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总结1996年10月-2002年12月488例要幼儿先心病患者的术后呼吸机支持与管理资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8月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32例成人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症等资料;同时记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术中心肌保护方式,转流时间,术前、术后的心肌酶谱,术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功能参数,引流量,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和预后等临床资料,与同期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呼吸机辅助支持不超过48h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2例进行原因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患者术前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中心肌保护不良、术后低氧血症以及发生心、肺、脑、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引流多等6个因素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肺功能准备充分,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预防和治疗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并发症及合理应用呼吸机治疗,严密止血,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院自1982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500余例,伴发精神症状者7例,均为成年人,并经神经内科会诊确诊,其中谵妄型3例,抑郁型3例,妄想型1例,对此我们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细心观察,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部病人均治愈出院,现浅淡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机械通气后24h及以上发生的细菌性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VAP的发生率为14%~38%。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的患儿术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改变,如肺淤血、肺水肿或肺动脉高压形成等,经过体外循环术后,又会加重肺功能的损害,因此,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常规采用呼吸机治疗以维护心肺功能。且VAP是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提高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的成功率,探讨VAP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本文选择我院小儿心外科ICU1999年1月~2003年12月,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在24h以上的210例患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包填塞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999年 2月至 2 0 0 2年 2月我院共行体外循环心直视手术 36 0例 ,术后发生心包填塞 8例 ,占 2 2 % ,其中 6例经急行减压手术转危为安 ,2例死亡。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 8例 ,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并发症的救治水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外科数据库收集本院在1996年1月至2004年3 月期间ICU收治的5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配比方法按1∶6选择同期手术、病种类似而术后未发生ARDS的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本组 ARDS患者死亡率为21.2%。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OR=6.443)、肥胖 (OR=14.331)、术前存在合并疾病(OR=11.455)、围术期出现了意外情况(OR=7.988)、术后引流多 (OR=3.804)、术后输血量大(OR=9.763)等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具有 ARDS高危因素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对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ARDS及对早期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大出血或渗血是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 ,如不及早发现 ,及时处理 ,对病人危害极大。术后严密监护 ,及时治疗 ,是抢救病人成功的关键。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86年 1月~ 1999年 12月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6 0 0余例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 30 0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 30 0余例。发生大出血或渗血 ,需再次开胸止血者 17例 ,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 ) 3例 ,瓣膜置换术 14例。2 病因及预防2 1 病因出血原因主要有二方面 ,一是术中止血不够彻底 ,二是体外循环病人因肝素化及凝血因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OS)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2~1997年间26例心内直视术后LO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在低温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在缺氧状态下易发生损害,导致复跳后心肌收缩无力;心功能差或伴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术后容易发生LOS。正性心力药可增加心肌收缩力,血管扩张药能减低血管阻力,使心排出量增加。结论 在术前早期对患儿进行治疗,阻止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203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0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3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体外循环时间大于或等于2 h、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或等于100 min、心脏功能Ⅳ级以及术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诱发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体外循环时间大于或等于2 h、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或等于100 min及心脏功能Ⅳ级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应通过术前评估,及时干预可诱发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外科术后长期机械通气(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方法。方法:以心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d的4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床旁心超评估左心及右心功能,用超声和CT评估肺部渗出情况,膈肌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及康复锻炼。定期评估患者是否能脱机,并分析患者脱机成功及失败的原因。结果:8例患者存在单纯心功能不全,20例存在呼吸功能不全,2例存在膈肌功能不全,5例患者同时存在心肺功能不全,2例存在心脏和膈肌功能不全,3例存在呼吸和膈肌功能不全。最终24例患者脱机成功并转出监护室,16例患者脱机失败。心功能不全患者脱机失败率达80%;膈肌功能不全患者脱机失败率为28.5%;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脱机失败率为20%。对影响脱机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功能不全是导致脱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31,95%CI1.083~10.867,P=0.036);初始存在呼吸功能不全者最终脱机失败率较低(OR=0.039,95%CI0.001~0.751,P=0.003);膈肌功能不全不影响最终的脱机结局。结论:心功能不全是导致心外科术后PMV患者脱机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颅内血浆NSE水平的影响因素,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1例,在CPB结束后30 min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液检测NSE水平,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体外循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颅内血浆MDA浓度。结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颅内血浆MDA水平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因素,以及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的1 097例患者。根据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分为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972例)和PMV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PMV的相关因素,探讨PMV对接受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及PMV组患者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χ2 = 34.138,P < 0.001)及左室舒张功能分级( χ2 = 215.175,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比较,PMV组患者年龄[(62 ± 9)岁vs.(67 ± 9)岁,t = 6.618,P < 0.001]、手术时间[(4.0 ± 1.2)h vs.(5.9 ± 2.5)h,t = 8.246,P < 0.001]、移植桥血管数目[(2.8 ± 0.6)支vs.(3.2 ± 0.9)支,t = 4.769,P < 0.001]、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4.0%(39 / 972)vs. 20.8%(26 / 125),χ2 = 55.998,P < 0.001]及左心室成形术(SVR)[2.3%(22 / 972)vs. 12.8%(16 / 125),χ2 = 36.771,P < 0.001]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58 ± 6)% vs.(47 ± 7)%,t = 18.006,P < 0.001]水平则显著降低。将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CE和SV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881,95%置信区间(CI)(1.399,2.529),P < 0.001]、NYHA分级[OR = 1.476,95%CI(1.220,1.785),P < 0.001]、左室舒张功能分级[OR = 2.866,95%CI(1.712,4.799),P < 0.001]、手术时间[OR = 1.599,95%CI(1.068,2.394),P = 0.003]和SVR [OR = 2.334,95%CI(1.196,4.554),P < 0.001]是接受OP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 [OR = 0.287,95%CI(0.189,0.436),P = 0.009]是其保护因素。PMV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29.6% (37 / 125)vs. 14.7%(143 / 972),χ2 = 17.898,P < 0.001]、肺部感染[10.4% (13 / 125)vs. 2.3%(22 / 972),χ2 = 26.281,P < 0.001]、胸腔积液[12.8%(16 / 125)vs. 3.0%(29 / 972),χ2 = 27.131,P < 0.001]、血清肌酐[(114 ± 37)μmol / L vs.(81 ± 27)μmol / L,t = 9.547,P < 0.001]、脑血管事件[10.4%(13 / 125)vs. 3.2%(31 / 972),χ2 = 14.957,P = 0.001]、胃肠道事件[17.6%(22 / 125)vs. 4.0%(39 / 972),χ2 = 38.939,P < 0.001]、住ICU时间[(43 ± 20)h vs.(13 ± 8)h,t = 16.187,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 9)d vs.(6 ± 3)d,t = 5.937,P < 0.001]和30 d病死率[8.8%(11 / 125)vs. 0.9%(9 / 972),χ2 = 38.365,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及同期行SVR是影响患者OPCABG术后PMV的相关因素。预防PMV的发生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3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长期机械通气(LTMV)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在ICU机械通气≥7d的患者人ICU时的一般情况、原发病分布、通气前生命体征、辅助检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气管切开时间。根据撤机后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依照设定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生存组22例,死亡组20例。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校正心率(PA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均〈0.01),气管切开时间明显晚于生存组(P〈0.05),血浆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的机械通气时间、白细胞计数(WBC)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切开时间、HCT和PLT与LTMV患者的预后呈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气管切开时间、HCT和PLT是影响LTMV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和非同时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组和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采用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与持续循手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后者采用手控通气模式机械通气(MAMV)与间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配配合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每5次后暂停1次,在暂停间期给予MAMV1次,之后通气与按压依此比例进行。2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等监测。结果: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的SpO2、VT均明显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模式通气组的SpO2和VT,P均<0.05;而peak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2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别。结论: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在提高SpO2、VT,降低Ppeak,恢复窦性心律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腹腔内高压(IAH)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341例,采用经膀胱尿管间接测定方法,每日监测患者lAP,连续监测7d,按IAH的有无分组并进行临床资料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危险因素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341例患者中88例(25.8%)患者发生腹腔内高压(IAH),15例(4.5%)患者发生腹腔间室综合征(ACS)。腹腔感染,大量液体复苏,肠梗阻,感染性休克,肝功能不全与IA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00,0.000,0.007,0.000,0.000)。结论:IAH的发生在危重患者中较常见,腹腔感染,大量液体复苏,感染性休克,肝功能不全可能是I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呼吸功能正常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2007年间接受通气治疗超过48h的患者资料,比较入住时呼吸功能正常患者是否发生ARDS之间的不同。结果:共有823例患者接受了超过48h的机械通气治疗。其中751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临床上排除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明确无ARDS存在,但在随后的治疗期间139例最后发生ARDS。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吸气峰压(相对危险度OR值1.70,可信区间CI1.41~2.07),PEEP(相对危险度OR值1.76,可信区间CI1.45~2.14)和潮气量(相对危险度OR值1.07,可信区间CI1.06~1.10)增加是显著危险因素。非机械通气相关的因素包括脓毒血症,低pH值,低白蛋白,血浆,高净液体输入和低呼吸顺应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机械通气相关因素PEEP及潮气量影响ARDS。而峰气道压,平台压均与ARDS无关。结论:机械通气设置等因素潮气量及PEEP与ARDS密切相关。合理设置参数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部分患者发生AR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机械通气时机选择对急诊心博骤停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心博骤停自动循环恢复机械通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机械通气的时间分为早期上机组24例,以及晚期上机组26例,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博骤停心率类型以及心博骤停的原因,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效率、心博骤停24 h、有无角膜性反射、有无瞳孔反射、疼痛躲避反应、运动反应、出院时神经功能分类以及治愈出院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应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博骤停心率类型以及心博骤停原因,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率、24 h角膜反射(+)、24 h瞳孔反射(+)、24 h疼痛躲避反应(+)、24 h运动反应(+)以及其出院时神经功能分类等,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上机组明显优于晚期上机组( P<0.05);两组患者成活出院率(45.5%∶40.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总成活出院率为33.41%。结论对心博骤停的患者应及早给予机械通气呼吸支持,从而促进患者心脏的恢复,以提高心博骤停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心博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且对其神经功能的预后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Background:  The diagnosis of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is problematic in postcardiac surgery (CS)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patients, as there are multipl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thrombocytopenia and the presence of anti-platelet factor 4/heparin antibodies is not highly specific for HIT. Two platelet count profiles for HIT – a 40% or greater fall in platelet count beginning on or after day 5 (pattern 1) and persisting thrombocytopenia (< 100 × 109 L–1) beyond day 7 (pattern 2) – have been described in post-CS patients. Methods and results:  We examined the platelet count profiles of 329 consecutive post-CS patients who required ICU treatment beyond 7 days. Although 70 patients (21.3%) developed thrombocytopenia (57.1% pattern 1, 42.9% pattern 2),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HIT was only 1.8% [6/32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 CI) 0.7–3.9%] in these ICU patients, with more HIT patients showing a pattern 2 than a pattern 1 platelet count decrease (four vs. two patients). Notably, pattern 2 patients with HIT also showed a new proportional fall of > 30% in platelet count between postoperative days 5 and 10. Among the remaining 2242 post-CS patients without a prolonged ICU stay, only three (0.1%; 95% CI 0.03–0.4%) developed symptomatic HIT (OR 0.07; 95% CI 0.01–0.3; P  =   0.0002 vs. ICU patients), all presenting with pattern 1. Conclusions:  Among post-CS ICU patients, a post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fall between days 5 and 10 increases diagnostic specificity for HIT,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is platelet count fall occurs after post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recovery (pattern 1) or is superimposed upon persisting postoperative thrombocytopenia (pattern 2). A prospective study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findings of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