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电视胸腔镜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探讨该技术的操作特点.方法 2001年5月至2011年6月利用电视胸腔镜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8.7岁.实体瘤平均最大径为4.9 cm.术前合并神经系统或肺部症状16例,无症状体检发现42例.病变位于左侧24例,右侧33例,双侧1例.手术通过3个切口完成,多采用包膜内剥除的方法,较大之滋养血管采用钛夹或Hem-o-lock夹闭;肿瘤来源神经者分别在瘤体两端正常神经束部位钛夹夹闭后剪断.如肿瘤巨大、粘连严重或出血时,延长前胸壁切口长约6 ~10 cm,转为开胸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27.2 min,术中出血206.4ml,术中术后输血3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2.72天,住院5.19天.53例在全腔镜下完成手术,中转开胸5例.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Homer综合征4例.术后病理亦神经鞘瘤25例,神经纤维瘤23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术后随访44.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利用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熟练掌握胸腔镜手术技巧.包膜内肿瘤切除是保障手术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肿瘤直径超过6 cm时手术风险明显增加.胸膜顶肿瘤也是该类手术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21例以腹痛、20例以腹部包块、14例以下肢疼痛麻木就诊、6例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行B超、CT检查,均发现腹膜后占位。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0例.恶性21例,包括神经鞘瘤24例,神经纤维瘤16例,恶性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肉瘤2例。结论B超、CT、MRI对定位诊断有决定意义,但术前定性确诊困难,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需做好肠道准备并充足备血,术中注意保护受累及神经的完整性。防止肿瘤残留及处理好椎间孔部位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6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1.8岁。其中9例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17例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累及椎管的哑铃型肿瘤5例,4例经后路椎管和侧胸两切口完成切除手术,1例直接经后胸径路手术。结果肿瘤位于纵隔右侧15例,左侧11例。肿瘤平均直径4.9 cm。神经鞘瘤19例(73%),其中包括1例神经纤维瘤病,节细胞神经瘤6例(23%),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4%)。无手术死亡,其中2例哑铃型肿瘤患者因有轻微脑脊液漏,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2例患者因损伤一侧T4以上交感神经干,出现一侧上肢无汗。随访2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无不适,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多数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经胸腔镜辅助完整切除,但对累及椎管内和胸廓出口处肿瘤应注意术前仔细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4.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5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整切除55例,部分切除1例,探查活检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结论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运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17~71 (41.25±14.78)岁;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危险性. 结果 全组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4.25±52.30)min,手术出血量(214.45±123.12)ml,术中、术后输血2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2.75±1.42)d,术后住院时间(7.25±3.26)d.全组24例中,19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3例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采用胸腔镜联合背部小切口切除,2例中转开胸,中转开胸手术率8.33%.术后轻微并发症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检查示神经鞘瘤10例,神经纤维瘤9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术后24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21.23±18.56)个月,全组均生存,无复发. 结论 利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合理的手术方式,熟练掌握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技巧,能有效地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哑铃型或葫芦型神经源性纵隔肿瘤较少见 ,在做完整切除时易误伤脊髓或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1980~ 1998年我们共手术治疗 7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病人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 5例 ,女 2例。年龄 12~ 5 3岁。位于左后纵隔 4例 ,右后纵隔 3例。主要症状为胸背部隐痛、咳嗽、并逐渐出现下肢肌力减退。X线胸片均表现为后上纵隔脊柱旁球形块影 ,呈圆形或半圆形 ,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 ,肿瘤的胸腔部分直径 4~ 7cm。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肿瘤呈哑铃型 ,脊髓明显受压变形 ,椎间孔周围骨质吸收、孔径增大。术前为防止术中意外严重出血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RATS)、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微创手术治疗的95例MN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RATS、VATS的临床治疗结果。 结果RATS组31例,VATS组64例,均实现R0切除,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S组手术时间长于VATS组,但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VA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ATS是治疗MNT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相比于VATS,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张逊,严嘉顺,陈东鸿,姚计方,王增林,陈宇我们自1965年1月至1993年6月,手术治疗各类纵隔肿瘤407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92例,占22.6%。现对后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9例,女43例。年龄1...  相似文献   

10.
微创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1993年5月~2009年3月,经微创手术切除42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切除29例,其中16例加小切口辅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10例;哑铃形肿瘤3例,均后正中切口切除椎管内肿瘤,1例胸腔镜切除胸内肿瘤,2例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结果 4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中转开胸。无并发症。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34例随访6个月~14年,其中3年16例,3~5年13例,5年5例。无局部复发。结论微创手术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胸腔镜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对有胸膜粘连或肿瘤长入椎间孔者,应选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方法 。  相似文献   

11.
Zhang T  Zhou NK  Liang CY  Liu X  Tian XD  Wang B  Li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125-1127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49例纵隔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胸片X线、CT、MRI等术前确诊4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完整切除46例,部分切除2例,探查活检1例。术中同时行肺楔形切除8例,部分心包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畸胎瘤,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纵隔畸胎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胃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和贫血。术前有9例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其中仅1例确诊;2例行胃癌手术时发现,误诊率90.9%。全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胃远端大部切除术6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死于术后复发,其余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胃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异时第二原发肺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异时第二原发肺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胸外科自1983年1月至2004年4月手术治疗的32例异时第二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有咳嗽、痰血、气短等症状,17例随诊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第一原发肺癌均行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异时第二原发肺癌行肺叶切除或完成式全肺切除17例,局部切除14例,单纯探查1例;15例行淋巴结清扫,17例未清扫淋巴结;6例为姑息性切除。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97%(31/32)和81%(26/32)。两次手术为同侧者17例(9例为右侧)。组织学类型:鳞癌11例,腺癌7例,腺鳞癌6例,肺泡细胞癌5例,小细胞肺癌、小细胞并鳞癌及腺样囊性癌各1例;第一、二原发肺癌组织学类型不同者24例,组织学类型相同但发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年者7例。术后临床病理分期:Ⅰa期4例,Ⅰb期16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Ⅲa期1例,Ⅲb期5例,左肺上下叶各有一Ⅰa期癌灶者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2%(4/32),3%(1/32),并发症为支气管胸膜瘘、心房纤颤和呼吸功能不全,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0k,(19/29),32%(9/28),19%(4/21)。结论 加强术后随诊和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是提高第二原发肺癌诊断率的关键。手术切除方式受限和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可能是患者预后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自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2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人的临床、影像、手术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21例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人中,女18例,男3例,平均年龄33岁.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对SPT的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价值;其中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例,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2例因肿块侵犯血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及重建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5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分切除术,2例行胰尾切除联合脾脏切除,1例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行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术、左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随访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存活.结论 对SPT的诊断要充分重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而采用积极、恰当的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5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均获得手术切除,共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远端胰腺切除术24例,肿瘤局部切除13例,胰腺中段切除术7例.全部患者中11例因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或出现远处转移诊断为恶性,5例患者出现转移复发,均再次手术切除,至今全部存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年轻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恶性程度较低,无论是第一次手术完整切除,还是复发转移再次手术,都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直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5%.本文将着重介绍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通过对直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恶性度分级,明确诊断标准.本文着重介绍直肠间质瘤的外科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协作(MDT)治疗.建设性的提出治疗可切除直肠间质瘤的完整原则和功能原则.以及直肠间质瘤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0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实施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切除率43%,12例行姑息性胃空肠和(或)胆肠吻合。9例行胰头十二脂肠切除术者中,7例获得随访,5例术后平均生存2.3年,2例术后生存至今,分别已15、19个月。12例姑息手术者,10例术后平均生存7.8个月。结论 上消化道钡餐、CT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是原发性十二指癌的主要诊断手段,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多发生地十二指肠第二段、第三段,手术切除治疗效果优于姑息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纵隔肿瘤的电视胸腔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Qu J  Gao X  Hou W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9):547-548
作者总结了近三年来的电视胸腔镜纵隔瘤手术28例,其中22例施行纵隔瘤切除。包括纵隔囊肿9例,畸胎瘤5例,神经原肿瘤5例,胸腺瘤、迷走甲状腺肿和脂肪瘤各1例;6例纵隔瘤取材或穿刺明确诊断。上述手术病例获得转好近期手术效果。作者认为胸腔镜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某些纵隔疾病比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