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测量手术前后眶腔容积变化,以探讨羟基礴灰石人工骨植入对眶爆裂骨折所致眶壁畸形的矫正及眼球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11例眶爆裂骨折患者来自中山大学颅预面外科中心住院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18—42岁。对11例单饲眶爆裂骨折患者应用计算机三维诊断和手术设计系统,测量分析其眶腔容积变化、眼球陷没的发生机制。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以修复眶腔容积及眼球运动功能。结果:术前眶腔容积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为(9.3&;#177;2.8)cm^3,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9.740,P&;lt;0.01);术后眶腔容积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为(0.54&;#177;0.18)cm^3。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本组11例未出现植入骨感染、外露等并发症。其中10例患者眼球陷没、复视得以矫正,眼球运动功能康复。其中1例复视未得到矫正,眼球运动功能恢复欠佳。结论:解除眼外肌粘连或嵌顿。还纳眶内容,并植骨恢复眶腔容积是改善眶爆裂骨折后复视和眼球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眼球摘除术后上眼窝重建及眼内容物摘除同时安装眼窝植入物 ,目的是恢复眼眶内容积和义眼的运动。我科从1999年至2000年采用羟基磷灰石 (HA)义眼座植入 ,对眼球存在患者行自体巩膜前半包裹和无眼球患者异体巩膜前覆盖植入眼窝18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8例 ,男15例 ,女3例 ,年龄3~45岁。其中眼外伤13例 ,肿瘤2例 ,眼内炎1例 ,其他2例。均行眼球摘除 ,17例行自体巩膜前包裹 ,1例行异体巩膜前覆盖同时行羟基磷灰石眼眶内植入。随访8~18个月眼球活动良好 ,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潘震东  李援东 《临床医学》1996,16(11):F003-F003
眼球内陷,是指眼球向眶内退缩,突出度减低。由于外伤或眶内肿物摘除造成眼球内陷,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有各种技术修复眶骨骨折性眼球陷没,1994年9月,我们应用了Auen所描述的方法,在眶底骨膜下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治疗8例(8只眼),  相似文献   

4.
个体化预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波  朱家梁  赵希敏  马延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10-111,i004
目的:个体化预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应用于不同部位颅骨缺损患者的颅骨修复和重建。方法:纳入2003-01/2004-0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32例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计算机数控成型技术,将个体化设计成型的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植入脑外伤后颅骨缺损患者的颅骨缺损部位进行重建和修复,并随访6个月,参与者知情同意。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随访率100%。术后6个月随访时颅骨缺损修复后外形效果满意。cT复查显示修复材料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所有病例都没有发生排异现象。结论: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个体化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成型效果较好,术后未发生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获得更加理想的人工骨材料,前期实验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制备单侧股骨中远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8,12周取实验侧股骨,进行大体、X射线摄片、生物力学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增长,两组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增大,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强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实验组植骨区表面连续且光滑,色泽正常,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区别,人工骨材料完全降解吸收、被新生骨质替代,骨缺损区已完全愈合;对照组植骨区表面不光滑,表面骨皮质连续,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人工骨材料降解不完全,骨缺损处由骨痂连接,材料与骨质结合较紧密,骨缺损部分修复。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严重眼球破裂伤若行眼球摘除或眼内容除去术,术后出现严重的眼窝凹陷,造成外观缺陷,给患者造成心灵创伤。Ⅱ期植入既延长了疗程,又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们对我院的9例严重眼外伤行眼内容除去+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Ⅰ期植入7例,眼球摘除+义眼台Ⅰ期植入2例,术后抗炎对症治疗3~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个体化预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应用于不同部位颅骨缺损患者的颅骨修复和重建。方法:纳入2003-01/2004-0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32例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计算机数控成型技术,将个体化设计成型的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植入脑外伤后颅骨缺损患者的颅骨缺损部位进行重建和修复,并随访6个月,参与者知情同意。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随访率100%。术后6个月随访时颅骨缺损修复后外形效果满意。CT复查显示修复材料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所有病例都没有发生排异现象。结论: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个体化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成型效果较好,术后未发生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8.
韦良臣  尹飚  张余  李纪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64-66,i002
目的:观察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为载体的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珊瑚人工骨一细胞复合体组,每组8只。采集兔骨髓进行基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诱导扩增、同时制备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使之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细胞一珊瑚人工复合体。麻醉后无菌制备兔桡骨15m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珊瑚人工骨,珊瑚人工骨一细胞复合体分别埋入到骨缺损处,术后2,4,6,8周对动物进行精神状况、伤口和X射线观察。每次观察后随机选择处死2只动物并取材,以组织学方法对成骨情况进行观察。成骨情况按照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骨形成(0分无骨形成;1分骨形成占缺损25%;2分骨形成占缺损50%;3分骨形成占缺损75%;4分骨形成充满缺损)、骨连接(0分骨折线清楚;2分骨折线部分存在;4分骨折线消失)、骨塑形(0分未见骨塑形;2分骨髓腔形成:4分皮质骨塑形)3个方面11项,采用SSPS8.0统计软件对其分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4只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后与珊瑚人工骨贴附能力:体外培养3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已充分贴附包裹于珊瑚孔隙周边,5d与7d时无明显变化。②成骨情况:在手术后2、4、6、8周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Lane-Sundhu X射线评分明显优于自体骨组[(5.4&#177;0.95,8.7&#177;0.51,9.2&#177;2.81,11.2&#177;1.15);(0.7&#177;0.51,2.4&#177;0.96,4.3&#177;0.94,7.2&#177;1.06)。P&lt;0.05];明显优于珊瑚人工骨组[(5.4&#177;0.95,8.7&#177;0.51.9.2&#177;2.81,11.2&#177;1.15);(0.3&#177;0.41,1,3&#177;0.43,1.8&#177;0.42,4.5&#177;1.16);P&lt;0.05。在手术后4,6,8周时,自体骨组Lane—Sundhu X射线评分优于珊瑚人工骨组(P&lt;0.05)。③各组不同时间炎症细胞数量: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与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在手术后2,4,6,8周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细胞一珊瑚人工骨组的成骨能力最强,自体骨组次之,而珊瑚人工骨组最差。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同时具有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为载体的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珊瑚人工骨-细胞复合体组,每组8只。采集兔骨髓进行基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诱导扩增、同时制备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使之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细胞-珊瑚人工复合体。麻醉后无菌制备兔桡骨15m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珊瑚人工骨,珊瑚人工骨-细胞复合体分别埋入到骨缺损处,术后2,4,6,8周对动物进行精神状况、伤口和X射线观察。每次观察后随机选择处死2只动物并取材,以组织学方法对成骨情况进行观察。成骨情况按照Lane-SandhuX射线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骨形成(0分无骨形成;1分骨形成占缺损25%;2分骨形成占缺损50%;3分骨形成占缺损75%;4分骨形成充满缺损)、骨连接(0分骨折线清楚;2分骨折线部分存在;4分骨折线消失)、骨塑形(0分未见骨塑形;2分骨髓腔形成;4分皮质骨塑形)3个方面11项,采用SSPS8.0统计软件对其分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4只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后与珊瑚人工骨贴附能力:体外培养3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已充分贴附包裹于珊瑚孔隙周边,5d与7d时无明显变化。②成骨情况:在手术后2、4、6、8周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Lane-SundhuX射线评分明显优于自体骨组[(5.4±0.95,8.7±0.51,9.2±2.81,11.2±1.15);(0.7±0.51,2.4±0.96,4.3±0.94,7.2±1.06),P<0.05];明显优于珊瑚人工骨组[(5.4±0.95,8.7±0.51,9.2±2.81,11.2±1.15);(0.3±0.41,1.3±0.43,1.8±0.42,4.5±1.16);P<0.05。在手术后4,6,8周时,自体骨组Lane-SundhuX射线评分优于珊瑚人工骨组(P<0.05)。③各组不同时间炎症细胞数量: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与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在手术后2,4,6,8周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珊瑚人工骨组的成骨能力最强,自体骨组次之,而珊瑚人工骨组最差。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同时具有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骨修复和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及植入机体后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潜在性和程度。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10993-5:1992对医用植入材料的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试验,将n-HA/PA66埋植在动物体肌肉内,在不同时相点抽血对血液常规、炎性指标、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急性全身性毒性反应;又在不同时相点取材,行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以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加入动物血样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取各自的吸光度并算出相应的溶血率。通过在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在规定时相点观察并计算其刺激指数(PII)。结果:n-HA/PA66在动物体内的急慢性毒性反应为无毒,各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化验结果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未引起明显的血常规、炎性指标、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变化,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包裹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均<3%,低于标准规定的5%;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观察期原发性刺激指数(PII)均在0~0.4区间内,按标准刺激反应判为极轻微。结论:新型骨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