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孤独症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围生期危险因素及相关家族史之间的差异。 【方法】 分析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00例孤独症儿童、60例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以及80例发育正常儿童的围生期及家族史资料,应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分析三组儿童围生期危险因素及家族史之间的差异。 【结果】 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有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儿童(35.0% vs 6.3%,P<0.001;31.7% vs 6.3%,P=0.005),而孤独症组和精神发育迟滞组的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三组儿童有孕期疾病史的比例存在差异(28.00% vs 45.00% vs 26.25%,χ2=6.635,P=0.036),但两两比较后发现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孤独症组母亲的孕龄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P<0.001),与精神发育迟滞组差异不显著,而精神发育迟滞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三组儿童围生期缺氧或窒息史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8.00% vs 10.00% vs 2.50%,χ2=3.589,P=0.166)。在胎产次、孕周、生产方式、产重上,三组儿童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家族史的阳性率不相上下,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2)晚孕可能是孤独症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分析围产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为临床早期防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相关围产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胎膜早破、宫内窘迫、高龄初产、胎龄、剖宫产、出生后头3d体重下降明显、母乳缺乏已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早产、早破水、宫内窘迫,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对高危儿娩出后进行胆红素监测,对早防早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反应抑制功能的差异。【方法】运用反应/不反应任务(Go/no-go task)和Stroop色字任务分别对26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20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抑制功能的行为学测试,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执行no-go任务中的误按数及平均反应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Stroop色字任务中两组错按数及平均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智商因素后,两组儿童在no-go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存在部分抑制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血矿物质元素水平。 【方法】 对实验组的67名孤独症儿童和对照组的52名儿童的抚养人进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锌、铁、钙、镁、铜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偏食问题比正常儿童更严重, 尤其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接受新食物方面的饮食问题上更为突出,血清锌、铁、钙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结论】 饮食行为问题和矿物质元素缺乏问题在孤独症儿童中更为突出,临床医生应指导抚养者进行相应的行为矫正及膳食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儿童孤独症行为状况的调查,寻找患儿的干预方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感知和运动训练对22例孤独症患儿的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及干预。【结果】22例患儿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儿童孤独症干预训练越早,恢复越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的气质特征,为孤独症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1∶2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孤独症患儿及80例正常儿童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自制的家庭与环境因素调查表、《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孤独症组儿童的气质维度中适应性、反应强度、坚持性、反应阈分值与正常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ATEC量表中语言交流、社会能力、感知认知意识三个分量表分值与气质维度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孤独症组儿童气质维度与正常儿童组存在差异;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认知等障碍影响气质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围孕产期危险因素,为孤独症的病因预防和预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已确诊的3~6周岁的101例孤独症儿童及202例对照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围孕产期危险因素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母亲育龄、父母关系、母亲孕期吸烟、孕期被动吸烟、孕早期睡眠、叶酸补充、严重恶心呕吐、严重情绪问题、感染、孕期体质量变化、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重症黄疸、产时孕周、喂养方式、出生头围、出生体质量、母亲孕期辐射接触、孕期手机携带位置是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时孕周、喂养方式、家庭居住地、叶酸补充、严重恶心呕吐、严重情绪问题、父母关系是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围孕产期保健,减少孕期危险因素接触可预防儿童孤独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1 612例听力筛查及追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听力筛查,筛出听力障碍异常儿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方法】采用国际上公认的耳声发射法,丹麦研制的畸变耳声发射仪进行筛查。【结果】对2004年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 612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及追踪调查,其中正常儿童802例,出生异常高危儿童810例,初筛阳性结果分别为15%,31%。【结论】全面普及并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尤其对高危儿筛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孤独症儿童开始训练年龄和训练时间对孤独症儿童转归的影响。 【方法】 对系统训练的194例孤独症患儿的开始训练年龄、训练时间及转归情况进行访谈。 【结果】 2岁前开始训练和训练时间超过6个月的孤独症患儿就读普通学校和幼儿园的比例明显高于4岁后开始训练和训练时间小于6个月的孤独症患儿(χ2值为11.33和6.14,P值均<0.01)。 【结论】 早期、长时间系统训练可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压力和情绪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父母压力指数量表(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孤独症患儿父母进行评定;采用PSI、SDS和SAS量表对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 【结果】 1)孤独症患儿父母PS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0.000);2)患儿父、母亲SDS和SAS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 0.000)。患儿母亲SDS和SAS分均高于患儿父亲得分(P=0.000),患儿母亲抑郁发生率高于父亲(P=0.000);3)患儿父母的压力与患儿症状严重度正相关(P<0.01);4)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ABC量表分、孤独症患儿母亲的焦虑以及患儿年龄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解释了总变异的54.9%。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承受着较高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孤独症患儿母亲比患儿父亲及正常儿童父母更易发生抑郁,患儿行为问题是父母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的相关临床问题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其康复治疗营造更有利的家庭环境。 【方法】 对34例孤独症儿童和32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Gesell发育商测试、孤独症行为检核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及社会生活能力(S-M)评估。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述儿童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 【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ABC分值高于对照组,Gesell及S-M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孤独症父母的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儿童发育商与父母的SCL-90抑郁因子呈负相关, ABC得分与父母的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得分等呈正相关。 【结论】 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及发育落后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应加强父母心理干预,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现况调查,了解大庆市2~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及干预现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7 034人,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进行筛查,用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大庆市孤独症谱系障碍现患率为2.42‰,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城乡分布、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男女比例为3.25∶1,47.1%的确诊儿童父母尚未发现儿童存在异常或尚未带儿童就诊,64.7%的确诊儿童未得到治疗康复,所有确诊儿童都有康复需求。【结论】大庆市2~6岁儿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现患率与国内对比较高,对比国外属现患率报告范围低值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就诊率低,干预治疗及康复率低,所有儿童都有康复需求。  相似文献   

13.
早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与儿童哮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哮喘与生命早期羅患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共301例哮喘儿童纳入研究,301例非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采用向家长书面问卷调查方法询问各组婴儿围生期因素、家族史及既往感染性疾病等资料进行综合调查。 【结果】 本地区儿童早期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患病次数、既往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和支气管炎、新生儿期接受NICU治疗、男性、哮喘家族史、过敏体质以及被动吸烟等均与儿童后期哮喘发病密切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发病年龄则与哮喘的关系不明显。 【结论】 本地区儿童早期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患病次数与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以及发作程度密切相关,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儿童是本地区制定哮喘预防措施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发育残疾儿童随访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是在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的一次随访研究,目的是了解他们的转归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规划北京市儿童发育残疾的防治、康复、救助等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访儿童269例,由于存在多重残疾,实际随访调查智力残疾237名、肢体残疾57名和精神残疾26名;智力诊断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婴幼儿-初中生社会适应量表;肢体诊断参照儿童的围生期因素和症状;孤独症诊断CARS量表、克氏量表、孤独症行为检查表。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采用自设问卷。【结果】总体随访率93.40%。"发育残疾"儿童转归方向有多种,智力发育残疾儿童转归"非智力残疾"的人数为124人,占52.32%,肢体组转归"非肢体残疾"的人数为5人,占8.77%,精神组转归为"非精神残疾"的人数为4人,占15.38%。【结论】"发育残疾"儿童可有不同的转归,甚至出现"非残疾";6岁以前儿童不定"残疾";应对"发育残疾"儿童进行长期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注视模式。 【方法】 使用Tobii T60眼动仪记录眼动轨迹,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及正常对照组观看陌生面孔、熟悉面孔以及自我面孔时注视模式的差异。 【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对面孔核心区域(包括眼睛、嘴巴以及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P<0.05),对非核心区域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眼睛以及嘴巴注视上均存在缺陷。面孔注视的缺陷可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情感以及沟通功能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茂名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情况,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茂名市17所幼儿园3~6岁在园的儿童,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共调查2 485例儿童,查出孤独症35例,患病率1.41%,病例男女比为6∶1。不同性别儿童患病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在克氏量表中出现率最高的前5位分别为:不愿与别人一起玩;听而不闻;避免视线的接触;对周围漠不关心;活动量过大。结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患病现状不可忽视,建议加强儿童孤独症的宣传工作,做好孕产期保健,开展儿童孤独症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整合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观察他们共同注意行为和情绪认知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整合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孤独症患儿42例分为干预组24例、对照组18例。干预组采用整合疗法进行干预,时间6个月;对照组为未能接受系统干预的孤独症儿童。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孤独症患儿的共同注意行为发生情况、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进行记录、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共同注意行为与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共同注意行为的发生和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整合疗法有助于改善和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可以作为临床上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操作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素-4(Neuroligin-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80名中国汉族孤独症儿童及82名正常对照儿童进行2个SNP位点rs3810686和rs5916271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测定。【结果】Neuroligin-4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段rs3810686和rs5916271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P0.05),并且孤独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在上述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euroligin-4基因上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段rs3810686和rs5916271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143例孤独症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例患儿中,3岁后被家长发现症状者达52.31%;3岁以下初诊患儿仅占15.38%;平均就诊年龄明显大于患病年龄。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最为突出;智力正常者仅占8.26%。【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防治儿童孤独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儿童孤独症1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该临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4 年11 月— 2010 年8 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192例孤独症患儿的主诉、临床表现、 个人史及家庭状况(妊产期不利因素、家族史、父母文化、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和辅助检查(脑CT/ MRI、EEG、BAEP)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在192例孤独症患儿中,≤24个月龄的患儿21例(10.9%),病例主诉以语言障碍为主,尤以不会说话突出(62%)。母亲存在妊产期不利因素者共85例(44.3%),异常家族史者52例(27%),辅助检查中, EEG异常检出率较高。 【结论】 语言障碍最易为家长注意,建议常规健康体检中纳入和重视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以利于早期发现孤独症患儿。妊娠不利因素、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