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中男3例,女12例;年龄34~69岁,平均47.8岁;MRI扫描T2WI明显高信号和显著均质强化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该组患者均经改良翼点或眶颧翼点开颅,其中9例经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6例经额颞硬膜下入路切除肿瘤,结果9例完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术后11例出现同侧第Ⅲ、Ⅳ、Ⅴ或Ⅵ颅神经麻痹,1例出现对侧偏瘫,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经中颅窝底硬脑膜外入路是手术切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较优的手术方式。放射治疗可使部分肿瘤缩小,缓解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但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2.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Z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76-3078
目的 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9年手术治疗的2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男7例,女22例,发病年龄(52±9)岁.临床表现:头痛15例,视力减退9例,复视7例,眼睑下垂2例,面部感觉异常6例,轻偏瘫1例,月经稀少4例.MRI为主要诊断方法.29例患者经额颞开颅伴或不伴眶颧弓切断,全部经硬脑膜下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4例(48.3%),近全切除13例(44.8%),大部切除2例(6.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7例(93%)随访3个月至6年.头痛全部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2例,内分泌症状无改善.主要并发症包括视力减退2例(6.9%)、动眼神经麻痹17例(58.6%),外展神经麻痹8例(27.6%),三叉神经麻痹4例(13.8%).16例定期复查MRI,时间1至6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手术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全切除肿瘤难度较大,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仍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原发于海绵窦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2%,临床上以神经鞘瘤、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良性肿瘤多见。由于海绵窦区域复杂且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切除海绵窦肿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肿瘤全切除^[1-2]常较为困难。近几年经眶颧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肿瘤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绵窦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海绵窦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海绵窦原发肿瘤4例,毗邻侵及海绵窦的肿瘤6例。采用Dolenc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硬膜外入路6例,硬膜内入路4例。结果全切6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肿瘤标本经病理学证实分别为脑膜瘤(3例)、神经鞘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垂体腺瘤(1例),畸胎瘤(1例)。结论海绵窦肿瘤术前影像学评估非常重要,根据肿瘤位置及侵袭方向,选择舍适的手术入路,是治疗海绵窦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五年来开展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12例的临床资料,并查找相关文献.结果对浅表的相对哑区海绵状血管瘤可行常规手术切除;位于较深及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需在立体定向下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而位于脑干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则应尽量少用电凝,多冲洗,显微镜下轻柔钝锐性小心剥离;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如不能全切,不要免强,术后可行放疗.结论颅内哑区及功能区的9例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手术切除,脑干部位海绵状血管瘤1例亦行全切,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中出血较多,未能全切,术后行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额颞-颞下入路对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额颞-颞下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临床资料.4例全切,1例大部切,海绵窦内有残留.2例断颧弓.[结果] 术后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1月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抗炎治疗和腰大池置管引流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1例大部切病人术后行γ刀治疗,复查MRI,残存肿瘤无增大.[结论] 经额颞-颞下入路对切除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具有创伤小,距离近,显露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 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对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手术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观察动眼神经保护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6例,部分残留2例;肿瘤平均体积为(20.24±1.09)ml,其中体积最大(45.35±3.19)ml;8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均在术中得以确认和保护,电生理监测均可监测到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结论: 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沿平行动眼神经假设走行路线的下方约2~3 mm处切开海绵窦,能很好地保护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10.
廖兴胜  肖绍文  张超元  谭源福  周全 《广西医学》2009,31(11):1618-1619
目的观察术中瘤内直接注射无水乙醇,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止血和切除效果。方法4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手术切除,术中行瘤内直接注射无水乙醇,观察注射区颜色变化、切面出血情况。结果4例患者术中接受瘤内直接注射乙醇后注射区颜色均立即不同程度变白,切面出血明显减少。4例中3例获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结论术中瘤内直接注射乙醇能迅速破坏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床,从而减少出血,易于肿瘤分块切除和保护颅神经。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Zhang R  Zhou LF  M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73-1378
目的探讨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海绵窦区非脑膜瘤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方式和疗效。67例患者中男32例,女35例,平均年龄(41±1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颅神经症状47例(70.1%),内分泌症状11例(16.4%),眼痛9例(13.6%),突眼7例(10.6%),肢体乏力5例(7.5%),头痛、头昏、嗜睡、颞叶癫痫各4例(6.0%),鼻衄1例(1.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26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球囊阻塞试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眶-颧-翼点开颅,其中以硬膜下入路手术者20例,硬膜外入路手术者33例,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手术者14例。结果通过硬膜下入路手术者全切8例,次全切除者7例,大部切除者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40%、35%、25%。通过硬膜外手术者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81.8%、3.0%、15.2%。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者(主要为侵袭性垂体瘤与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4例,其中全切除10例(71.4%),次全切除4例(28.6%)。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所恢复者39例(58.2%)。加重或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麻痹16例(23.8%)、动眼神经麻痹13例(19.4%)及外展神经麻痹9例(13.4%)。结论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或结合硬膜下入路,可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颅神经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面神经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8例有误诊经历的面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听力、面神经功能、面神经电图、颞骨CT和MRI结果、手术径路以及术后病理报告。结果   18例患者年龄7~62岁,平均43岁。其中12例患者被误诊为贝尔式面瘫(66.7%),3例患者被误诊为胆脂瘤(16.7%),另外3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颞骨占位、中耳新生物和腮腺肿块。患者被误诊的时间为1~192个月,平均39个月。面神经麻痹(77.8%)和听力下降(66.7%)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耳鸣、耳溢液、面肌痉挛、耳痛和眩晕等症状也较为常见。16例为神经鞘膜瘤(88.9%),面神经纤维瘤和骨血管瘤各1例(5.6%)。结论   若患者面瘫进行性加重,6个月内未见好转;或诊断为中耳炎但抗感染治疗无效者; 或腮腺肿块患者若肿物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均应考虑面神经瘤可能。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于面神经瘤的诊断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面神经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应积极考虑面神经重建。  相似文献   

13.
Li XJ  Wan JH  Li CY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68-871
目的总结、分析蝶鞍外侧问隙海绵状血管瘤(LSCC)的研究历程,重点阐述对LSCC的新认识和最新显微外科策略。方法根据LSCC认识的不同时期,将其分为4个阶段,共102例病人,其中第1阶段32例,第2阶段18例,第3阶段36例,第4阶段16例。逐一分析各阶段研究的进展状况,包括神经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重点总结相应阶段外科处理措施的利弊得失。结果第1、2、3、4阶段肿瘤全切除例数分别为4、5、17及12,次全切除例数分别为3、4、10及2。余皆为部分切除。术中失血量及手术致残率均在第4阶段得到明显改观。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和三叉神经损伤。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随着LSCC认识的逐步深入,其外科治疗亦日臻成熟。术中控制性降压、硬脑膜外入路手术切除应为LSCC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评价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4例未满2岁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病例,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保存面神经的血管瘤和部分腮腺或全部腮腺切除术。结果:全部患儿未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仅2例小于6个月患儿术中给予输血50mL;手术创口除2例Ⅱ期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涎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2周~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6个月~3年,面部外形无明显凹陷畸形,血管瘤无复发。结论:婴幼儿腮腺巨大血管瘤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仔细解剖保护面神经和有效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面神经管显示能力及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图像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面神经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并对面神经管各段及第一弯曲、第二弯曲进行测量。结果在43例中发现:颈静脉球增大面神经管骨质缺损1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1例;急慢性中耳炎15例17耳,9耳面神经管有破坏,引起面神经麻痹者仅1耳;本组面神经管裂缺发生率为86%(37/43)。面神经管CPR及MPR图像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各段,CPR能够在同一幅图像上显示双侧面神经管全貌,MPR与CPR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但部分不一致;面神经麻痹患者健侧及患侧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面神经管MPR及CPR图像相结合是研究面神经管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能给临床医生在诊断面神经管发育异常、肿瘤、慢性中耳炎等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17.
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方法:采用术前术中双重诊断法、改良经颅 舌咽神经切断术、舌咽神经剪进行诊断治疗。对该病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前10例用传统术式与后20例用改 良术式加舌咽神经剪相比较,后者住院日短、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单纯切断舌咽神经者17例,同时切断迷走神 经根丝者13例,后者常遗留永久性神经损害症状。有明确上咽部及面颅慢性炎症者19例,占63%。结论:①改 良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加舌咽神经剪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最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②双重诊断法不但使 诊断确立无误,也决定是否切断迷走神经根丝。而迷走神经损害较严重,应尽量避免。③上咽部及面颅慢性炎症 至少是主要诱因,应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根据其病灶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获良好预后,脑干血管瘤原发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肿瘤压迫症状、共济失调、偏瘫、吞咽困难等基本消失,除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新症状,余大部分患者均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未见手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