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伸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3.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其论著中不仅有许多养生思想,且记载了大量的养生方法。本文着重从小建中汤角度论述顾护脾胃在治疗疾病及养生中的参考价值,以期能深入发掘《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养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韩捷 《天津中医》2002,19(6):34-35
归纳张仲景调理脾胃的11首方剂,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治法,其各自所治病证又可清晰地分为寒,热,虚,实4大证及体现出温,清,补,消,和,下等大法,体现出张仲景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韩捷 《天津中医药》2002,19(6):34-35
归纳张仲景调理脾胃的11首方剂,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治法,其各自所治病证又可清晰地分为寒、热、虚、实4大证候及体现出温、清、补、消、和、下等大法,体现出张仲景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7.
8.
浅论张仲景调理脾胃十一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捷 《四川中医》2005,23(10):39-40
归纳张仲景调理脾胃的十一首方剂,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治法,其各自所治病症又可清晰地分为寒、热、虚、实四大症候及体现出温、清、补、消、和、下等大法,体现出张仲景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载方剂中 ,有不少治疗脾胃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临床疗效卓著 ,而且配伍用药简练。本文仅就其脾胃寒证、热证方剂的用药思路作初步探讨。1 脾胃寒证脾胃病证方面 ,寒与虚常相兼而生 ,寒则致阳气不足 ,虚则使寒从中生。寒是病之标 ,虚是病之本。《伤寒论》论述的太阴病 ,所谓之里虚寒证 ,即是此道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 ,治疗脾胃寒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剂是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理中丸以治太阴病下利为主 ,并用于寒证霍乱吐泻和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  相似文献   

10.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0,25(3):364-365
<正>学中医者多知李东垣之脾胃学说,不知在李氏之前早已有人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护脾胃的法则。此系何人《伤寒杂病论》著者张仲景是也。兹对此略作阐述于下。1寓护于防严禁发汗太过及滥施吐下《金匮要略》开篇就提出"上工治未病"。接着举  相似文献   

11.
一、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1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病由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治用厚朴三物汤,以清热导滞通便。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又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止过于攻下涌吐而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12.
谈陈实功的脾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实功是明代著名外科医家,擅治各种外科疾病,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施治得法,活人无数,为后世医家所尊崇。他著《外科正宗》被后人誉为“列症详、论治精”成为学习外科的入门之书,实为中医外科学中的一本巨著。书中充分体现了陈氏的外科学术思想。在治疗、调护过程中,重视脾胃是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观点。他在《外科正宗》卷一“痈疽门”中即明确提出了“益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的观点。他认为患者的脾胃气血盛衰与外科疾患的治疗、预后、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把重视脾胃的观点始终贯穿在他的理法方药中,具体体现在他的消…  相似文献   

13.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李杲从张元素学医,继承了张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有所阐扬和发展。他在张氏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深刻研讨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形成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为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杲的著述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在这些著作里,  相似文献   

14.
蔡横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562-563
本文简述仲景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与其思想的独到之处,探讨其在胃癌的预防、治疗及提高疗效、减毒、防止复发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常即普遍性,变即特殊性,《伤寒杂病论》内容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总不外常与变。因此说,常变观是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仅《伤寒杂病论》中有常变观的学术观点探析如下。证候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16.
伤寒脾胃观     
归纳《伤寒论》中六经、防病、治病、预后方面相关内容,将其与脾胃之间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伤寒论》对于脾胃的认识,发现《伤寒论》关于脾胃的论述颇丰,仲景先师在对疾病各个过程的论述中均可见脾胃相关内容的踪影。表明《伤寒论》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顾护脾胃的观点应贯穿于治病、防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六经治法体系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主要内容。王庆国认为,六经治法体系伴伤寒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宋代广义伤寒学提出太阳当发、阳明当攻、少阳当和以及三阴当温的“六经四法”体系;第二阶段,明后狭义伤寒学在“六经四法”基础上,提出了三阴直中当温、传经当攻  相似文献   

18.
王章林  黄海  郭明章 《新中医》2020,52(20):161-163
张仲景临证辨治心系疾病,不仅直接纠正心脏本脏的异常病理状态,并依据《黄帝内经》心脾相关思想的指导,开创了从脾胃论治中医心病的先河,灵活采用温中助阳、和胃行气、清泄湿热、温胃化饮、滋养心脾、甘温建中等治法,选取人参汤、橘枳姜汤、栀子大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调节脾胃功能的方剂来治疗心病,另辟蹊径,为后世医家辨治中医心系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肺与脾胃之间有独特的生理病理联系,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可从调理脾胃入手。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清泻胃热、行气通腑、培土制水、益胃生津、温中补虚以及扶正祛邪等方法治疗肺病取效甚佳,给我们从脾胃论治肺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梁胜 《河南中医》2011,31(11):1212-121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辨证论治"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建立在精深的医理和严密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观诊断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