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文化的差异,使中美两国对吃的东西的概念有所不同,在美国只分两类,即食物和药物,在中国人观念中可分为3类,即食物、中药和西药。在经历了早期的滥用、禁用后,中药在美国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阻力,主要问题是分类的概念、研究的方法和中美的译差。如何找到西医和中医都能接受认可的双赢办法,让中药理直气壮的治病,更好地服务于世界人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其理论体系﹑知识概念﹑原则和术语都与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其中四字格是汉语和中医术语中所特有的词汇现象,其结构工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四字格术语英译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传统文化视阈下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归类,分析术语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并总结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而为现代中医英译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2001年,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胡庚申教授宣读了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从此,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进一步研究引起了译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推进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课题已陆续在不同领域展开。在此,笔者结合这一理论对中医术语里"同字异译"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4.
“之”字是重点常用词之一,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既频繁而又广泛。一、“之”字用作动词作动词的“之”字比较少见,一般可译作“到”“去”。例如: 1、予然之,之医所。(鉴药)——我以为他说得对,就到医生工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5.
40岁的金女士一向喜欢用冷烫的方式处理头发,免得受蒸熏热灼之苦,可最近几次感觉不妙,冷烫以后,头皮瘙痒,一挠还起小包。同事们也说她的头发处理得不好,说她发色发暗,锔的焦黄,没有光泽。她自己也感觉不太好,头发脆弱易断,不光掉头发,还总有中间折断头发掉下来。大家猜测她去的美发厅有问题,劝她以后换一家。  相似文献   

6.
“取象比类”是一种中医哲学的思维方式,其独特性增加了中医外译的难度。阐译是变译方法之一,通过解释、增补等变通手段可增义通达、释义文化、符合注疏传统,可化解“取象比类”思维带来的理解障碍。本文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阐译现象,分析阐译原因、方式及优劣势。研究发现阐译可明晰语义、帮助读者理解,是一种有效表达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翻译方式,可为中医外译广泛借鉴,以助于中医文化海外传播,但使用时须遵循适度、忠实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特点便是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证”在中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特点。因此,对“证”的准确翻译关系着国外读者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现就中医学“证”之英译谈谈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探究了"膜原"这一概念的源流并对其含义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英语中相关词汇加以辨析选择,探讨和确定了中医学"膜原"的英译法.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共有八个“溲”字。历代诠家将“溲”字大多解作小便,原有所据。《庄子·则阳》:“内热溲膏。”晋·郭象注引司马氏云:“溲膏,谓虚劳人尿上生肥白沫也。”《国策》:“赵襄子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淮南子·道应训》:“破其首以为饮器。”高诱注:“饮,溺器。”《史记·刺客列传》亦作“饮器”。晋灼注曰:“饮器,虎子也。”孙诒让《周礼正义》:“虎子,盛溺器,汉时俗语。”《韩非子·喻老》:“饮器作(?)(溲)器。”《吕览》则作(?)(溲)杯”。《素问·痿论》:“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王冰注:“溲,谓溺也。”  相似文献   

10.
《气功》1994,(9)
初探“炁”字出现之时间从成千上万卷古代文献里寻找“炁”字,好似大海捞针。古书重印,都用简化字排版,更难找到“”字。我生活在海边又是山区,影印本也很难买到。全套《道藏揖要》要五千元,我也买不起。故尔,仅从下列资料中寻找“”字的踪迈,并且摘录于后。《康熙...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中联)术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术语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李照国译本、罗希文译本中《伤寒杂病论》的17个“家”字相关术语,发现“家”字术语的英译还不够系统。“家”字术语在世中联术语标准、WHO术语标准、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中收录不全,现存“家”字相关术语英译存在不统一、不简洁、不准确等问题。“家”字术语英译应遵循准确、简洁两项基本原则,英译的关键在于译前对术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译中用词的精准选择。  相似文献   

12.
肃降是肺的主要功能之一,对于“肃”字历来多作“清肃”解释,然笔者对这一注释有着不同的看法。 1.“肃”字古时又作“缩”解。如《诗·幽风》“九月肃霜”、《礼月令》“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  相似文献   

13.
《素问》之"足"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古奥,参阅古今历代注家的解释,有些问题依旧存在争议,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历代注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给予了不同的注释,本文就《素问》中出现的“足”字加以整理分类,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其语言深奥典雅,风格隽秀,是中医古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其修辞现象既是文字运用的一大特色,又是翻译的难点所在。故基于比喻、摹声、讳饰、谐韵等辞格角度,探讨如何依据题旨情境,在英译中实现本体与喻体、声象与物象、词形与韵律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方面清楚表达语义和逻辑关系,创建合理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展示中医内涵与文化意蕴,在译语中构建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意境,实现“形与意”“情与理”的符号转换,具有良好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原文397条,共有19个经字,分布在14条原文中。其中148、149、150三条之“经水”,确系月经,已无争议。兹就其它十一条原文,试析一下“经”字的内容和含义。  相似文献   

17.
再探""字出现之时间/浙江省三门县亭旁中学许寿霖"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武术家、气功家无不注意这个"气"字。拙作《初探""字出现之时间》在去年9月号《气功》杂志发表后,受到读者关注,表示感谢。现在再作探索,以就正于同道。"气"字的历史演变东汉·许...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以“反”字突出理义者,有63处达53条之多,现就其表达的内在含义略陈管见于后.1 知常达变析病机《伤寒论》六经辨证,不仅讨论了典型的简单的常见的病证,还论述了不典型的复杂的变化了的病证,其目的在于使医者能从繁杂纷乱的病证中,探寻病因,剖析机理,抓住疾病本质.为强调病情已发生变化,仲景常以“反”字作为契机.如发热头痛为太阳表证,  相似文献   

19.
20.
译与意     
也谈“若药弗瞑眩……”之瞑眩。偶见书刊引《尚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其解释为:如果用药后不发生瞑眩现象的话,其病就不会痊愈。这样理解很不尽情,甚至违背《尚书》原意,其原文是“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我意原文未臆药后,更非疗后,关键在“若药”。我对辞解是:“若药不毒厚,其病不愈”。考《尚书》系秦博士济南伏生口授,西汉晁错所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