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受体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TRAILR mRNA在胰腺癌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细胞系ASPC-1、Can-pan-2中的表达。结果:死亡受体DR4、DR5在所有胰腺癌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诱骗受体DcR1、DcR2在所有正常胰腺组织及细胞系中均有表达。死亡受体DR4、DR5在胰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中低水平表达(P<0.01)。胰腺癌细胞系中死亡受体DR4、DR5呈高水平表达,而诱骗受体DcR1、DcR2仅呈中低水平表达。结论:TRAIL受体在胰腺癌普遍表达,并存在受体类型的表达差异;死亡受体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可能在TRAIL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TRAIL受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受体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TRAIL受体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结果:死亡受体DR4、DR5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中呈强表达,候受体DcR-1在正常膀胱粘膜呈强表达,假受体DcR-2未见表达。结论:TRAIL基因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凋亡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正常直肠和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在31例直肠癌和20例正常直肠组织中,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AIL、DR4和DcR1的蛋白表达.结果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R4和DcR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32.26%、29.03%、0)均低于正常直肠组织(55.00%、70.00%、6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0、P=0.000),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无关(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R4和DcR1的表达低于正常直肠组织,TRAIL及其受体相互作用所诱导的凋亡效应在直肠癌中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是一个新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是TNF家族中继TNF、FasL之后发现的第三个凋亡分子。TRAIL可大量快速诱导转化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发生凋亡,而正常细胞则可逃逸它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Glut-1和VEGF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萄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增殖期血管瘤,30例消退期血管瘤,22例血管畸形(10例蔓状血管瘤和1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lut-1和VEGF的表达。结果:增殖期血管瘤中Glut-1、VE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消退期血管瘤中Glut-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而消退期血管瘤中VEGF的表达与血管畸形,正常皮肤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Glut-1和VEGF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Glut-1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情况能够比较准确的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Glut-1或许可以作为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一种较特异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TRAIL受体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受体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2例骨肉瘤组织标本、MG—63骨肉瘤细胞株、U251脑胶质瘤细胞株以及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RAILR1—R4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22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15例同时表达TRAILR1、-R2和-R3,4例同时表达TRAIL-R1和-R2,只表达TRAIL-R1或-R2者3例,所有标本中均未检测到TRAIL,-R4表达;MG-63骨肉瘤细胞株、U251脑胶质瘤细胞株以及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则均检测到TRAILR1、-R2和-R3的联合表达。结论 死亡受体TRAIL-R1,R2在骨肉瘤中的普遍表达,是TRAIL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分子基础;死亡受体和诱骗受体的差异性分布,并非TRAIL对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关键性因素,可能还受其它因子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cl-2和Bax在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Bcl-2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和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P<0.01);Bcl-2在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在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和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P<0.01);Bax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P<0.05).结论 Bcl-2和Bax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和退化.Bcl-2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而促进血管瘤的增生.Bax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而促进血管瘤由增生向退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TRAIL受体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受体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TRAIL受体(死亡受体DR4、DR5和诱骗受体DcR1、DcR2)mRNA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死亡受体DR4和DR5在所有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在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P〈0.01)。诱骗受体DcR1和DcR2在所有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仅有18例表达DcR1,有20例表达DcR2;诱骗受体DcR1和DcR2的表达水平在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DR5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分化程度越低,DR5的表达量越低,Ⅲ、Ⅳ期肿瘤DR5的表达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DR4、DcR1及DcR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①胰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TRAIL受体的表达,并存在受体类型的表达差异,TRAIL基因受体在胰腺癌凋亡的调控机理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②胰腺癌组织中DR5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相关;死亡受体DR4及诱骗受体DcR1和DcR2不能作为判断胰腺癌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配体受体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RT—PCR检测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20例前列腺癌组织中的死亡受体DR4、DR5、假受体DcRl、DcR2的mRNA表达。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DR4、DR5、DcR1均为85%(17/20);DcR2为75%(15/20)。前列腺癌组织中死亡受体DR41、DR5为80%(16/20);DcR1阳性表达率为15%(3/20);假受体DcR2于前列腺癌组织中未见表达。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DcR1、DcR2受体缺乏表达,DcR1、DcR2在前列腺癌的凋亡调控途径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不同浓度葡萄糖、雌二醇环境下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护骨素(OPG)、护骨素配体(OPGL)的表达,探讨绝经后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葡萄糖(5.5、16.7、33.3 mmol/L)和17β-E2分别刺激培养的MG63细胞24 h,RT-PCR法检测TRAIL、OPG、OPGL mRNA的表达.结果 葡萄糖对MG63细胞中TRAIL、OPGLmRNA的表达,均按照对照组、5.5 mmol/L组、16.7 mmol/L组、33.3 mmol/L组顺序递增(P<0.05),OPGmRNA的表达按照此顺序递减(P<0.05).33.3 mmol/L组TRAIL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04±0.070)vs(0.740±0.023),P<0.05],而17β-E2可增加OPG mRNA的表达,减少TRAIL、OPGLmRNA的表达.结论 高糖环境可能导致成骨细胞中TRAIL和OPGL表达增多,OPG的表达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而雌二醇对葡萄糖环境下的MG63细胞中上述因子的表达可产生一定的对抗效应.这可能是绝经后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替代治疗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Fas配体mRNA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配体mRNA在5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Fas配体mRNA表达阳性率为58%(30/52).存在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组织中FasLmRNA阳性率为25%(3/12),而无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阳性率为68%(2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as配体mRNA表达在DukesB期组38%(10/26),C期组为73%(16/22),D期组为100%(4/4),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LmRNA阳性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50%(15/30),明显低于阴性组86%(19/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as配体对大肠癌临床分期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mRNA在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原位表达情况,探究上述细胞因子与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去势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别于手术后13d、33d股动脉放血处死。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mRNA在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定位及信号表达强弱。结果IL1mRNA信号分别在去势33d大鼠的骨髓基质中特别是单个核细胞、巨核细胞胞浆中以及关节软骨细胞胞浆中有较强的表达。而在去势13d及假手术组中IL1mRNA信号几乎为阴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L6mRNA信号在去势33d后大鼠胫骨初级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的细胞浆中表达明显。与同期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去势33d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去势13d后的阳性细胞数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去势的情况下,产生IL1、IL6的细胞会相对地增多,而体内IL1、IL6的总含量会升高,使骨吸收作用增强而导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组织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状况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正常胃黏膜 11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织 10例和 5 2例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状况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的关系。结果 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在胃癌组高于正常胃黏膜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率在胃癌浸润浆膜层组与无浆膜层浸润组分别为 5 8.1%和 0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 ;在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 5 8.5 %和 9.1%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乙酰肝素酶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原癌基因c-fos、c-myc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中c—fos、c—myc mRNA和蛋白的动态表达及意义。方法 复制wistar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设烧伤组、补液组、维拉帕米治疗组和对照组,烧伤后在不同时相点处死动物取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fos、c—myc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c—fos、c—myc mRNA的表达。结果 各实验组c—fos、c—myc蛋白及mRNA表达随伤后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达到峰值后下降。组间比较,烧伤组、补液组、维拉帕米组c—fos、c—myc表达呈依次降低,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严重烧伤可诱导心肌内早期反应基因c—fos、c—myc的表达。不论是烧伤组、补液组还是维拉帕米组,c—fos、c—myc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不同于心肌梗死和压力超负荷病理状态下基因表达特点,提示三问可能有着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6mRNA在移植肾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白细胞介素6(IL-6)产生的主要来源,并为初步阐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分子学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3'IL-6寡核苷酸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IL-6mRNA在移植肾中的表达。结果 (1)在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各部位表达IL-6mRNA明显增多,较环孢素A(CsA)中毒、稳定期移植肾及正常人均有显著升高。(2)在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L-6mRNA强度较肾小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有明显升高。(3)CsA中毒患者肾脏IL-6mRNA表达较稳定期移植肾及正常对照无明显增多。结论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细胞可直接产生IL-6,移植肾中IL-6异常激活与表达同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有密切的关系;肾小管表达IL-6的异常增多和活化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胰腺良恶性疾病组织中Smad4mRNA,PTENmRNA,P73mRNA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胰腺癌、癌旁上皮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Smad4mRNA ,PTENmRNA ,P73mRNA表达特征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2 0例慢性胰腺炎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Smad4mRNA ,PTENmRNA均为阳性表达 ,但P73mRNA均为阴性表达 ;2 5例胰癌旁上皮仅 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呈Smad4mRNA ,PTENmRNA阴性表达和P73mRNA阳性表达 (均为同一病例 ) ;5 3例胰腺癌Smad4mRNA ,PTENmRNA ,P73mRNA阳性病例分别为 34例 (6 4 % )、31例 (5 8% )和 2 7例 (5 1% ) ;胰腺癌Smad4mRNA ,PTEN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胰腺炎 (χ2 =9 6 ,P <0 0 0 5 ;χ2 =11 8,P <0 0 0 5 )和癌旁上皮 (χ2 =9 0 ,P <0 0 0 5 ;χ2 =11 4 ,P <0 0 0 5 ) ;而P73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 (χ2 =15 2 ,P <0 0 0 5 )和癌旁上皮 (χ2 =16 2 ,P <0 0 0 5 )。高分化腺癌和未转移病例Smad4mRNA ,PTEN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 (χ2 =4 4 ,P <0 0 5 ;χ2 =4 7,P <0 0 5 )和转移癌 (χ2 =4 2 ,P <0 0 5 ;χ2 =3 9,P <0 0 5 ) ;而P73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 (χ2 =6 4 ,P <0 0 2 5 )和转移癌 (χ2 =4 7,P <0 0 5 )。Smad4mRNA与PTE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 (χ2 =5 6 ,P <0 0 2 5 ) ,P73mRNA与S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cadherin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cadherin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E-cadherin表达缺失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2种方法在检测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小管间质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与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后者结合IBAS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42例活动期狼疮性肾炎(LN)患者尿IL-6浓度与其中的15例肾小管间质IL-6mRNA水平。结果 42例活动期LN患者有36例尿IL-6>5pg/mg·cr,其增高程度与尿β_2-m及NAG活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5例肾组织切片中,肾小管间质均有IL-6mRNA表达,并且小管间质病变愈严重,其表达量愈高,而健康肾组织小管间质几无IL-6mRNA表达。结论 LN患者活动期尿IL-6浓度异常增高与肾小管间质IL-6mRNA异常表达有关,提示IL-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端粒酶hTRT基因在睾丸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端粒酶hTRT基因在睾丸肿瘤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对51例男性睾丸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睾丸组织中端粒酶hTRT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定位,并应用HRIAS-1000高清晰度图像处理对hTRT阳性信号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端粒酶hTRT基因在睾丸肿瘤组织吸极高的表达,其阳性率为92.16%(47/51),端粒酶hTRT基因表达强度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睾丸良性肿瘤与睾丸恶性肿瘤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在睾丸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及正常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并且其强阳性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布定位一致。结论 端粒酶hTRT有可能成为睾丸肿瘤诊断的新标志物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mTERT基因在不同年龄SD鼠睾丸组织内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mTERT基因在不同年龄SD鼠睾丸组织内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对 11个年龄组 (每组 5只 )健康雄性SD鼠睾丸组织中端粒酶mTERT基因进行检测和定位 ,并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mTERT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 端粒酶mTERT基因在SD鼠睾丸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为 98% (5 4/ 5 5 ) ,其阳性信号表达于A、B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的胞浆内 ,A型精原细胞的表达水平最高 ,与其他类型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等非生殖细胞和精子中均无端粒酶mTERT基因的表达。结论 本研究提示端粒酶mTERT基因的表达与雄性生殖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一致 ,其能否成为雄性生殖调控的新的基因靶点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