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以细菌16S rDNA和23S rDNA基因为靶序列建立可检测临床七种常见病原菌寡核苷酸芯片系统.方法 采用双重PCR扩增标本中靶细菌16S和23S rDNA基因片段.构建能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霍乱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和志贺菌的寡核苷酸芯片,并考核芯片的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采用所建立的寡核苷酸芯片检测81例腹泻患者粪便样本.结果 双重PCR可同时扩增上述七种病原菌的16S和23SrDNA基因靶序列.所研制的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灵敏度可达103 cfu/ml,非靶细菌无阳性结果 ,不同批间和批内芯片的变异系数为3.89%~5.81%.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粪便样本的阳性率为39.5%(32/81),与常规细菌学检查法检测结果 的符合率达到96.3%(78/81),菌种鉴定结果 符合率为96.8%(31132).结论 研究建立的寡核苷酸芯片法在检测七种病原菌时具有简便、快速、准确、高通量等优点,适合于临床样本检测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导流杂交芯片技术检测粪便标本中8种肠道致病菌。方法以细菌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将活性氨基标记的探针依次固定在BiodyneC膜上,制成检测芯片,用标记生物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检测芯片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上进行杂交,以POD和TMB进行显色,判断结果;应用该方法检测8种肠道致病菌标准菌株和120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通过细菌培养结果比较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120份临床粪便标本中,采用导流杂交芯片共检出68份(56.67%)携带肠道致病菌;细菌培养鉴定出63份(52.50%)携带肠道致病菌,其中58份导流杂交芯片与细菌培养结果一致,准确率为85.29%。结论导流杂交芯片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测8种常见肠道致病菌,而且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脑脊液病原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建立快速检查方法来检测脑脊液中是否含有病原菌.方法 对138例脑脊液标本,以病原菌16S rRNA基因为靶序列,采用1对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检测,并同时作细菌培养.结果 138例脑脊液标本中,PCR方法检测出55例,阳性率为39.86%,培养法检出24例,阳性率为17.39%,PCR方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1).结论 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准确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选带正电荷的尼龙膜作为寡核苷酸芯片载体,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在同一条件下运用多重PCR扩增出14种(属)细菌的16SrRNA、23SrRNA基因片段,随后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致病菌进行检测得到了相应的特异性杂交图谱。结论:建立的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可快速检测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食源性感染的快速诊断与预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非荧光法与荧光法芯片检测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一种用于快速检测急症常见感染细菌的芯片反应系统。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设计检测细菌的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引物,探针点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待测样本经扩增并标记生物素或CY5荧光素后与芯片杂交,再经链酶亲和素-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后,获得肉眼可见的杂交信号,或通过荧光检测仪读出样本的检测结果。结果 建立了针对临床急症患者标本的非荧光法与荧光法芯片检测系统,芯片的检测灵敏度(大肠埃希菌)为10~100CFU/反应体系。结论 两种方法不仅能快速、灵敏地检测靶细菌感染,且重复性好、信号强及不易出现非特异信号。生物素酶联显色芯片法由于更为经济、简便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荧光原位杂交法快速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常见病原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方法. 方法采用荧光同位素标记的,针对细菌核糖体16s rRNA或真菌18s rRNA序列互补的DNA寡核苷酸探针,将标本涂片后于50℃下杂交1h,同时将标本转种培养基平板,阳性标本采用VITEK仪器法鉴定,评价杂交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结果杂交法与仪器法测定了 103份临床标本,杂交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8.5%和88.7%,两法一致率为90.3%. 结论该方法适用于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建立快速检测细菌DNA的方法,建立含有10种细菌探针的检测用基因芯片模型. 方法使用合成的扩增细菌核糖体23 S亚单位(23S rDNA)寡核苷酸探针,制备基因芯片;设计23S rDNA通用引物,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细菌核糖体23S亚单位基因(23S rDNA),扩增后产物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用荧光扫描仪检测信号;对23种临床常见致病菌、培养物及临床病例标本采用本方法进行检测,并与常规细菌培养法比较. 结果基因芯片检测临床致病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结论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的种属鉴别能力,比常规培养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23S rDNA芯片技术,建立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快速鉴定方法。[方法]利用带正电荷尼龙膜为芯片载体,合成寡核苷酸探针,点样于载体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对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23S rDNA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杂交检测。[结果]获得扩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23S rDN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并在同一条件下扩增出14种细菌目标片段。在均一的杂交条件下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用地高辛酶联免疫法进行显色。结果表明,10种细菌杂交结果显示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4种细菌由于探针因素或杂交条件不合适未能显示预期的种(属)杂交结果。对于食源性感染模拟标本,本方法也可以获得预期的结果。[结论]建立的23S rDNA芯片技术在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鉴定上快速准确的优点,为食源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多重寡核苷酸连接-聚合酶链式反应(MOL-PCR)的食源性致病菌通用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8种常见致病菌,在各自特异性引物之间设计一对首尾相接的上、下游检测探针。采用多重PCR富集靶序列并作为模板,通过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及通用不对称PCR标记,获得大量含标签互补序列(Anti-tag)的荧光标记单链产物,可与芯片上固定的标签序列(Tag)进行杂交检测。结果该方法能特异性地鉴别单一和多重目标菌感染。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1~8.5)×10~2CFU/mL。对96份食物中毒和临床腹泻样本检测,芯片结果与常规分离与生化鉴定及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为快速、准确、灵敏、高通量地鉴定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提供了一种新型检测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基因分型技术构建通用引物1次PCR法的样品制备技术,并结合纳米金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实现1次对多个病原菌的检测分析。方法针对rDNA保守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实现1次PCR完成对各靶细菌ISR序列的扩增;设计针对各靶细菌的特异探针,构建纳米金新型基因芯片,并用芯片进行实际检测。结果设计的通用引物可实现对12种待检靶细菌的正确扩增;选用的各探针特异性强、可靠性好;芯片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可靠性;检测敏感性达到50 fmol/L;临床检测显示本方法准确可靠。结论与多重PCR样品制备法芯片比较,本芯片检测的步骤和复杂性大为减低,且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可用于各靶病原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多重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检测脑脊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方法:通过对病原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和变异区的序列分析,设计通过引物及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的特异性引物,分别作为外、内侧引物,对脑脊液标本中不同细菌的DNA进行多重半套式PCR扩增;同时与常规细菌培养法作比较,并检测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外侧扩增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经扩增后均有长约1032bp的片段产生;内侧扩增两种细菌除1032bp的产物外,革兰阳性菌另有一336bp的特异性产物,革兰阴性菌另有一127bp的特异性产物。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出8cfu/ml的大肠埃希菌;62份脑脊液标本扩增结果与培养法相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没值分别为93.8%、5.7%、88.2%、97.8%。结论:多重半套式PCR方法能特异、敏感、快速地检测出脑脊液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谱,并探讨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疑似或确诊CNS细菌或真菌性感染患者资料,分析其脑脊液培养病原菌种类,采用细菌16S rRNA和真菌28S rRNA通用引物对患者脑脊液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同期脑脊液培养及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确诊或疑似CNS细菌或真菌感染者400例,其中脑脊液培养阳性132例。共分离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革兰阴性菌90株,真菌12株;居前3位的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3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3株);最常见真菌为新生隐球菌(8株)。选取88份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和20例非感染患者脑脊液进行PCR扩增,PCR扩增法灵敏度(35.23%,31/88)高于培养法(28.41%,25/88)(χ2=4.17,P<0.05)。PCR扩增和培养法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97%、24.10%,两种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PCR扩增测序与培养结果符合率为84.00%(21/25);PCR检测平均报告时间(48 h)较培养结果报告时间(细菌平均约72 h,真菌平均约96 h)更快速。结论CNS 感染病原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通用引物PCR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病原菌的阳性率.方法 收集9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分别用16S rRNA基因PCR方法和细菌培养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 病原菌的敏感性.结果 9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PCR方法检测出58例,阳性率为59.79%,培养法检出10例,阳性率为10.31%,PCR方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1).结论 16S rRNA基因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将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用于快速判断无菌性体液革兰阳/阴性细菌感染,并评价其分析性能。方法 以细菌16S rRNA基因为目标设计通用引物、通用探针及革兰阴性(GN)菌探针,对14种标准菌株、20种临床菌株、白色念珠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人基因组及阴性对照进行qPCR检测,评价该方法引物和探针的通用性和特异性及检测限。以104 cfu/ml菌悬液、阴性对照的循环域(Ct)值99%置信区间下限分别作为尿路、其他无菌性体液细菌感染判定的分界值。用271例临床无菌性体液标本评价qPCR法的临床效能。结果 通用探针-qPCR,所有实验菌株检测为阳性。GN探针-qPCR,所有实验革兰阴性菌株检测为阳性。通用探针的检测限为1×101~1×102 cfu/ml。GN探针的检测限可低至1.0×101 cfu/ml。判定尿路、其他无菌性体液细菌感染的分界值分别为23.76、29.37。结论 应用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探针和GN探针的qPCR方法通用性好、特异性强、检测限低,可快速检测临床无菌性体液常见细菌感染,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发热伴出疹症候群中的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CA16)和麻疹病毒(MV)的高通量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针对EV71、CA16和MV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多重PCR扩增并用生物素标记相应的基因片段,建立EV71、CA16和MV高通量核酸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进行验证。结果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对EV71、CA16和MV的检测结果与多重PCR的检测结果一致。该方法能同时完成对其中任何1种及3种病毒的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最低可达2.14pg/μl。结论该方法用于3种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毒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EV71、CA16和MV的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合成铜绿假单胞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这5种细菌的特异DNA探针和细菌16SrRNA的通用探针,分别与生物素标记的细菌、病毒和真菌DNA杂交。杂交法和培养法同时检测100份痰液标本。结果所合成的DNA探针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细菌、病毒、真菌间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可检测出1 ng细菌DNA。杂交法阳性率显著高于培养法。结论所合成的DNA探针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应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