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青葙子及其混淆品的PAGE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江  徐薇 《中成药》1996,18(5):42-43
中药青葙子及其混淆品的PAGE鉴别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系(430061)陈振江,金涛,袁和平武汉铁路中心医院检验科(430064)徐薇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技术,对青葙子及混淆品进行鉴别分析,所得电泳图谱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青葙子真伪品鉴别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应用SDS—PAGE技术对青葙子及混淆品苋菜子、鸡冠花种子的蛋白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它们蛋白质的SDS—PAGE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确定了各样品特征蛋白质的分子量,此值可作为鉴别青葙子及混淆品的定量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20,(2)
目的:利用中药系统鉴定法鉴别青葙子及其混伪品,为青葙子药材的准确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性状、微性状、显微鉴别和DNA条形码分析等方法,对青葙子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计算物种DNA条形码序列的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评估序列的条形码间距,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仅凭性状鉴别难以区分青葙子与混伪品;青葙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显微特征差异明显,可作为其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经筛选,推荐ITS序列作为青葙子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候选序列,trnL序列作为补充序列。结论:中药系统鉴定法能够完成对青葙子药材的精准鉴别。  相似文献   

4.
青葙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葙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为青葙子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te 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乙腈-0.1%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以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记录70 min色谱图。结果:22个不同产地青葙子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有12个共有峰,各共有峰之间的分离度较好;聚类分析将产于我国中部地区的青葙子聚为1类,而产于我国南部地区的青葙子被聚为另1类。结论:青葙子药材指纹图谱的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用于青葙子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不同产地青葙子的化学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固定产地来源对保障青葙子药材质量的稳定性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青葙子与苋菜子的性状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葙子为常用中药。在临床发现,有将同科植物,功效各异的苋菜子误用作青葙子。现将二者鉴别如下。1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子的种子。干燥种子扁圆形,中心较边缘稍厚,直径1.0~1.5mm,厚约0.5mm,表面平滑,黑色或黑棕色,有光泽,侧面边缘凹处有斜向小尖...  相似文献   

6.
FTIR直接鉴定青葙子及其伪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直接准确地鉴别青葙子及其伪品。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青葙子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结果:青葙子与其伪品鸡冠花子、反枝苋子、苋菜子及大序绿穗苋子的红外光谱吸收差别较大。结论:可以采用FTIR法直接、快速、准确地对青葙子与其伪品鸡冠花子、反枝苋子、苋菜子及大序绿穗苋子进行区别鉴定。  相似文献   

7.
青葙子及其三种混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艳丽  石俊英 《中药材》1997,20(8):389-391
本文对中药青葙子及其三种混淆品进行了显微、薄层层析和凝胶电泳鉴别比较。  相似文献   

8.
研究菟丝子、青葙子及常见伪品千穗谷子、反枝苋子的微性状鉴别,以区分真伪,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根据国家相关药品标准和中药材经验鉴别技术,对收集的正品及其伪品进行鉴别。结果明确了各组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便于准确、快速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完善青葙子与反枝苋子的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方法收集样品,利用数码照相机、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对青葙子与反枝苋子的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青葙子与反枝苋子在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可通过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对青葙子和反枝苋子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五组混用中药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组混用中药的鉴别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王连山关键词青葙子;鸡冠子;半夏;水半夏;九节菖蒲;石菖蒲;败酱草;苦菜;五加皮;香加皮;性状鉴别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药材常被代用混用,直接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现将下面五组易混用中药...  相似文献   

11.
鸡冠花对衰老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探讨鸡冠花对机体抗衰老作用及机理。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鸡冠花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建立衰老模型,同时施加鸡冠花,连续周。结果:施加鸡冠花各实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均较对照组增强(P<0.05),而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鸡冠花具有抗衰老作用其机理与其抗自由基有关。此实验结果为鸡冠花作为抗衰老保健食品和饮料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鸡冠花药材粉末颜色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用电子感观分析法(色度计)测量药材粉末L*,a*,b*值,用RP-HPLC法同时测定鸡冠花4种有效成分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冠花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用SPSS 19.0分析颜色值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L*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呈极显著负相关。a*,b*与异鼠李素含量不相关,L*,a*,b*与总黄酮(以芦丁计)的含量不相关。结论:鸡冠花粉末颜色越暗、偏红程度越大,其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高,而偏黄程度大,则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低;鸡冠花异鼠李素含量仅与鸡冠花粉末明暗程度相关(负相关);鸡冠花总黄酮含量(以芦丁计)与其粉末颜色不相关。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代表了植物中最多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因此用它们作对照品来分析药材有效成分与粉末颜色相关性有一定意义,且测定鸡冠花的颜色值用以评价其质量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可为鸡冠花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另外,鸡冠花主要色素类成分为红色素,鸡冠花粉末颜色值是否反应鸡冠花红色素的含量以及鸡冠花具体发挥作用的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elosin Ⅰ and celosin Ⅱ, two major triterpenoids in Celosia Semen and compare the contents of celosin Ⅰ and celosin Ⅱ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to screen the resources of elite germplasm for further applications. Methods A sensitive and simpl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vaporative light-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elosin Ⅰ and celosin Ⅱ. Using this method, 21 batches of Celosiae Semen were determined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in China. Results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s of celosin Ⅰ and celosin Ⅱ among Celosiae Semen species from various habitats across China. The crude drug from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 and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 showed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all habitats, while Anguo, Hebei province, Haidian, Beijing, and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showed the lowest content.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s of the two compounds. The batches from lower latitudes were higher in contents of celosin Ⅰ and celosin Ⅱ. Conclusion The sun light may be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ontents of the two saponins, indicating that the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elosiae Semen.  相似文献   

14.
洪德健  孙化萍 《山西中医》2014,30(11):48-50
目的:对常用子类中药进行抗氧化研究。方法:以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对8种临床和文献典籍中常述及的子类中药进行抗氧化功能测定。结果:各组药材提取物均有一定的升高SOD酶活力的作用,其中菟丝子、女贞子、决明子、楮实子等作用较强,这些子类药物的各剂量组SOD酶活力分别比模型组高出:菟丝子(1.35倍,1.32倍,1.43倍,1.80倍);女贞子(1.18倍,1.52倍,1.37倍,1.49倍);决明子(1.28倍,1.45倍,1.40倍,1.40倍),楮实子(1.26倍,1.37倍,1.22倍,1.39倍);青葙子的高浓度组有一定的抑制细胞或SOD酶活性的作用。各浓度子类药材提取物对MDA生成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女贞子、决明子、菟丝子等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女贞子各剂量组效应最为显著;另外枸杞子、车前子等各剂量组的效应也比较明显。结论:以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对8种子类中药进行抗氧化功能研究,研究结果更贴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维吾尔族医学常用药材夏合坦然基原,纠正使用药材品种与考证品种基原不符的问题。方法:采用经典形态鉴别、显微鉴别、同步辐射鉴定、分子鉴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新疆各地的维吾尔医医院中应用的夏合坦然药材植物形态鉴别、显微鉴别、同步辐射鉴定及分子鉴定结果与正确基原不符。结论:误用品以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草居多,而正品应为罂粟科烟堇属植物烟堇。  相似文献   

16.
五加科药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状、显微、理化和分子等方面概述五加科药材鉴定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种主要鉴定方法的特点,为今后五加科药材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国良  汪洋  李华强  舒志恒  秦路平  郑承剑 《中草药》2017,48(17):3624-3628
目的对牡荆Viter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子及黄荆Vitex negundo子进行比较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外观、性状、显微、薄层和HPLC鉴别方法,对黄荆子与牡荆子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黄荆子与牡荆子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上相似,通过原植物和性状进行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显微鉴别中石细胞特征可为两者的有效鉴别提供实验依据;薄层鉴别中以黄荆子素为对照品,黄荆子中黄荆子素丰度明显高于牡荆子;HPLC测定中,黄荆子中所含黄荆子素的量高于牡荆子。结论可采用显微、薄层和HPLC方法,结合药材粉末的石细胞特征和黄荆子素量差异对黄荆子与牡荆子进行有效地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建立南柴胡与混伪品锥叶柴胡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植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及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南柴胡及其混伪品锥叶柴胡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南柴胡与锥叶柴胡在植物形态、药材性状、薄层色谱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DNA分子鉴定表明,南柴胡和锥叶柴胡的最小种间K-2-P距离大于种内最大K-2-P距离,NJ树中柴胡的不同基原样品各聚为一支,南柴胡与锥叶柴胡等其他混伪品分别表现出单系性,可明显区分开。结论 本实验在对南柴胡及锥叶柴胡原植物形态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两者主要的鉴别特征,同时采用药材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与DNA分子鉴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模式,建立了南柴胡和锥叶柴胡的鉴别要点。DNA分子鉴定技术是传统鉴别技术的重要补充,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辨质元”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质元"模型是通过体质辨识因子组成的有机辨识单元进行体质类型识别的模型,体质辨识因子之间通过"质素"有机联系起来。文章依据体质形成过程和中医基础理论阐述"辨质元"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合理性,尝试将体质与证在"辨"的意义上统一,同时讨论了"辨质元"的内涵与外延,展望其在中医体质辨识和指导养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