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微创Nuss矫治术对漏斗胸患者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应用微创Nuss矫治术治疗的676例漏斗胸患者资料,其中182例具备完整的术前和术后1、3年肺功能数据.按年龄分为儿童组(6~12岁,34例)、青少年组(13~18岁,80例)、成人组(〉18岁,68例),其中71例具备完整拆除钢板后1年肺功能数据,分组为儿童组(20例)、青少年组(22例)、成人组(29例).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术前、术后1、术后3年、拆除钢板后1年的肺功能指标,探讨微创Nuss矫治术对术后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儿童组术前、术后1年、3年肺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组及成人组术后1、术后3年用力肺活量、1 s用力呼气容积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3年最大呼气中段流量、用力呼出肺活量50%时的流量、用力呼出肺活量75%时的流量较术前有改善(P〈0.05);拆除钢板后1年,3组病例肺功能数据均较术前有提高,其中以儿童组肺功能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 微创Nuss矫治手术后拆板前儿童患者肺功能与术前类似,青少年及成人患者部分肺通气功能受损;拆除钢板后各年龄段患者肺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2岁前施行手术者肺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漏斗胸压迫心脏患者漏斗胸矫治术前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漏斗胸矫治术的患者54例,男48例、女6例,年龄7~33(19.08±5.17)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24例)和成人组(30例)。术前用CMR扫描,观察心脏受压移位程度以及右心室长径、短径、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RVESV)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的变化。结果儿童组心脏受压移位发生率为83.3%,成人组为90.0%;成人心脏受压移位程度大于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86%±13.30%vs.67.99%±8.15%,P0.05)。右心室结构:右心房或右心室瓣环下局部受压严重变形,右心室长径明显延长,短径明显缩短;儿童组右心室长径指数和短径指数分别为(61.14±0.44)mm/m2和(14.82±2.52)mm/m2,成人组分别为(49.54±15.40)mm/m2和(18.90±3.14)mm/m2。右心室功能:儿童组RVEDV、RVESV和RVEF分别为(121.50±31.27)ml、(64.92±19.28)ml和45.29%±4.14%,成人组分别为(139.09±29.08)ml、(73.61±16.05)ml和46.30%±6.09%;成人RVEDV和RVESV均显著大于儿童组,但两组R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前漏斗胸相关症状于术后完全消失。结论采用CMR术前评价漏斗胸压迫致心脏畸变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可靠的,可为漏斗胸的积极矫治提示强烈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23例漏斗胸行Nuss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22例;年龄3~32(15.0±5.1)岁;身高80~183(155.5±25.0)cm;体重15~71(44.4±13.3)kg。其中2例为Ravitch术后复发患者,其余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术前胸部CT示:Hailer指数为4.1±1.4。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155(74.3±25.4)min,术后住院时间3~16(4.2±1.6)d。其中26例患者需植入2根矫形板,其余患者均只需植入1根矫形板。CT示:术后Hailer指数为2.6±0.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发生并发症15例,发生率12.2%。其中气胸4例次,切口感染5例次,1例患者考虑为机体对矫形板材质过敏,伤口长期渗血、渗液,最终患者选择提前取出矫形板;2例患者有轻度脊柱侧弯,7例患者术后1~3个月内发生矫形板移位,需再次手术,重新放置矫形板。结论Nuss手术安全、可靠,具有矫形效果佳、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微创矫治成人漏斗胸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成人漏斗胸微创矫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08年6月,共治疗23例漏斗胸,年龄18-38岁,(24.1±6.6)岁。未做治疗21例;2例Ravitch手术后复发。Haller指数3.2-7.5,4.38±1.16。Ⅰ型14例,Ⅱ型9例。全麻,仰卧位,选择胸骨凹陷最深处两侧腋中线,分别切口3.0 cm,切开至肌层,自切口向胸廓凹陷方向游离。另选切口用CO2气体致人工气胸,进镜观察。在胸腔镜监视下经右侧切口将引导器穿过纵隔,在对侧相同水平或稍斜行位置切口穿出。成形后,将已制备好的Lorenz支撑板穿过纵隔引出,翻转后右侧置固定片,固定片和支撑板两端分别与肌肉固定。术后拍胸片观察支撑板的位置和胸腔情况。结果22例术中顺利,1例损伤心包和右心耳,扩大切口止血。术后恢复顺利,围术期未发生切口感染和支撑杆移位。术后胸闷憋气的症状缓解;胸廓外形接近于正常,非常满意率87%(20/23)。2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均保持良好的矫形效果。结论成人漏斗胸采用微创方法矫治是可行的,可以达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微创矫治成人漏斗胸手术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经验。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6月,微创治疗152例成人漏斗胸,对称型83例,非对称型69例。漏斗胸指数3.2~11.8,(4.42±1.56)。141例初治者在胸腔镜监视下手术,11例复发者剑突下小切口辅助,将矫形板置入胸骨后。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用1根矫形板124例(81.6%),2根28例(18.4%)。无心脏大血管损伤及死亡。手术时间60~120 min,(70±16)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术后住院时间5~16 d,(7.0±2.3)d。术后随访12~36个月,其中>24个月123例。按Nuss标准,优秀率86.8%(132例),良好率11.8%(18例),中等1.3%(2例)。术中一侧肋间肌撕裂5例(3.3%),均发生在非对称型重度患者,均为1根矫形板,3例支撑杆改经皮下穿出,另2例肋间肌撕裂轻未处理。支撑杆移位3例(2.0%),发生在术后1~8周,均发生在非对称型重度患者,其中2根支撑板2例,1根者1例,3例均需再手术将移位支撑杆复位并与肋骨固定。血胸2例(1.3%),其中1例需胸腔镜辅助清除胸腔残存积血。左侧自发性气胸1例,再次胸腔镜辅助肺大疱切除。结论 成人漏斗胸微创矫治手术并发症与漏斗胸的类型和凹陷程度有关,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治疗儿童漏斗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大坪医院胸外科2013年10月—2020年10月行改良漏斗胸Nuss微创矫形术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86例患儿,其中男79例、女7例,平均年龄(14.03±3.36)岁。全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7.30±33.45)min,出血量(19.94±14.60)mL,术后住院时间(6.89±2.59)d。无术中心脏血管损伤及围术期死亡。术后2例患儿出现少量气胸;2例患儿部分切口脂肪液化、裂开;2例患儿出现矫形板严重翻转、移位,行二次手术治疗后愈合;1例患儿术后1年出现矫形板移位,行二次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8.14%。随访3~42个月,矫形板取出时间均在术后36个月左右,矫形效果评估:优68例(79.07%),良10例(11.63%),中5例(5.81%),差3例(3.49%)。结论 采用改良Nuss微创矫形术对漏斗胸患儿进行微创化、个体化塑形和手术,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壁畸形,手术被认为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自从1998年Nuss等[1]报告了微创治疗漏斗胸的手术经验以来,微创成为外科矫治漏斗胸的趋势,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报道也逐年增多.现有文献多为漏斗胸术后近期的功能、并发症及外观报道,中期(Nuss术后1年至拔除矫形板后3个月)[2]及远期的疗效报道较少.本组对41例已拔除矫形板的漏斗胸患者进行胸壁外观及手术后心理、生理功能方面的随访,并结合患者相关资料做进一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漏斗胸微创手术矫治后胸廓骨的重塑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74例漏斗胸患者经微创手术矫治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11例;年龄(11.90±8.50)岁,10岁11例。74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在两侧腋中线做切口,在电视胸腔镜下引导穿通器经胸骨后创出通道,并抬举胸骨成形后,再将制备好的支撑板置入胸骨后。术前和术后1周行胸部CT、胸廓CT三维重建,矢状位以胸椎体中心线为切线位,测量胸骨与胸椎体前缘的距离,并观察心脏移位恢复情况和胸廓外形。结果 7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使用1根矫形板66例(89.19%),使用2根矫形板8例(10.81%)。使用1根矫形板、年龄10岁的11例患者术后7 d胸骨柄下端和胸骨体各部位与术前比较均向前移位3.76~22.92 mm,11~17岁的55例使用1根矫形板患者胸骨体中间和下端与术前比较分别向前移位2.08 mm和10.42 mm,两者胸骨体下端较术前向前移位的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4,P0.05)。术后7 d时11~17岁使用2根矫形板患者胸骨柄下端和胸骨体各部位与术前比较向前移位4.19~15.03 mm。术后7 d胸部CT显示65例(87.84%)患者心脏位置恢复正常;用2根矫形板患者胸廓外观优于用1根者。随访74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23个月,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消失,胸廓外形饱满,心脏位置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漏斗胸微创手术矫治一次性成形具有良好的重塑性;随着年龄增加,矫治支撑胸骨的力也需要增加,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安全性及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6例,均在胸腔镜直视下将矫形钢板经过胸骨凹陷最低点将凹陷的胸骨撑起,使胸骨和前胸壁凸起恢复正常的形状。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48(40-55)min,出血量平均10(5-20)ml。无血(气)胸、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心包或心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4-7)d。均获随访,平均12.3(6-18)个月,优5例,良1例。胸廓外观维持良好,未见矫形板旋转、移位或固定器滑脱等。结论Nuss手术矫治小儿漏斗胸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塑型美观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进微创技术治疗大龄鸡胸患者的可行性及近期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改进微创技术治疗16例大龄鸡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19.8±4.7)岁.鸡胸指数(HI) 2.00±0.23.前胸壁凸起型10例,鸡胸漏斗胸混合型6例.患者仰卧位,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1)胸骨沉降法:适宜前胸壁凸起型.取胸壁最凸点水平两侧腋中线做小切口,创出横行于前胸壁的胸肌下隧道,将已制备好的矫形板穿过肌下隧道,施压整形后矫形板两端用钢缆与肋骨固定;(2)胸骨抬举及沉降联合法:适宜混合型.用Nuss方法将矫形板置于胸骨最凹陷部位抬举;胸骨角处小切口胸骨截骨和畸形肋软骨切除成形沉降胸骨. 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0±7.8) min,失血量(20.0±4.2) ml,住院时间(5.0±1.8)d.术后胸廓外形恢复正常,HI 2.8±0.4.胸廓外形和胸部CT影像形状满意.随访16例,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1例已取出矫形板.疗效优秀13例(81.2%),良好3例(18.8%). 结论 采用改进微创技术矫治大龄鸡胸患者,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术术式,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孙兆霞  崔春红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0):1717-1720
目的:测量汉族青年女性唇部软组织正常值,探讨唇部软组织正常值间相关性以及与面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3级在校女学生(共70名,年龄18~19岁;均为汉族),采用面部软组织直接测量口唇各部高度均值、口列宽度均值、正面三庭均值、面宽均值、形态面高和容貌面高均值、内眦距离均值。结果:面部软组织直接测量获得口唇各部高度均值(唇高:3.45±0.608、上唇高:1.95±0.317、上白唇高:1.29±0.326、上红唇高:0.67±0.201、下唇高:1.55±0.349、下白唇高:0.79±0.336、下红唇高:0.77±0.199、上下红唇高:1.48±0.297)cm、口列宽度均值(4.37±0.341)cm、正面三庭均值(上庭:5.92±0.770、中庭:5.75±0.427、下庭6.07±0.607)cm、面宽均值(14.40±1.174)cm、形态面高(11.85±1.144)cm和容貌面高(18.59±1.234)cm均值、内眦距离均值(3.32±0.339)cm。结论:1建立青年女性口唇形态测量相关指标的正常参考值;2口裂宽与内眦距离(P=0.005)、上唇高(P=0.000)、唇高(P=0.007)有正相关(P0.01),唇形态改变的趋势是越厚越宽,越窄越薄;3上唇高(P=0.043)、下唇高(P=0.004)和唇高(P=0.011)与上庭有正相关;4唇高与唇各部高度(除下红唇高无相关)均呈正相关,且与上唇高和下唇高相关性显著(P=0.000);上唇高与唇各部高度(除下白唇高无相关)均呈正相关,且与上红唇高、上下红唇高、上白唇高及唇高相关性显著(P=0.000),而与下红唇高有相关性(P=0.002),且上红唇高对上唇高影响较上白唇高影响大;下唇高与下白唇高(P=0.000)、唇高(P=0.000)相关性显著,颏唇沟位置对下唇高度影响大;上红唇高与上下红唇高相关性显著(P=0.000);(P0.01);5唇各部高度和宽度与容貌面高、形态面高和面宽无相关性(P0.05)。6以上唇形态正常参考值及相关性对整形外科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二科同一治疗组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28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vor-Lewis组103例,McKeown组185例,两种手术方式均进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vor-Lewis组手术时间较McKeown组缩短[(283.4±32.0) min比(303.6±43.7) min,P<0.01],住院总费用增高[(76492±18553)元比(68923±17331)元,P<0.01)。McKeown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0.5%),Ivor-Lewis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Ivor-Lewi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5%(17/103),明显低于McKeown组的31.4%(58/185)(P<0.01),其中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cKeown组(均P<0.05)。结论全胸腹腔镜Ivor-Lewis术较McKeown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手术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气腹皮下悬吊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06年10月~2008年2月我院同期施行无气腹与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情况,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相关费用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气腹组手术时间(99.2±35.4)min,气腹组(102.7±28.8)min,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411,P=0.682)。无气腹组术中出血量(77.0±48.3)ml与气腹组(89.6±53.8)m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940,P=0.351)。无气腹组排气时间(1.8±0.5)d与气腹组(2.1±0.3)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U=304.000,P=0.013)。无气腹组住院时间(8.7±2.9)d显著短于气腹组(10.3±3.1)d(t=-2.031,P=0.047)。无气腹组住院总费用(6372.8±784.7)元,显著少于气腹组(7984.6±1048.7)元(t=-6.657,P=0.000)。结论无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适于剔除大直径肌瘤,而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未增加,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在妇科手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钉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后再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8月68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且无神经症状分为2组:单纯PVP组( n=37),只行双侧PVP;PVP联合内固定组(( n=31),行双侧PVP+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及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矫正率。结果单纯PVP组骨水泥注入量(5.7±1.1)ml,手术时间(43.4±5.0) min,出血量(5.5±1.5)ml,住院时间(3.2±0.4) d。 PVP联合内固定组骨水泥注射量(6.1±1.4)ml,手术时间(74.7±8.6)min,出血量(70.2±4.7)ml,无一例需要输血,住院时间(5.3±1.0)d。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24~30个月)。 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1、2、3个月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单纯PVP组( 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压缩率显著高于PVP联合内固定组( P<0.05);2组内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前与术后各时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恢复率显著低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纯PVP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后凸角显著高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2组椎体后凸角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后凸矫正率显著低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纯PVP组椎体后凸矫正率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5例(13.5%)出现再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探讨其在胸腺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行全胸腔镜手术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微创手术;对照组60例,行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合并重症肌无力8例,对照组合并重症肌无力1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6.28±1.37)cm,(361.8±176.9)ml和(158.67±27.81)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6.84±5.16)cm,(800.69±235.43)ml和(225.48±37.25)min(P0.01)。观察组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术后引流液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85±1.24)分,(175.34±71.25)ml和(6.38±3.61)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36±2.59)分,(341.56±113.74)ml和(9.27±3.48)d(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6.67%VS 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MG患者术后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胸腺瘤安全有效,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同步俯卧位螺旋CT定位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肾结石和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共9例拟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患者,术前两次行俯卧位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皮肤标记穿刺点到结石及肾下极的层面距离、标记穿刺点到达肾收集系统的深度以及穿刺径路与背部平面(人体冠状面)的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扫描测得的穿刺点到结石及肾下极距离差值分别是(0.56±0.77)mm(P=0.49)和(1.11±1.54)mm(P=0.06),穿刺深度及角度差值分别为(0.18±0.85)mill(P=0.84)和(-0.64°±0.55°)(P=0.27)。结论:非同步俯卧位螺旋CT定位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中常用3种Port的灵活性。方法用腹腔镜操作训练箱、薄膜应变片和动静态应变测试采集系统组建应变测力传感装置,比较使用不同Port完成相同操作的用力和时间。结果完成相同标准操作用力Multi—ports组最小,且用力显著小于TriPort组[右手(0.68±00.12)NVS.(1.33±0.22)N,P=0.000;左手(0.66±0.18)NVS.(1.25-0.21)N,P=0.000],SILSPort组用力显著小于TriPort组[右手(0.92±0.29)NVS.(1.33±0.22)N,P=0.003;左手(0.82±00.18)NVS.(1.25±0.21)N,P=0.001]。Multi—ports组完成操作时间最短,显著少于SILSPort组[(76.6±17.8)SVS.(105.9±27.2)S,P=0.030)和TriPort组I(76.6±17.8)SVS.(106.3±023.9)S,P=0.028]。结论3种置入装置中,完成相同标准操作Multi—ports用力较小、所需时间最少,操作相对更为灵活。  相似文献   

18.
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舌侧正畸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舌侧隐形正畸矫治器治疗的双颌前突的成人患者牙齿、颌骨以及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16例使用舌侧隐形矫治器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齿、颌骨以及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16例使用舌侧隐形矫治器的患者,经过平均2.6年的治疗后,上下颌平面角FH-AB增大(2.51±5.64,P〈0.05),患者的上齿槽座角减小SNA(1.30±1.28,P〈0.05),同时,伴有下列数据的减小:上下齿槽座夹角ANB(1.64±0.79,P〈0.001)、上唇突度E-UI(4.22±2.41,P〈0.001)、下唇突度E-LI(4.09±1.90,P〈0.001),上切牙唇倾角(9.45±4.62,P〈0.001)、下切牙切点至AB平面的距离3.64±3.12,P〈0.001)、上下齿槽座点在合平面上垂足的距离(2.58±1.76,P〈0.001)、前牙覆(2.38±1.77,P〈0.001)、前牙覆盖(2.05±0.52,P〈0.001)。结论:患有双颌前突的成人患者,使用隐形正畸矫治器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牙齿排列、牙颌关系的同时,也可获得满意的口腔以及颜面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早期腔镜微创与开放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间上海市胸科医院手术治疗的7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完成腔镜微创食管癌切除术(腔镜组),38例接受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开放组)。腔镜组中16例行单纯胸腔镜加开腹手术,11例行单纯腹腔镜加开胸手术11例,7例行胸腹全腔镜联合手术。结果腔镜组早期病例(T1-2期)的比例高于开放组[79.4%(27/34)比55.3%(21/38),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2%(14/34)和42.1%(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功能性并发症(主要为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2.9%(1/34)比28.9%(11/38).P〈0.01],技术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开放组[38.2%(13/34)比10.5%(4/38)。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组数分别为(9.1±2.7)组/例和(11.2±2.1)组/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枚数[(13.5±5.9)枚/例]却明显少于开放组[(17.8±5.2)枚/例,P〈0.05]。按手术时间,腔镜组前期17例与后期17例患者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期患者胸腔淋巴结淋扫组数、枚数及阳性检出率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腔镜辅助微创食管癌手术可降低功能性并发症发生率.但早期技术不熟练时易增加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等技术性并发症。腔镜下清扫淋巴结可以达到或接近开放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气腹腹腔镜和腹壁悬吊式腹腔镜2种条件下进行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的对比研究,评价腹壁悬吊式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83例先天性无阴道女性实施腹腔镜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其中悬吊组31例,气腹组5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悬吊组手术时间(151.0±26.6)min,较气腹组(170.2±32.1)min明显缩短(t=2.806,P=0.006);悬吊组术中出血量(94.5±46.5)ml,较气腹组(127.1±76.0)ml明显减少(t=2.157,P=0.034);悬吊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5±0.7)d,与气腹组(2.3±0.7)d无统计学意义(t=-1.259,P=0.212)。结论腹壁悬吊式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在手术通路的建立、腹腔内外操作的转换以及腹腔镜监视下完成阴道造穴全过程等方面较气腹腹腔镜有明显的优势,使手术变得更安全、更简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