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胃镜、胃黏膜病理、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性别脾胃湿热证男性居多,余证型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分布以胃络瘀血证最高。(2)各证型胃镜下表现,单纯性萎缩形态以脾胃虚弱证比例最高,伴糜烂及胆汁返流均以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伴黏膜内出血以胃络瘀血证比例最高。(3)各证型胃黏膜病理表现,经秩和检验比较,脾胃虚弱证总体萎缩情况最低,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以胃络瘀血证萎缩比例最高,伴肠化和异型增生比例也最为严重。(4)H.pylori总感染率为47.8%,各证型中以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达69.4%,与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与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特点,以及H.pylori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该研究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防CAG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与Hp细胞毒相关蛋白A(CagA)、环氧合酶2(Cox-2)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Hp检测、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患者70例,Hp阳性并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各30例,Hp阴性患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CagA、Cox-2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组间CagA阳性率、Cox-2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 CAG合并Hp感染的脾胃湿热证组CagA阳性率、血清Cox-2表达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且均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脾胃虚寒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具有较轻的趋势。结论 CagA及Cox-2可能参与CAG合并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脾胃湿热证在CAG合并Hp感染早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脾胃湿热证在CAG进展中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H.pylori菌株类型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粘膜疾病的关系,了解本地区儿童感染的H.pylori菌株类型。方法 胃镜下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H.pylori感染及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病理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53例H.pylori阳性患儿血清多种H.pylori毒素抗体。结果胃炎患儿Ⅰ型H.pylori菌株为14例(2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儿Ⅰ型H.pylori菌株为43例(74%),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agA抗体阳性者粘膜中重度炎症58例(92%),CagA抗体阳性者粘膜轻度炎症21例(35%),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地区儿童感染的H.pylori为Ⅰ型和Ⅱ型毒力菌株,CagA抗体阳性能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较重的炎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分型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测定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Hp-IgM及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抗体,根据结果分为3组,观察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血尿酸、血脂及HbAlc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Hp阳性率为46.7%,其中H pylori+ CagA+占66.7%;H pylori+ CagA+组、H pylori+ CagA -组、H pylori-组在性别、年龄、BMI、腰围、收缩压、HbAlc、空腹C肽、血尿酸、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之间无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一4)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通过PCR检测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nestedPCR)对238例胃癌患者及112例健康对照者的IL-4—588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H.pylori阳性者分别为142例(59.7%)和54例(48.2%),H.pylori阴性者分别为96例(40.3%)和58(51.8%),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的IL-4—58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型相比,C/T型和T/T型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在胃癌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C/T型:OR=1.136,95%CI:0.374~3.499;T/T型:OR—1.346,95%CI:0.473~3.834);在对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分析中,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pylori感染等因素与II。一4—588基因多态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IL广4588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且在对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分析中该位点多态性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pylori感染等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中医证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1868例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其常见证型与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B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42.3%)、湿热蕴结证(23.1%)、肝郁气滞证(11.9%)、肝肾阴虚证(5.7%)、瘀血阻络证(5.3%)、脾肾阳虚证(3.4%);HBeAg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9.010,P〈0.01),与肝郁气滞证(OR=0.335,P〈0.01)、肝肾阴虚证(OR=0.215,P〈0.01)、瘀血阻络证(OR=0.506,P〈0.05)、脾肾阳虚证(OR=0.111,P〈0.01)均呈负相关;HBeAb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3.489,P〈0.01),与肝肾阴虚证(OR=0.356,P〈0.01)、脾肾阳虚证(OR=0.108,P〈0.01)呈负相关。结论CHB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CHB主要中医证型与病毒学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粘附分子标准型CD44蛋白(CD44s)及CD44的变异体(CD44v)之一CD44v6之间的关系,选择CAG患者71例进行胃镜检查,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病理诊断和HSP60、HSP70、CD44s及CD44v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关性。结果:①脾胃湿热组的萎缩和肠化程度高于脾虚组(P<0.05~0.01);②正常对照组胃粘膜内HSP60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患者胃粘膜内HSP60表达增强,且二者Hp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Hp的感染情况与HSP60的表达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脾胃湿热组HSP60 表达与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脾胃湿热组HSP60表达有增强的趋势;③脾胃湿热组HSP70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脾胃湿热组强阳性表达率(71.0%)高于脾虚组(47.5%)(P <0.05);④脾胃湿热组CD44s和CD44v6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①CAG脾胃湿热组胃粘膜的萎缩和肠化程度均重于脾虚组,可能是由于脾胃湿热证与炎症关系密切所致。②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HSP60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强,原因可能与Hp感染有关。③CAG脾胃湿热组HSP70的强阳性表达率强于脾虚组。④3组之间CD44s和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说明CAG作为胃癌前疾病尚未出现CD44s和CD44v6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Ⅳ型胶原(Ⅳ-C),以探讨在血清中Ⅳ-C的质量浓度ρⅣ-C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ρⅣ-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中阻<脾肾阳虚。统计分析表明,湿热中阻和脾肾阳虚组ρⅣ-C的升高与肝郁脾虚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1)测定ρⅣ-C对慢性肝病中医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2)肝纤维化在肝郁脾虚阶段已启动,但相对静止;(3)湿热中阻和脾肾阳虚是肝纤维化的活跃期,后者的病情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88例轻度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 C呼气试验,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88例反流性食管炎分为LA-A、B组及 LA-C、D组,对比两组 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 Hp感染的阳性率(42.5%)低于对照组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B组 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56.5%)高于LA-C、D组 H .pylori的阳性率(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pylori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met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胃粘膜病变演进中的表达及关系。方法 145例经病理证实不同胃粘膜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met和PCNA基因表达,Warthin-starry法检测H.pylori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CSG)、萎缩肠化性胃炎(CAG+IM)、异型增生(ATP)、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两种基因CAG+IM、ATP、胃癌均显高于CSG(P<0.05)。胃粘膜增殖程度与c-met和PCNA阳性表达强度有显关联(P<0.01)。c-met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met和PCNA-LI在胃癌中等级相关表达有极其显的相关性(P<0.001)。c-met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ylori感染有关。CAG+IM、ATP和GC组c-met阳性表达中H.pylori感染明显高于阴性。结论 c-met和PCNA基因表达与胃粘膜增殖和恶化有关。c-met基因可能成为评估胃癌恶化的一项新的重要指标。H.pylori感染和c-met表达与胃粘膜增殖和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13.
对155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肿)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胃粘膜病理改变中医各证型均以慢性萎缩性炎症较多见(P〈0.01);肿感染以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型(P〈0.01),肿检出率较高,不同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4.
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胃湿热证在临床十分常见.中医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基于中医证候形成的复杂性.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cter pylori,Hp)感染、炎症因子表达、黏膜保护以及微生态改变等多角度,提出胃黏膜Hp感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炎症通路激活、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过度表达以及胃黏膜和舌苔Hp感染与乳酸杆菌之间微生态失衡之“邪气亢盛、脾运失健、邪正相争”的亢奋状态可能是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变化,为中医辨证论治提出重要依据。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舌苔微生态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病人与正常组比较:( 1 )在舌苔细菌比例中,湿热证组革兰阴性杆菌和阴性球菌明显高于正常组,而革兰阳性杆菌、阳性球菌明显低于正常组;( 2在舌苔菌群密集度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脾虚证组比较:( 1 )在舌苔细菌比例中,湿热证组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明显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明显上升;( 2 )在舌苔菌群密集度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脾虚证组;( 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方面,湿热证明显高于脾虚证组。结论说明脾胃湿热证舌苔存在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与西医分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医证候演变特征。【方法】对24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经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证候与病变的分期和病程均存在相关性(均P=0.0000)。①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脾虚湿热证在亚临床期、单纯期分别占33.85%、33.00%、32.30%、25.00%、21.54%、26.00%;与同期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增殖期,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分别占39.74%、26.92%、19.23%,与阴虚内热证、脾虚湿热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在增殖期所占比例与单纯期、亚临床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程在5年以下者,气虚证占85.48%为最多见,其次是阴虚证;病程在15年以上者,血瘀证型、痰湿证型达100%。【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在各期、各病程阶段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血清中所产生的H.pylori—IgG亚型、CagA—IgG亚型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方法 以ELISA方法测定126位患者(42位消化性溃疡患者,84位慢性胃炎患者)血清H.pylori—IgG亚型和CagAIgG亚型。 结果 (1)H.pylori—IgG以IgG1和IgG2为主,IgG3和IgG4水平很低;CagA—IgG以IgG1和IgG3为主,IgG2水平很低,IgG4未测出;(2)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IgG3水平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其他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3)CagA—IgG阳性组患者的HP-IgG抗体及其亚型IgG1、IgG3均明显高于CagA-IgG阴性组,P〈0.01。 结论 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IgG3水平高于慢性胃炎患者,由于其固定补体的作用,可能在溃疡的发舟中具有一定作用。细菌是否表达CagA对宿主的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同临床转归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综合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分别设计证型、证候要素调查问卷表,对2013年9月—2014年10月于北京市3个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4例H.pylori相关性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84例H.pylori相关性胃病(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患者常见7个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反酸烧心、胃痛、胃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神疲乏力,CAG与CSG、GU与CSG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舌象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舌红苔黄(白)腻>舌暗红苔黄(白)>舌红苔黄(白)>舌红少苔,各疾病间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湿热证,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CAG与CSG、GU与CSG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主要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热>湿>气滞>寒>血瘀>气虚>阴虚,CSG与CAG、GU与CAG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ylori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以热、湿、气滞为主。H.pylori相关性胃病与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分型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测定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Hp-IgM及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抗体,根据结果分为3组,观察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血尿酸、血脂及HbA1c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Hp阳性率为46.7%,其中H pylori+CagA+占66.7%;H pylori+CagA+组、H pylori+CagA-组、H pylori-组在性别、年龄、BMI、腰围、收缩压、HbA1c、空腹C肽、血尿酸、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之间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