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黏膜层;环行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l例黏膜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黏膜下平滑肌瘤3例。病变直径1.0~4.0cm,平均2.8cm。手术时间20~115rain,平均55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6d。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结论ESD在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中具有病变切除完整性好、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min比(53.3±30.9)ra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减少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上消化道早期癌或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而接受ESD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和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统计患者黏膜下注射后引起的出血次数/黏膜下注射次数的比值以及单位面积病灶剥离时间,分析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胆道造影管行黏膜下注射的患者注射后出血几率和单位面积黏膜切开所需时间均小于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组。结论利用胆道造影管进行黏膜下注射有助减少ESD术中出血,缩短ESD手术时间,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ap)与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EMR—CaP治疗的30例(EMR—Cap组)及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接受MBM治疗的32例(MBM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及费用。结果EMR,Cap组平均病变切除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分别为26rain和43min.明显长于MBM组的10min和32min(P=0.036,P=0.038)。切除病变总厚度和黏膜下切除深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MR—Cap组平均治疗费用为(5466±354)元,明显高于MBM组的(4014±368)元(P=0.008)。EMR—Cap组出现术后狭窄1例,MBM组出现术中穿孔1例。术后随访17~42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EMR—Cap组m现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EMR—Cap和MBM均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手段。在保证相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与EMR—Cap相比,MBM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治疗成本低的优点,适宜广泛推广和开展。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GC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MR组(32例)和ESD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饮禁食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局部复发率、肿瘤残留率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 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53.35±7.12)min vs(34.23±5.74)min,t=2.009,P=0.043],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10.26±3.42)ml vs(3.35±0.71)ml,t=2.51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92.9% vs 62.5%,χ2=7.693,P=0.006)及治愈性切除率(78.6% vs 43.8%,χ2=7.545,P=0.006)均高于EM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不良反应率为14.3%(4/28),高于EMR组的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5,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 结论与EMR相比,ESD可能是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消化道早癌患者胃肠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行ESD术的消化道早癌患者86例。记录所有患者手术结果,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胃肠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分析胃肠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与复发情况的关系。结果 手术时间33~79 min,(61.89±7.64)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31.06±4.37) m L;住院时间5~15 d,(9.72±1.96) d。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出现出血4例,穿孔2例,狭窄2例,总发生率为9.30%(8/86),12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3.95%(12/86)。患者术后血管活性肠肽(VIP)、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复发组VIP、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MTL、GAS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ESD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后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个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4 673例患者,其中ESD组2 154例,EMR组2 519例。Meta分析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均P<0.05);并发症方面,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组的穿孔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ESD治疗EGC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穿孔率高,但以上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博来霉素注射在难治性直肠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三家医院16例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或不联合博来霉素注射治疗难治性直肠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其中球囊扩张联合药物注射(博来霉素组)9例,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组)7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16例吻合口狭窄均成功解除,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博来霉素组轻微并发症1例,球囊扩张组未发生并发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1.000)。再次治疗时间间隔博来霉素组为(8.0±1.5)月,球囊扩张组为(5.1±1.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7,P=0.001)。结论与单纯内镜下球囊扩张相比,球囊扩张联合博来霉素注射可以延长再次治疗时间间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4月113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腹腔镜联合手术62例(腔镜组),行右胸、上腹二切口,或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治疗51例(开胸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住院费用。结果 2组肿块均无明显外侵,均为T3期以下病变。腔镜组和开胸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10.5±38.0)min、(301.0±34.7)min(t=1.377,P=0.171),术中出血量为(200.8±61.1)ml、(210.8±49.3)ml(t=-0.941,P=0.349),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2.4±2.8、13.2±2.5(t=-1.461,P=0.147),术后住院时间为(11.9±2.0)d、(12.5±2.1)d(t=-1.553,P=0.123),并发症发生率为19.4%(12/62)、25.5%(13/51)(χ2=0.611,P=0.434),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胸组[(4.5±0.3)万元vs.(3.4±0.3)万元,t=17.790,P=0.000]。结论针对T3期以下的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能达到完全的肿瘤切除与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未明显延长,临床操作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α-氰丙稀酸烷基酯)注射治疗的169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9例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41例,年龄37-85(平均56.8)岁。169例患者中131例注射组织黏合剂1次,38例注射2次或2次以上,平均1.12次/例,每次注射1。3(平均1.7)ml。单纯组织黏合剂注射者83例。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者231例.联合硬化剂注射者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78(平均3.4)个月,其中显效130例(76.9%),有效36例(21.3%),无效3例(1.8%)。术后出现异位栓塞2例(1.2%).再出血5例(3.0%)。术后未出现败血症和食管狭窄等并发症,亦无术后2周内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简便、安全并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同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同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并BPH患者24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76~165min,平均118min,无膀胱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7~9天拔除尿管,发生暂时性尿失禁1例,继发性出血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5例膀胱肿瘤复发,无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评分由术前(26.29±1.81)分降至术后(12.63±2.41)分(P0.05),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5.04±0.81)分降至术后(1.54±1.14)分(P0.05),最大尿流率由术前(4.67±2.87)ml/s升至术后(14.83±2.14)ml/s(P0.05),膀胱剩余尿量由术前(68.04±18.89)ml降至术后(21.88±11.38)ml(P0.05)。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是同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并BP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加吡柔比星(tetrahydnopyrany adriamyrin,THP)灌注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48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均行TURBt,术毕用THP40mg+注射用水40ml行灌注化疗30min,术后每周化疗1次,共8次,然后改为每个月1次,持续1年。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膀胱穿孔、膀胱出血等并发症。48例患者平均随访2.1(0.5~3)年,术后1年内6例在非原来位置复发(12.5%),再次行TURBt加THP灌注,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TURBt加THP膀胱灌注疗效确切,可降低复发率,是治疗表浅膀胱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21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L术。手术时间(21.0±8.3)min。术后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及迟发性出血病例。2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创面狭窄,经气囊扩张术后症状缓解。术后病理示: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原位癌2例,早期鳞癌6例。除1例早期鳞癌患者因癌灶距离切缘仅1mm,遂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EMBL术可有效治愈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成人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诊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实施61次ERCP,根据ERCP结果实施内镜治疗。结果:60次ERCP成功,成功率为98.36%(60/61)。ERCP明确胆道并发症原因后实施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的部位为:供体肝胆管、受体胆管、胆管吻合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其中单纯胆管炎性狭窄7例,胆管炎性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10例;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2例;胆管吻合口瘘2例,供体胆管与受体胆管直径差异过大1例;受体胆管过长、扭曲3例,受体胆管轻度扩张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3例;T管脱落1例;胆道出血1例;ERCP插管失败1例。该组供体肝胆管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44.74%(17/38);其次为胆管吻合口并发症,为21.05%(8/38)。治疗方式:乳头括约肌切开(EST)24.59%(15/61),乳头柱状球囊扩张(EPBD)16.39%(10/61),EST+EPBD 13.12%(8/61),扩张器扩张胆管36.07%(22/61),鼻胆管引流(ENBD)52.46%(32/61),胆管支架引流(ERBD)32.79%(20/61),取胆管铸型、胆泥或结石19.67%(12/61),胆道冲洗24.59%(15/61)。结论:ERCP具有诊疗一体化优点,已成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颈部消化道重建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2年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接受食管癌切除术并行颈部消化道重建的94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吻合口良性狭窄定义: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经内镜证实需内镜扩张治疗,同时排除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分别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来明确与吻合口良性狭窄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16.5%)患者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良性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血管病史(P=0.001)、糖尿病病史(P=0.041)、管状胃重建(P=0.050)、端端吻合(P=0.013)及术后出现吻合口瘘(P=0.008)与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心血管病史(P=0.004)、管状胃重建(P=0.026)、端端吻合(P=0.043)及术后吻合口瘘(P=0.001)为吻合口良性狭窄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食管切除管状胃颈部重建具有较高的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对于具有心血管病史者,应维持术后血压的稳定;尽量避免行端端吻合;对于术后吻合口瘘者,在瘘口愈合后可考虑尽早行内镜扩张以预防吻合口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3月~2013年3月腹腔镜手术治疗55例食管裂孔疝,腹腔镜下完成食管裂孔疝的还纳及修补之后,进一步行胃底折叠术。结果5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在食管裂孔修补基础上辅以不同的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7例,Toupet 胃底折叠术19例,Dor胃底折叠术19例。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Nissen术式(69.6±13.0)min,Toupet术式(68.0±8.2)min,Dor术式(63.8±10.1)min;3种术式的术中出血量:Nissen术式(20.0±5.8)ml,Toupet术式(20.6±9.5)ml,Dor术式(21.7±5.0)ml,无一例输血;3种术式的术后拔管时间:Nissen术式(3.1±1.1) d,Toupet术式(2.7±0.7) d,Dor术式(2.3±1.1) d;3种术式的术后住院时间:Nissen术式(9.1±4.9)d,Toupet术式(8.4±2.6)d,Dor术式(7.6±1.5)d。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围术期死亡,3例(5.4%)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胃排空障碍,1例吞咽困难,治疗后均缓解。55例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6~60个月),口服钡餐造影或胃镜等检查无食管裂孔疝复发,无食管狭窄和食管憩室发生。结论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安全有效,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胃底折叠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196例年龄大于60岁的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组(A组)和传统手术组(B组)。A组96例,男51例、女45例,年龄(66.21±7.32)岁;B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65.43±6.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乳糜胸、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术后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胸胃综合征发生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三腔喂养管空肠营养联合管状胃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通过围手术期治疗可以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食管癌行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先左侧卧位行胸腔镜胸段食管的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胸部手术完成后改平卧膀胱截石位行腹腔镜胃的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胃游离后剑突下小切口完成管状胃的制作,再将管状胃从食管床拉至颈部与颈段食管间断吻合。结果中转开腹1例,无中转开胸。总手术时间:240~330min,平均270min;腹腔镜手术时间38~90min,平均65min;胸腔镜手术时间50~100min,平均70min。术中无大出血,总出血量100~300ml,平均225ml,其中腹腔出血10~50ml,平均20.4ml。共清扫纵隔淋巴结225枚,平均每例9.8枚;清扫胃左动脉旁、贲门左右淋巴结65枚,平均每例2.8枚。术后住院8~12d,平均9.2d。住院期间病人无死亡。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颈部吻合口漏1例(术后第8天),乳糜胸1例(开胸行乳糜管结扎后治愈),声音嘶哑3例。23例随访1~11个月,平均7.7月,死亡1例,1例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吻合的食管癌切除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