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的2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胆汁淤积症,将其分为胆汁淤积症组和未发生胆汁淤积症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早产儿PNAC多因素分析。结果240例早产儿中共发生PNAC35例,占14.5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感染、喂养不耐受、PN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氨基酸累积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感染与PNAC发生有关,其中PN持续时间是PNAC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PN持续时间越长,发生PNAC的危险性越大,因此做好围生期的监测和保健,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率,尽早肠内喂养,缩短PiN时间,是降低早产儿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郭琳 《现代医药卫生》2014,(5):674-675,678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早产儿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胎龄30~34周的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出生后24h内均接受静脉营养和相同的基础治疗,干预组从胃肠内喂养开始即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口服.14d后观察两组患儿血液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总胆汁酸(TAB)和y-谷氨酰转肽酶(y—GGT)]的变化差异及PNAC的发生率,并检测两组患儿发生PNAC的相关因素[全胃肠外营养(TPN)时间、量,胎龄和体质量]有无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干预组患儿的血液生化指标AST、ALT、TB、CB、TAB和y-GGT以及PNAC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PNAC发生的相关因素(TPN时间、量,胎龄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预防早产儿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生儿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1例接受胃肠外营养(PN)的新生儿,根据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24例)和非PNAC组(177例)。将两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新生儿接受PN后发生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感染、PN热卡累积量高、脂肪乳累积用量高、氨基酸累积用量高、PN持续时间长、禁食时间长、PN 14 d肠内热卡值低均为新生儿接受PN后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接受PN后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征(PNAC)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15d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胆汁淤积综合征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其中病例组78例,对照组72例,总结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禁食时间、体重增长、新生儿胎龄等一般资料,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的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禁食时间较对照组长,氨基酸及脂肪乳提供热量比率高于对照组,每天总热量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禁食时间、新生儿体重较低、氨基酸脂肪乳热量比率高是发生新生儿PNAC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PNAC与新生儿体重、禁食时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氨基酸及脂肪乳热量比率有关,应从相关危险因素着手降低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用于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PNAC早产儿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0、20天的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总胆汁酸(TB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治疗前后肝、肾功检查显示未出现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诊断符合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18例早产儿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1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萍  王宁玲 《安徽医药》2015,36(8):945-947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14 d以上的早产儿65例,按照是否合并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分为对照组(53例)及观察组(12例),对比观察两组早产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TBA、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直接胆红素(DBil)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血中ALT、AST、ALP、TBA及DBi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B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ALT、AST、ALP、GGT、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当血清TBA为36 μmol/L时,其血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6.2%,此时TBA的准确度最高。结论 监测血清TBA可作为早产儿PNAC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因黄疸原因收入消化科的患儿中诊治的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早产儿2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20例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但没有发生胆汁淤积症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0.57±2.53)d、平均出生体重(1.31±0.23)kg,对照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2.03±1.22)d、平均出生体重(1.51±0.24)kg,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31.79±15.22)d、氨基酸最大剂量(2.62±0.35) 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2.78±0.34)g/(kg·d),对照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20.99±6.31)d、氨基酸最大剂量(2.02±0.29)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为(2.01±0.37)g/(kg·d),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与出生体重低、胎龄小、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氨基酸的应用以及大剂量脂肪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在新生儿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TPNAC)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给母乳喂养;B组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持续给予全静脉营养. 1周后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取门静脉血测定两组内毒素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包括肝细胞损伤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淤积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蛋白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结果 全静脉营养组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299±0.034和0.08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4,P<0.01);且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与ALT、TBA、TBiL、DBil、总蛋白及白蛋白之间成线性关系,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tb=7.126,4.441,8.574,12.562,10.153,12.975,P<0.01).结论 内毒素血症在新生儿TPNA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内毒素水平的升高,肝脏损害和胆汁淤积也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危急重症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极低、超低体重儿、危重新生儿得以存活,其中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也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尤其是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1971年Peden VH等[1]首次在文章中提到PNAC。随着静脉营养的应用,越来越多PNAC被报道,其发病率在各文献中有很大差异(7.4%~84.0%)[2]。影响PNAC的因素甚多,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考虑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产儿早期两种胃肠外营养(PN)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NICU的不能耐受完全胃肠道喂养的低出生体重4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2012年1月-12月入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例为对照组,按传统胃肠外营养方法生后48~72 h内给予氨基酸,72 h后给予脂肪乳,剂量均自0.5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0.5 g/kg,直至3.5 g·kg-1·d-1。2013年1月-12月入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例为观察组,生后24 h内给予氨基酸,剂量从2.5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0.5 g/kg,第3天达3.5 g·kg-1·d-1,48 h内给予脂肪乳,剂量自1.0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1.0 g/kg,第4天达3.0 g·kg-1·d-1。比较2组患儿各营养指标,血生化改变,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胆红素、胆汁淤积症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采用胃肠外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促进生长,不会增加胃肠外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早产儿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熊去氧胆酸胶囊。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血清TB、ALT、AST水平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TB、ALT、AST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TB、ALT、AST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儿肝功能,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SAMe)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瘀积症(PNAC)的防治作用。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应用胃肠外营养的VLBWI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入院即开始应用SAMe(思美泰)0.1g/d,连用7d,两组患儿分别在日龄1d及14d时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对应用胃肠外营养14d以上者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42例,发生胆汁淤积4例(9.5%),观察组43例,发生胆汁淤积2例(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29.7±4.6)d,血清TBA(96.7±14.6)μmol/L,DBil(48.9±4.4)μmol/L。ALP(298.3±30.7)U/L,观察组住院时间(21.3±3.5)d,血清TBA(43.7±9.2)μmol/L,DBil(20.1±4.9)μmol/L,ALP(187.9±39.4)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Me可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防治VLBWIPNAC需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全胃肠外营养长期应用引起的肝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胃肠外营养(TPN)长期应用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为肝酶和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及肝硬化。其发病的确实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长期禁食、TPN营养成分不平衡以及肠道细菌移位有关。给予平衡的营养,应用循环法输注,尽早予以肠道进食、补充某些营养素(如胆碱、L-谷氨酰胺),将有利于防治TPN引起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素钠预防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在本院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胃肠外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和胃肠外营养组联合肝素钠治疗组(观察组)两组,对两组患儿分别检测肝功能、凝血常规,并对胃肠外营养大于14d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30例,发生胆汁淤积4例(13.3%),观察组30例,发生胆汁淤积2例(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38.7±16.1)d,血浆DBIL(47.42±4.3)μmol/L,TBA(57.58±4.8)μmol/L,观察组住院时间(30.8±13.2)d,血浆DBIL(16.48±5.1)μmol/L,TBA(28.89±5.2)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钠可以减少新生儿PNAC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秦立云  徐亚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76-1677
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营养支持.目前胃肠道内、外营养技术的实施,使一些低胎龄、极低体重儿得到了及时成功的救治,现将我院近年收住的46例早产儿胃肠内营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早产儿不同方式输注氨基酸,探讨早产儿早期输注高剂量氨基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出生24h内体质量1000~2500g入住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NICU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高剂量组出生24h内即予氨基酸2g/(kg·d),每天增加0.5g/(kg·d),预期值3g/(kg·d);传统组出生72h后予氨基酸0.5g/(kg·d),每天增加0.5g/(kg·d)至3g/(kg?d)。结果有效性评价:早期组体质量下降克数少于传统剂量组,早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肠内营养达100kcal/(kg·d)天数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患儿在静脉营养过程中无氮质血症、高脂血症、静脉炎、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儿高血糖、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出生24h内即开始输注氨基酸2g/(kg·d)有利于改善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增加喂养的耐受性,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14 d以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是否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中PNAC发生14例(25%),其出生体重为(1257.56±215.34)g,胎龄为(29.81±1.52)周;非PNAC组有42例(75%),体重(1310.23±254.34)g,胎龄(32.52±1.82)周。PNAC组的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脂肪乳的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非PNAC组。结论PNAC易发生于胎龄较低的早产儿,并且与肠道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提供热卡、脂肪乳最大剂量、静脉营养中的非蛋白质热卡过高有关。PNAC的防治应尽早开始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口喂养,不过分追求热卡。要配比适宜的静脉营养,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降胆酶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腹腔镜治疗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治疗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患儿64例开展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分析两组住院时间、不良的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不良的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腹腔镜治疗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既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全胃肠外营养对各时段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对全胃肠外营养的82例早产儿,监测静脉营养( PN)72 h内各时段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日血糖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第1日血糖波动明显,第2日、第3日各时段血糖相对稳定;PN后;未出现低血糖,血糖最高值逐渐上升。结论早产儿完全胃肠外营养血糖水平与PN液葡萄糖速度呈正相关;第l天易发生血糖紊乱;高血糖应作为PN后监测处理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