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缺氧预适应是缩短急进高原部队习服时间,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改善部队军事作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文章围绕影响缺氧预适应效果的主要因素和缺氧预适应过程中是否应复合运动训练,缺氧预适应效果的判断、保留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就缺氧预适应的可能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进行了阐述,提出急进高原部队进入高原前进行模拟海拔4000 m以上预缺氧,每天1.5h以上,重复5~7d,并在2d内进入高原可能会有较好的促进高原习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原低氧环境一直是影响高原人群居住、工作、旅游的重要限制因素,低氧环境可以使人体许多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生理健康及精神状态受损。面对这一问题,除直接的药物治疗外,高原习服是缓解高原低氧危害的重要天然途径。高原习服是指当平原地区人进入高原时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显然,高原习服的相关机理及预防措施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人类更好的生存及生命健康。本文综述了高原低氧对人们的具体危害;高原习服的重要性及意义;高原习服相关生理、分子机制以及促进高原习服的措施,为更好地了解高原习服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青藏高原世居民族,藏族从生理学和遗传学均被认为是最适应高原环境的人群,其高原适应机制是多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线粒体作为有氧代谢的核心,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促进藏族高原适应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线粒体在藏族高原适应研究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索线粒体在低氧环境中的作用,分析藏族高原适应可能的机制和凝练平原人群移居高原的促习服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平原人群快速进人高原,由于机体对缺氧的耐力较差,高原低氧引起机体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障碍,发生急性高原反应(AMS),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4700m地区发生率达59%~65%,在喀喇昆仑山海拔5000~5200m地区高达91%,导致机体发生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候群,若治疗不及时往往继发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久居高原的习服人群进入平原时,机体重新适应平原环境,会出现高原脱习服症状,如疲倦、无力、嗜睡、头晕  相似文献   

5.
高原习服是平原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在进入高原后,机体多个系统参与低氧应答以维持血氧含量,而这种应答的程度与范围对高原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产生的影响及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有关不同海拔高度对人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已有不少报道,但由于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反应存在着渐进习服的过程,不同习服程度的人对同一海拔高度的反应程度有一定差别。有文献指出,青年士兵进入高原7 d后即可建立初步习服,而体能不如士兵的中青年干部群体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原驻训官兵作业疲劳状态及下高原脱习服对疲劳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赴海拔4000 m高原驻训部队3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返回平原后进行脱习服训练。在上高原前10天,驻高原第10天、第30天、第90天、第150天及返回平原后第3天、第15天分别对两组进行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分析。结果驻高原第30天与驻高原第10天相比较疲劳症状各因子得分均有降低(P0.05),尤其表现在困倦感、不快感、视觉疲劳感和总分上有显著降低(P0.01);驻高原第90天、第150天与驻高原第30天相比,各因子得分均有明显降低(P0.001);驻高原第30天与上高原前10天的量表总分接近。高原驻训部队返回平原脱习服干预实验组在返回平原后第15天较第3天疲劳状况均有改善,尤其在不快感、怠倦感和视觉疲劳感上表现明显(P0.01)。结论随着高原驻训时间延长,机体对高原逐渐适应,下高原后脱习服措施能够改善高原驻训官兵疲劳情况,对于促进高原驻训官兵恢复军事作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参芪花粉片对高原慢性间歇性缺氧暴露期间脱习服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由平原及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4 300m地区工作的中青年健康职工380名,采用每周在海拔4 300m室内工作5d,返回海拔2 800m的后方基地休养两天的固定公休模式,连续观察在高原暴露3年期间在海拔2800m休养期间高原脱习服症状的发生率及实施参芪花粉片干预的效果.结果 高原脱习服的总检出率为82.37% (313/380);其前10位症状的排序及检出率依次为:嗜睡(66.31%)、乏力(42.37%)、头昏(35.78%)、失眠(30.79%)、食欲降低(29.73%)、心烦(29.21%)、全身不适(28.95%)、情绪低落(27.89%)、心慌(27.10%)、胸闷(24.47%).高原脱习服人群中需要治疗者占全部脱习服检出者的34.18% (107/313).参芪花粉片对其的干预效果为,服药15 d症状完全消失者占92.52% (99/107),其中半年无复发不需继续服药(痊愈)者占78.79% (78/99)、偶有症状出现而自行服药缓解(显效)者占21.21% (21/99),症状无缓解或部分缓解但需经常服药(无效)者占7.48% (8/107).观察期间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高原慢性间歇性缺氧暴露下有较高的高原脱习服患病率,参芪花粉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与远期干预效果,是防治高原脱习服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缺氧习服对冻伤大鼠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缺氧习服大鼠较未习服鼠冻伤的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对平原(FN)、急性缺氧(FAH)和缺氧习服(FHAC)大鼠冻伤前后血液流变性质的改变进行了观测。FHAC组大鼠在模拟的高原条件下锻炼4周后,与其余两组一起接受冷冻处理,造成双后足重度冻伤。在冻前及冻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分别由心脏穿刺采血,测定各项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冻伤前FHAC组RBC比积、全血粘度、KBC聚集指数及硬度明显高于FN及FAH组,变形指数明显低于二者(P<0.05)。冻伤后各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变,与冻前比较,冻后24小时FN、FAH及FHAC组全血粘度分别增加35.9%、29.0%、162.8%(P<0.01),RBC聚集指数分别增加31.6%、117.5%、166.3%(P<0.05)。提示缺氧习服和冷冻损伤均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性质明显恶化,而缺氧习服冻伤后血液流变性质恶化的程度更趋严重。这是造成缺氧习服大鼠冻伤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海拔2 500m以上地区定义为"高原",恶劣的环境给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带来了极大挑战。然而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特定人群提供了天然的实验设计,包括安第斯人、埃塞俄比亚人和藏族人在慢性缺氧状态下生活了数千年。这些人群通过独特的生理和遗传适应能力克服了高原地区的低温低氧环境。基因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几个基因与高原适应性表型相关,许多基因与缺氧诱导因子(HIF)途径密切相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适应性改变有助于理解进化变异的分子基础和人类基因组功能注释。  相似文献   

11.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最大氧耗量(?O_2max)和无氧阈(AT)都明显下降,且呈一定规律,下降值呈正态分布;有氧代谢供能减少;长期移居高原后劳动能力比初到高原时要大,但难以达到世居者的水平.在缺氧始动因素作用下,最大心输出量减少,过度通气,肺弥散受限和低氧通气敏感性降低等是?O_2max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采用适应锻炼,药物和能量合剂等措施以改善高原劳动能力,看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驻高原军人的睡眠状况、影响因素和相关干预措施。对于驻高原军人的睡眠状况多数研究以问卷形式来评价,并得出较一致的结论: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较差。影响其睡眠状况的因素主要有高原缺氧、阶梯适应和心理因素等。对驻高原军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主要有增加氧含量、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应进一步加强对驻高原军人睡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原环境导致人类缺氧严重,表现出许多有害的反应,包括血红蛋白升高等,缺氧反应还涉及心血管、肺和代谢功能。最近研究发现EPASl、EGLNl、PPARA基因调节或者受缺氧诱导因子(HIF)是红细胞生成和其它组织功能的一个主要控制调节因素,一些具有这些基因的高原群体对高原缺氧环境具有成功的生存能力和遗传适应性,相反不具有这些基因的人群如果暴露于严重缺氧时就会表现出许多有害的反应。因此EPASl、EGLNl、PPARA基因调节或者受缺氧诱导因子(HIF)有可能最终成为对缺氧、心脏、大脑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的靶向位点。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人体对高原缺氧区的适应性,降低发病率。根据部队任务和历次战争的规律,本研究采用了在进入高原前一个月开始的适应性5 ̄10km越野每天一次,20天后加大训练强度,自身携物15kg体力负荷锻炼的250名官兵随队实地调查,取得明显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评估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人员疗养期间缺氧耐力的情况。方法高原疗养组选择从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返回平原人员72人,其中2014年34人、2015年38人,平原疗养组为同期平原疗养人员18人。两组于疗养期25 d模拟7 500 m高空环境进行急性缺氧耐力监测缺氧下工作能力。另选取同期高原人员到平原未参加疗养人员40人为高原未疗养组。各组疗养30 d检测生理功能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高原疗养组2014、2015年疗养人员耐缺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原疗养人员与平原疗养人员耐缺氧时间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原人员较平原人员耐缺氧时间明显延长。疗养30 d高原疗养组与高原未疗养组检测脑反应时、肺活量、血清谷丙转氨酶和尿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原疗养组较高原未疗养组肺活量明显增高,反应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尿素含量明显降低。结论组织30天的疗养对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人员机体生理功能恢复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疗养期间经过适应训练可使机体对高原耐缺氧能力、适应能力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空运入藏战士和高原世居者声光反应能力的调查陶顺兴吕永达尹昭云人们从平原进入高原,机体因缺氧而发生各种改变。中枢神经系统(CNS)是人体对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所以对CNS功能的评价是检验缺氧耐受性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也是评价特殊环境和特殊作业人员(机械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部队进驻高原初期不同低氧习服时间对脑力作业能力的影响以及个体习服状况与脑力作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进驻高原3700 m部队2天组(108人)、7天组(52人)、30天组(73人)和平原对照组(90人)的脑力作业能力(颜色选择反应时,听觉选择反应时,注意力,客体工作记忆,动作敏捷性,空间工作记忆),血氧饱和度进行测试,并进行急性高原反应(AMS)问卷调查与相关分析。结果颜色选择反应时高原2天组高于平原组(P<0.01)。注意力、动作敏捷性、空间工作记忆成绩高原各组均低于平原组(P<0.01),其中,动作敏捷性成绩高原7天组最低(P<0.01)。注意力和空间工作记忆成绩高原30天组最低。除动作敏捷性测试与血氧饱和度(SaO2)呈显著正相关(r=0.247,P<0.05),其他脑力测试成绩与SaO2、AMS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头痛和气短两个单项症状与部分认知能力有相关性。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对脑力作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在高原习服30天内,部分认知功能随习服时间延长逐渐好转,但仍低于平原水平。部分认知功能随习服时间延长而降低,出现SaO2下降以及头痛、气短症状者更易出现脑力作业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刘柳洪  谭艳  何作顺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565-2567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暂时性听阈位移(TT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选取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习服组和对照组。习服组先经噪声适应性暴露,然后与对照组同时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测定研究对象的TTS及外周血血浆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量。结果在预暴露于适应性噪声6d的过程中,习服组TTS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血清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力均呈现出增高的趋势。在暴露于强噪声环境6d的过程中,习服组与对照组TTS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同时期同频率习服组TTS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对象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抗氧化酶活力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且习服组的抗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噪声习服同样可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且噪声习服的保护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高原反应也称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驻平原地区人员进入高原后,由于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尚未建立而发生的一系列急性低氧应激反应.初上高原1~3 d,甚至数小时后就可能出现缺氧症状,多数人能够耐受,5~10 d可逐渐缓解[1].  相似文献   

20.
美军比较重视中暑的防治研究。陆、海、空三军均有一定的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以美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最为重要,该所的炎热研究室是美军研究中暑防治的核心机构。此外,美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军事人体工效学研究室、美陆军纳蒂克研究院等单位也配合开展一定的研究。现将七十年代以来美军中暑防治的主要研究进展概述如下。预防一、热习服美军认为,通过耐热锻炼促进热习服是提高耐热能力和预防中暑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热习服和冷习服问题,美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设有一个庞大的气候仓,并研究确定了气候仓内人工热习服的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