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方法经桡动脉PCI280例、经肱动脉PCI208例、经股动脉PCI180例.观察三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血肿的发生等. 结果 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与股动脉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血肿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减少(P<0.05);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行PCI安全、经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伟霞  黄惠桥  黄红燕 《广西医学》2007,29(12):1861-1862
目的 探讨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最佳动脉穿刺方法.方法 采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抽血的患者各30例,比较动脉穿刺的疼痛程度、成功率、使用时间、皮下淤血等情况.结果 三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以肱动脉最强,穿刺时间桡动脉组长于其余两组,皮下淤血以股动脉组最重;三组成功率均较高.结论 穿刺方法要因人而异,年龄较小的患者宜选择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成人宜选择桡动脉穿刺,以保护病人隐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优缺点,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行CAG和(或)PCI患者214例为研究对象,按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03例,股动脉组111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CAG操作时间、PCI操作时间与股动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术后并发症减少、止血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费用降低、患者依从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林毅 《求医问药》2014,(19):213-214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PCI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TFI组(股动脉介入组,53例患者)和TRI组(经桡动脉介入组,47例患者),为TFI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PCI手术治疗,为TRI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PCI手术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门-球时间、穿刺成功率、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几率及手术成功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TRI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均低于TFI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TRI为冠心病患者施行PCI手术治疗可降低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几率,缩短其住院时间,而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6年7月180例接受PCI术病例,依据手术进入途径分为桡动脉组87例、股动脉组93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7例出现桡动脉痉挛,股动脉组4例出现下肢皮下血肿。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支架施放部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卧床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施行的急诊例数方面,股动脉组明显高于桡动脉组(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PCI,效果相近,同样安全有效,而外周血管并发症较轻,并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早期采用的经股动脉途径已经逐渐由经桡动脉途径代替。因桡动脉穿刺不成功,主要包括动脉痉挛和局部解剖因素如桡动脉成袢、锁骨下动脉过度迂曲等,不得不改经股动脉途径。临床上改经肱动脉途径相对报道较少。笔者近年因桡动脉途径失败后改为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3年 12月住院 18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病人分成股动脉 (5 5例 )和桡动脉 (12 5例 )两组 ,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8 18%和 99 2 0 %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30 91%和 4 8%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 ,手术成功率高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穿刺途径常经股动脉穿刺,但是此法需要24h卧床并采取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1-3]。而桡动脉由于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穿刺成功率高,近年来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护理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桡动脉入路组)270例次、B组(股动脉入路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穿刺侧肢体疼痛、烦躁失眠、腰背疼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局部皮肤损伤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畸形需更换入路或放弃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中,A组患者拔管迷走神经反射、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瘤、动脉闭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桡动脉入路创伤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卧床时间短、护理方便、安全,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小,术后体位舒适,患者容易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8%,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1%,经桡动脉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7.8%。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规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FI)的优劣。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82例,按照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R组)217例,股动脉组(F组)16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R组94.5%(205/217),F组96.9%(158/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R组2.7%(6/217),F组11.5%(19/165);CAG操作时间R组(16.7±7.5)min,G组(14.3±5.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相近,但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创伤少、不需持续卧床而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4月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桡动脉途径58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4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PCI特点、手术并发症、患者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均为100%,X线曝光时间、射线量、造影剂用量观察组略高于或多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拔管时迷走反射、尿潴留)、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较高。结论经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5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14支梗死相关血管的16处罪犯病变共置入16枚支架,14例患者急诊PCI全部成功,成功率为100%。结论基层医院AMI患者经桡动脉急诊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06年11月-2009年6月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造影成功率、入院-球囊扩张时间、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血流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经桡动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入院-球囊扩张时间(55±18)min;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为97.4%;血流情况:TIMI3级93.4%;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3.8%;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2.9%;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0%;平均术后住院天数(5.9±1.4)d;2例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首选经桡动脉途径PCI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6-06~2008-03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桡动脉途径32例,股动脉途径7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