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和分析三联疗法在抗幽门螺杆菌(Hp)中的应用效果,使用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浅表胃炎,观察在治疗前后其中医证型的变化情况。并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在使用三联疗法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数量增加的是脾胃湿热证型患者,而数量减少的是肝胃不和证型患者(P〈0.05)。但是,虽然脾胃虚弱证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确诊之后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具有很好的抗Hp效果,并且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了很大改变,大多数还是趋向于湿热型。  相似文献   

3.
最近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诱囚之一。本文就幽门螺杆菌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新诊断方法和中西医治疗现状,以及饮食保健康复措施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胡晨旻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43-134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Hp阳性组16例,Hp阴性组39例;按年龄分为0~8岁组(10例)及9~14岁(45例)组。分别观察胃腺体萎缩、肠化情况。结果 55例患儿,年龄0~14岁,平均(9.6±2.8)岁;男25例,女30例;胃镜下表现为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45例(81.8%),胆汁反流8例(20%);伴消化性溃疡13例(23.6%);萎缩性胃炎2例(3.6%)。组织病理提示腺体萎缩:轻度42例(76.4%),中度13例(23.6%);活动期9例(16.4%),伴肠上皮化生8例(14.5%)。0~8岁和9~14岁患儿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萎缩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及处于活动期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础治疗及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胃纳好转。16例抗Hp治疗的患儿停质子泵抑制剂后4周门诊行胃镜检查及病理、Hp检测,发现正规抗Hp治疗后,仍有4例Hp未转阴,但Hp数量较前减少,Hp检出率下降为25%。病理提示轻度萎缩4例,未见中度萎缩,余均提示浅表性胃炎。结论 Hp感染与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关系,根除Hp对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86例青年人萎缩性胃炎与同期106例60岁以上老年人萎缩性胃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月琴  王青 《铁道医学》2000,28(3):207-207
  相似文献   

7.
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凌云 《河北医学》1997,3(4):35-3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lylori,,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有胃病症状的患者中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1]并与胃粘膜病变密切相关.[2]清除HP可以减轻胃炎的炎症程度,从而有可能使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等可疑癌前病变逆转,达到预防恶变的目的。我们对32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2组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有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经胃镜在冒窦及胃体部各取材二块,由细菌学检查证实为HP阳性,由病理学证实有腺体萎缩的胃炎患者32人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维生素也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我们用抗菌三联疗法加叶酸治疗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经胃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报告为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采用Giemsa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均阳性者定为Hp感染,共观察74例,男56例,女18例,年龄20~66岁,平均38岁。1.2 方法 口服枸橼酸铋钾胶囊110mg,每日4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部位、活动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65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及Hp检测,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1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患者Hp感染率为41.82%,与性别、胃黏膜炎症的程度、活动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年龄、炎症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必要作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322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病理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CagA^+HP^+患者胃炎的严重程度比CagA^-HP患者重,且发展为萎缩、溃疡及癌症的机率较高,尤以男性为甚。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晴清 《广西医学》2004,26(3):346-347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85例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 ,观察其与Hp感染的状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总感染 4 5 8% ,与脾气虚证组Hp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由此证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H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通的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及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党参、大枣、枳壳、香附等)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69.2%(P<0.01);治疗组Hp清除率76.9%,高于对照组的53.8%(P<0.05);治疗组清除Hp总有效率94.9%,高于对照组的69.2%(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Hp相关性CAG,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胃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 HP检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种、患病年龄、性别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05,P <0.05);HP阳性的胃溃疡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0.05);H P阳性的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H P阳性的女性患者(χ2=18.330,P <0.05);HP阳性的中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以及高龄组患者(χ2=15.240,P <0.05;χ2=33.374,P<0.05);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高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1,P<0.05)。【结论】H 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的患者 Hp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4.
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消化系统易癌变的常见难治病之一,笔者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AG取得满意疗效,其中部分病人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幽门螺杆菌(HP)和PCR技术HP-DNA扩增检查,以观察本疗法清除HP的作用。CAG病人60%以上伴有HP感染,CAG的发生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均与HP密切相关,所以清除HP是治愈CAG的前提,观察HP的变化,即可判断CAG的疗效和预后。符合CAG诊断标准的33例伴HP感染的CAG病人,性别:男15例,女18例;年龄28~68岁,平均52.84士863岁;病程:l~30年,平均10.78士8.56年,病情:重度11例,中度…  相似文献   

15.
王帅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67-3969
目的分析乌梅丸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太康县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Hp感染CNAG患者,将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乌梅丸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Hp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胀)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8.05%)比较,观察组(95.56%)较高(P<0.05);观察组Hp根除率(93.33%)较对照组(75.61%)高(P<0.05);观察组复发率(4.65%)较对照组(25.00%)低(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Hp感染CNAG患者接受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根除Hp,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大蒜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8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给予大蒜素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4周各项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1.48%。结论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大蒜素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的相关性。方法45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采用13/14C尿素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找寻Hp呈阳性。患者分为两组:Hp阳性组112例,Hp阴性组195例。分别观察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率。结果456例患者中,Hp阳性者222例,阳性率48.68%。其中萎缩:轻度214例(49.77%);中重度8例(34.78%)。肠化:轻度131例(45.64%);中重度7例(29.17%)。异型增生:轻度46例(43.40%);中重度3例(23.08%)。癌变:6例(1.32%)。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程度及癌变的差异行χ2检验,结果显示:萎缩(χ2=1.992,P=0.158);肠化(χ2=2.436,P=0.119);异型增生(χ2=1.974,P=0.16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唯一病因,应关注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健  黄卫国 《海南医学》2009,20(9):16-18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治术结合胃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配对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HP根治术+胃炎灵组(治疗组55例)和单纯胃炎灵组(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的HP根治率、临床疗效和病理学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HP根治率为94.5%,临床总有效率92.7%,病理学总有效率65.5%;对照组的HP根治率为80.0%,临床总有效率82.9%,病理学总有效率45.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HP根治术结合胃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杀灭HP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