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狐病探微     
张永强 《新中医》2013,(1):170-172
狐病,始载于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其对狐病的临床表现、狐与的概念和治疗方药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没有明确指出狐病的病因病机,仅能从所述症状及所用方剂推断出本病是感受湿热或热毒之气所成。笔者就历代文献对狐病的认识加以整理并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狐(盛)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盛)阴阳毒脉证治第三》:“狐(盛)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盛),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毒邪,以咽喉、前后阴溃疡为特征,但其中的具体病机却少有论述.笔者在分析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的基础上,总结出狐(盛)病的病机为湿热夹杂相火、气虚内生阴火,杂合肆逆为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狐惑病,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狐惑病的病位、症状及治疗方药均作了较明确的记述。  相似文献   

4.
狐[或虫]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脉证治第三》:"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毒邪,以咽  相似文献   

5.
<正>狐蜮病首见于《金匮要略》,是指以口腔、咽喉、前后阴溃疡为主证的疾病。《金匮要略·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指出:"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此后,历代医家多尊仲景之说以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蜮病的基本方剂,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多从虫毒入手。笔者  相似文献   

6.
狐或虫,始载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其谓:“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不少人多将狐或虫之或虫作“惑”,例如由王叔和与林亿等编次校订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即将“或虫”均作“惑”;宋·赵开美本亦将“或虫”作“惑”。后人习伤寒,多据此类版本,遂使“狐惑”流行,反不知或虫字之义矣。再加《灵枢·大惑论》亦有惑病的记述,有人因此认为《金匮》之或虫病亦同《灵枢》之…  相似文献   

7.
狐惑一病,首见《金匮要略》,多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所致.张仲景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病证治第三》).  相似文献   

8.
狐惑病治验     
狐惑病极似现代医学所论之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症。病因尚不清楚。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乃由湿热内蕴、感染虫毒而致。本病与肝经关系密切,虫毒循肝经上扰则引起上部(目、眼)的蚀烂,沿肝经下注则引起前后二阴的蚀烂。《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仲景对此病的描述是十分形象而全面的。笔者据仲师所论,尊仲师之法,始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继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热化湿解毒,治愈狐惑1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狐惑之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其病名为狐惑还是狐蜮,中医界争论较多,且病名之异也造成了对其病因认识的混乱。惑字其下从心,是一种心理状态,蜮字从虫,为虫物  相似文献   

10.
白塞氏综合征亦称粘膜、皮肤、眼综合病征。本病以反复发作性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和口疮以及泌尿生殖器的溃疡为特征,故亦称“白塞氏三病综合病征”。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从患者所带有的自身抗体推论,本病似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乃由感染虫毒、湿热不化所为。称之谓“狐惑病”。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眼,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  相似文献   

11.
1937年Behset对白塞氏综合征报导后,1979年Gamble等对受累患者进行肺肾活体组织研究的结果提示本病为免疫性疾病。发病特点为慢性进展,反复发作,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概述如下。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与白塞氏综合征类似记载,称之为“狐惑”。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其病因主要由湿热之邪积久,腐蒸气血蚀于人体幽隐部位而成。湿热侵袭,  相似文献   

12.
狐蜮病以口、眼、二阴溃烂为主症.《金匮要略》:"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西医称本病为"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其病机当以湿热蕴结于肝脾二经所致,据临床观察多呈周期性按月加重为特点.笔者治疗两例均收到满意疗  相似文献   

13.
狐惑病浅探     
<正>中医学对狐惑病的研究渊源流长。《金匮要略》对狐惑病的论述堪称经典,其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  相似文献   

14.
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因仲景所言,语约方简,使历代医哲对其争议不休。争议焦点之要有二、一是狐惑所指何病?有去结核,溃疡,白塞氏病、性病、甚至爱滋病、莫衷一是;二是关于病名的,即狐惑、狐惑的辩定。本文仅就病名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焦晓君  杨责制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399
狐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其由湿热虫毒内蕴而致,有狐与惑之分,如“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即以咽喉蚀烂为主症的谓之惑病,以前后二阴蚀烂为主症的谓之狐病。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该病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发病率。杜诺凡病(Donovanosis)又称腹股沟肉芽肿(Granuloma inguinale),第五性病,是由于肉芽肿荚膜杆菌(Calymmabacterium)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外阴部与腹股沟部位发生渐进性无痛性匐行性溃疡和慢性肉芽肿为特点的性传播疾病。为五大经典性病之一,因其被列于五大性病之末,故有第五性病之称。现在一般认为狐惑病为白塞氏综合征,但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发现杜诺凡病与狐惑病尤其所谓的狐病也十分相似,故拟从症状、病因、治疗三方面浅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主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之狐惑病。剥脱性唇炎、原发性睡眠增多症、Marshall white综合症三病虽似不相关,但凡病机为湿热毒邪、内蕴中焦者,皆可用甘草泻心汤随其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正"狐惑"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这段条文记载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狐惑病是以口腔、前后二阴腐蚀溃疡,并伴有眼疾及全身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2])。临床中,若见有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诊治杂病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书中对疾病的病因、发病和每一种病的理法方药均有详略不同的阐述,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兹就其对狐或虫病的辨治浅析如下。1临床表现《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0条原文:“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  相似文献   

19.
狐惑病探微     
陶晓萍 《河南中医》2004,24(10):3-4
“狐惑”一证,首见于《金匮要略》,原文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答:包皮水肿,是指阴茎包皮肿胀,状如水晶,或伴痒痛的病症。笔者认为本病之病因病机有二:一是感染湿热淫毒。多因久坐湿地,湿热下感;或因交媾不洁,淫毒内侵;或因包皮积垢,湿热内生。二是身中虫药食毒。多因素体禀赋不足,不耐虫药食毒,如遇昆虫叮咬,虫毒内侵;或因用药不当,药毒致敏;或因进食发物,食毒内生。湿热淫虫药食之毒盛则生风,风毒交攻于阴器,故其临床表现以包皮水肿痒痛为特征。如果失治误治,常可造成包度破溃糜烂,流水流脓,溃口难收,经久不愈。本病的治疗当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为原则。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