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等4种病的自然感染、分布特征和复合感染状况。方法血清学检测。结果调查采集迭部林区人群703份血清样本,检测出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3%、4.41%、1.42%和2.42%,4种病的复合感染率0.85%,其中莱姆病与野兔热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恙虫病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Q热复合感染率0.43%,莱姆病、野兔热与Q热三病复合感染率0.14%。结论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和Q热的复合感染,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我国首次描述了宁夏家兔和野兔体内发现的曲颈瓶形毛圆线虫(Trjchostrongylus retortaeformis),其形态与国外有关文献记载的基本一致,其中,对雄虫交合刺近端各分出长短不一的两腹支、脚部形成倒三角形弯钩这一形态特点作了补充。经观察,来自野兔和家兔体内的虫体在形态上无多大差异。另外,对该线虫的宿主专一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70只湖北省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草兔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5只草兔的多个腔器中带有流行性出血热抗原,4只草兔血中有特异性抗体,证明野兔在自然界中可受到感染。这一发现使EHFV的自然宿主范围扩大到兔形目,为研究EHFV在不同动物宿主间的传播及今后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除明确啮齿目中的某些鼠种可作为本病宿主动物外,目前又证明食肉目中的家猫及食虫目中的鼩亦可自然感染并已分别从其体内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我们自1984~1985年对湖北疫区野兔进行了带毒调查,检查到了特异性抗体及抗原,并从5只EHF抗原阳性的野兔脏器中分离出一株能在乳小白鼠体内增殖传代的病毒(Q_(25)),经系统鉴定证实:①Q_(25)  相似文献   

5.
土拉弗氏菌病(6)(Tularemia即土拉菌病,又称野兔热),是由土拉弗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野兔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经多种途径传播到人间。本病的疫源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在亚洲见于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对野鼠、野兔、牛、羊、狗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用病原分离培养方法和PCR方法对野鼠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结果野鼠的血清莱姆病感染阳性率最高为32.00%(32/100);并从大林姬鼠、社鼠、小林姬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断。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为Borreliagarinii基因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天津林区鼠类为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7.
斑点热的主要宿主和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斑点热均系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类对其病原体的保存作用是次要的。斑点热的主要储存宿主是啮齿类动物 ,节肢动物是其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人可以被携带斑点热病原体的节肢动物叮咬或被其粪便污染伤品而感染本病。迄今发现的斑点热中 ,除了立克次体痘是由革螨叮咬传播 ,加利福尼亚鼠伤寒是由蚤叮咬或蚤粪传播外 ,其他斑点热均由蜱叮咬或蜱粪传播。人类只要在很好地识别了斑点热的宿主和媒介后 ,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斑点热的防制。1 动物宿主斑点热立克次体 (SFGR)的动物宿主以脊柱动物为主 ,它们是媒介蜱的寄生和供血者 ,是蜱生存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80年在北京郊区密云县山区黑热病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动物储存宿主的调查,共检查野生动物89只,其中包括獾15只,貉5只、各类松鼠71只,野山鼠6只,野兔1只,以及家犬28只,以上动物均进行了解剖(检查肝脾等脏器)或骨髓穿刺检查。我们在一只貉的骨髓涂片中找到少量典型利什曼  相似文献   

9.
为证实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地区常见的其他野生小型兽类能否被感染,我们先后对疫区猎获的野兔进行调查,从野兔体内检出了EHF抗原和抗体,证明野兔能自然感染。实验采用的野兔来源于湖北EHF疫区的咸宁、潜江等县。受试血清有EHF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在1∶5120~10,240;正常人血清;猎人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分别为:EHFV HA_(1018)株鼠脑抗  相似文献   

10.
<正> 阿尔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N45°—49°11′,E85°31′—91°04′。这里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春秋不明显,森林、草地资源丰富。这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丰盛的物质基础,也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各种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地区已发现斑点热、Q热、野兔热、森林脑炎、包虫病、布氏杆菌病等疾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Chen,1933)是嗜酸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的病原体之一。我们自1979年~1982年10月在广州市进行了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感染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终末宿主家鼠调查将捕获或收集的家鼠进行解剖,取出心肺,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玻皿内,小心将心肺撕开,从肺动脉和右心内取出成虫,用70%热酒精进行固定保存。虫种鉴定是用活成  相似文献   

12.
宁夏吸虱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虱子是一种终生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体上的寄生虫,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虱类大多都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每种虱子可寄生于一种宿主或血缘很近的几种宿主。寄生于人体的虱子除直接叮咬引起局部发痒,皮肤出现丘疹或荨麻疹外,据国内、外文献记载,能传播许多疾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流行性回归热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993年4~9月作者等在甘肃省迭部林区进行的土拉菌病(俗称野兔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检测人血清689份,阳性93份,阳性率13.50%;小血清56份,阳性8份,阳性率14.29%;山羊血清270份,阳性40份,阳性率14.81%。  相似文献   

14.
铃头血蜱是一种三宿主蜱,主要宿主为犬。当寄生数量多时,不仅可引起宿主严重贫血,甚至可造成死亡。1963年我校某附属医院动物室饲养的狗群,曾一度受到铃头血蜱的严重侵袭,有的狗身上寄生的蜱数,一周内可近千只,以致死亡现象不断发生,而且还自该蜱体内分离出Q热病原体;狗群中Q热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高达77.8%。  相似文献   

15.
大原病 [Ohara disease]野兔病,rabbit fever免热病,tularemia,Francisella tularensis,deer fly fever,Pahvant valley plague土拉(伦斯)菌病。人、畜均可感染本病。自然感染的动物有野兔、鼠、灰鼠等。蚋虫带菌,虻属中的中室斑虻(Chrysops djscal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商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的构成、携带病毒情况,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陕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方案》的要求,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出血热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出血热抗体,对2013-2015年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商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的平均捕获率为6. 86%,以2013年最高。各县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2013-2015年商洛市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均检出出血热抗原阳性。2013-2014年未检出汉坦病毒,2015年检出6株汉坦病毒,分型分别为Ⅰ型汉坦病毒5株和Ⅱ汉城病毒1株,分别为柞水县5株汉坦病毒、山阳县1株汉城病毒。结论加强宿主动物的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和减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恙虫病立克次体超微结构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对立克次体超微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特别是在斑疹伤寒、斑点热和Q 热立克次体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这方面已有许多报道。但对于恙虫病立克次体超微结构的研究报道不多,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82年3~11月,用透射电镜对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寄生  相似文献   

18.
海南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loplus)Q热立克次体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两年来,我们从海南岛的洛南、西榕地区水牛身上捕捉的微小牛蜱(Boo-philus mieroplus),分为21组接种豚鼠,其中4组分离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19.04%。该立克次体经鉴定是属于Q热立克次体。提示微小牛蜱是海南Q热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19.
热休克蛋白与抗丝虫感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热休克蛋白是原核细胞扣真核细胞在应激情况下舍成的一组结构扣功能高度保守的蛋白。有些热休克蛋白是持续舍成的,在分子折叠中起着管家基因的作用。作为显性的免疫原,热休克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丝虫,在丝虫的发育过程及宿主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热休克蛋白作为免疫反应中的靶抗原之一,有望成为抗丝虫疫苗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清远市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为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密度、带菌以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清远市分别报告钩体病例0例、3例和1例;鼠密度分别为11.03%、3.73%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集鼠肾标本450份、猪肾标本154份、蛙肾标本156份,均未培养分离出钩体;分别采集鼠血清150份、199份和101份,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43.72%和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15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3.85%,2016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41.38%;分别采集220份、210份和214份健康人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45%、23.33%和1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2015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6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27.3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27.27%。结论 清远市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水平低,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高,宿主动物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菌型不尽相同,应警惕由于菌型的更迭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