夹闭,保守治疗后好转;食管大出血1例,三腔管压迫后成功止血。术后病理显示,37例完整剥除标本囊壁完整,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无病变累及。36例患者获得了6-12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囊肿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广泛应用于胃癌前病变和早癌等黏膜病变的治疗中,但对于大面积病变,ESD操作方法仍有一定困难。随着隧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们首次应用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SDTT)切除胃黏膜病变。方法 从2012年8月至2012年9月我院共有4例患者因术前诊断为胃癌前病变或早癌行ESDTT术。4例病变均整块切除,操作时间34~97min,平均65min;切除标本大小4~5cm,平均为4.3cm。结果 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黏膜内癌2例,病变基底与边缘均未见残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SDTT切除胃大面积黏膜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胃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IST)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期间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GIST 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病灶直径(1.0±0.2)cm(0.5~2.0cm),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极低危险程度GIST。24例在单孔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例因ESD术中发生胃壁穿孔而改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其中2例继续在单孔下完成穿孔修补术,1例于左上腹壁另加一Trocar,在双孔下完成穿孔修补术;另3例因ESD剥离瘤体困难,改行胃局部切除术,其中2例继续在单孔下完成手术,1例在双孔下完成手术。ESD成功率为80.0%(24/30),经脐部单孔完成率为93.3%(28/30)。手术时间(87.5±10.3)min(45~150min)。全组术后(4.3±0.5)d(3~8d)出院。术后随访期3~7个月(平均4.6个月),均无病变复发。结论经脐部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GIST是安全可行的,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2):I0001-I0001
近几年,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在国内外的迅速开展与成熟,该技术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已经发展到可以治疗结肠、直肠、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层甚至黏膜下层的病变,因此,内镜诊疗的规范化已经逐渐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