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树德教授补肾祛寒法治疗旭痹、大偻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焦树德教授以补肾祛寒法治疗旭痹、大偻经验。他认为旭痹、大倭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深重。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使旭痹不同于其他痹证,而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是形成大倭之因。用补肾祛寒法为旭痹、大倭两病治疗大法,方以补肾祛寒治旭汤加减(主要由续断、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苍术等组成)。具体治疗有不同侧重,但补肾祛寒法贯穿于两病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偻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可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之为大偻,归于痹病范畴,是因"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而形成.常见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痹阻肢节证,治宜补肾强督为之,佐以活血脉、壮筋骨.自拟补肾强督治偻汤、补肾治肾清化汤、补肾强督利节汤.指出,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之为大偻是可行的,有利于中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焦树德教授,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选定的补肾强督治偻汤随证加减治疗大偻病、肾虚督寒证(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证)疗效显著。根据病人疼痛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时期辨证加减治疗,佐以通脉活血、祛寒除湿、强壮筋骨之药,真正做到辨证论治,这是临床达到了良好疗效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大偻)发病内因为肾督亏虚、肝肾不足、复感外邪、阳气不化、邪气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而致脊柱伛偻。肾虚督寒证多见,治宜益肾强督祛寒通络,临证中多重用补肾督阳、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之药,常获良效。但应注意由于人的体质有阳性、阴性之不同,再兼地域、气候、生活、饮食、年龄及受寒轻重不同,病邪的从化各异,临证用药亦需加减变化。笔者采用益肾强督祛寒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属"大偻""骨痹"等范畴,钱先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肾与脊柱,和肝、脾胃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肾虚督空,标实为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治疗应分期而治,疾病初期应注重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疾病中期根据兼证的不同,选用不同治法;疾病后期注重化痰袪瘀,但在疾病的各个时期都主张补肾强督为治疗基本原则,并重视炎性肠病和葡萄膜炎等兼夹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补肾强督法治疗大偻(强直性脊柱炎)4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波 《中医药学刊》2003,21(3):462-463
焦树德教授,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选定的补肾强督治偻汤随证加减治疗大偻病,肾虚督寒证(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证)疗效显著。根据病人疼痛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时期辨证加减治疗,佐以通脉活血、祛寒除湿、强壮筋骨之药,真正做到辨证论治,这是临床达到了良好疗效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补肾祛寒法为主治疗尫痹45例王新玉,李首军,王先涛关键词补肾祛寒法,临床应用,痹,中医药治疗。笔者从1991年以来采用补肾祛寒法治疗痹45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5例,女30例;年龄9~25岁7例,25~40岁18例,...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炎性疾病,是免疫相关的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茅建春诊疗AS多年,经验丰富,善用膏方治疗AS。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AS(大偻)的基本病机是先天督肾亏虚,风寒湿之邪痹阻督脉。冬应肾而养藏,冬令膏方收膏所用血肉有情之品,大都入督肾,具有填精益髓、壮督荣络之效,契合大偻病机,因此冬令膏方尤其适合AS患者。据此提出了基本治则:补肾强脊温督以培元固本,活血通络以祛诸邪,全程顾护脾胃,先后天互滋。本文总结茅建春运用膏方治疗AS的经验,并附医案两则,以期为AS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和实寒等.表寒留于肌表,留著关节而致痹病;里寒之邪直中脏腑,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瘦削疼痛,久而关节肢体变形,成为尪痹难愈之疾;虚寒则阳气推动无力和气化、温煦功能不足而出现关节疼痛;实寒客于体内,阻遏阳气,阴寒凝泣,不通则痛而致痹病.治疗痹病之古今常用方剂均使用祛寒或温热之品.寒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密切,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处方用药应考虑祛寒或温阳之品,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并预防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肾祛寒通络法对肾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采用补肾祛寒通络中药内服及中药外洗.对照组44例,予以维骨力胶囊和吡罗昔康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两组各自治疗前、后血沉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沉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祛寒通络法对肾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九娄)(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九娄)"是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用以专指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本病的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邪入侵.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开阖不得,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佝偻,形成本病.本病与足少阴肾经、督脉关系密切,与任脉也有关系.本病的常见证候有肾虚督寒、邪郁化热、痹阻肢节、邪及肝肺等,治疗法则是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自拟补肾强督治(九娄)汤、补肾强督清化汤、补肾强督利节汤,补肾强督调肝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以补肾强督治(九娄)汤加减治疗本病46例,总有效率为91.30%.  相似文献   

12.
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祛寒逐风合剂治疗痹的临床疗效 ,以风湿液为对照 ,在临床症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表明祛寒逐风组优良率为 98.3% ,对照组优良率为 86 .3% ,两组比较 P<0 .0 1,表明祛寒逐风合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物。观察认为 ,祛寒逐风合剂具有温经祛寒、逐风除湿、活血止痛、补养肝肾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痹 ,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祛寒逐风合剂治疗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祛寒逐风合剂治疗痹的临床疗效,以风湿液为对照,在临床症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表明祛寒逐风组优良率为98.3%,对照组优良率为86.3%,两组比较P<0.01,表明祛寒逐风合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物.观察认为,祛寒逐风合剂具有温经祛寒、逐风除湿、活血止痛、补养肝肾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痹,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6):1301-130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风湿病。病因与遗传、免疫、肠道感染有关。晚期脊柱强直、关节畸形以后,病情不可逆转。故遏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何防治逆转早期AS,是当前AS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AS属中医“痹病”中“骨痹”、“肾痹”范畴。多数学者认为,肾虚督空感受风寒湿邪为其主因,补肾强督祛寒除湿为其正治。然临床观察发现对活动性AS予清热利湿通络法治疗屡收奇效。兹就AS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以及清热利湿通络法治疗活动期AS的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阎小萍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为肾虚督寒、瘀血阻络,并提出以补肾强督、活血通络为主,辅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通过论述阎小萍教授治疗大偻的遣方用药特点,反映出阎教授临证用药独具匠心,其诊治风湿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是中医药治疗痹病优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补肾祛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补肾祛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试验组40例,给予补肾祛寒通络中药内服。对照组44例,给予仙灵骨葆胶囊口服。观察两组中医症状计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各自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计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计分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祛寒通络法试验组与仙灵骨葆胶囊对照组治疗肾虚寒凝型骨关节炎可取得同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大Lou(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Lou”是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用以专指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本病的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邪入侵。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开阖不得,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脊柱佝楼,形成本病。本病与足少阴肾经、督脉关系密切,与任脉也有关系。本病的常见证侯 肾虚督寒、邪郁化热、痹阻肢节、邪及肝肺等,治疗法则是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自拟补肾强督治Lou汤、补肾强督清化汤、补肾强督利节汤,补肾强督调肝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以补肾强督治Lou汤加减治疗本病46例,总有效率为91.30%。  相似文献   

18.
张士卿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基本病机是以肾督亏虚为本,以寒湿痰瘀阻痹经脉为标,并提出以补肾壮督、荣筋强骨为主,辅以蠲痹通督、泄浊祛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金匮要略》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和脉证的有关论述,将其归纳为治痹六法:发汗祛湿法,轻清宣化法,助阳逐湿法,益气固表除湿法,温经行痹法及祛寒除湿通痹法。  相似文献   

20.
以李杲著作为基础,总结其治疗肠澼的经验。李杲认为肠澼是"太阴传少阴"即脾病及肾所致,其主要病机是"客气盛,主气弱",客气盛为湿热之盛,主气弱为肾水不足。以补肾水、祛湿热、和血脉为法,创凉血地黄汤为治疗主方。并对水饮、湿毒、胃虚、阳气下陷、血虚、内寒等变证进行系统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均可参考其经验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