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寻找最佳A-V间期时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研究。方法: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术后6个月时用创伤性方法测量不同的A-V间期时左室收缩压、左室流出道压力及压力阶差。寻找到最佳A-V间期后用创伤和非创伤的方法检测心脏起搏前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最佳A-V间期为90MS,在此间期内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最小,SAM明显改善,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守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LVOT梗阻缓解。提示在最佳A-V间期下双腔起搏通过室间隔预先激动导致在心缩早、中期与左室后壁呈反向运动,使LVOT增宽、血汉速度减慢,从而消除Vdnturi氏效应及SAM,解除LVOT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结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双腔起搏治疗时,在最佳A-V间期下起搏可获取最佳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常存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80 %的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约 13患者有先兆晕厥 ,每年约 4%~ 6 %的患者发生猝死[1] 。一些患者应用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应用心脏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作者应用起搏器治疗的 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男 ,5 8岁 ,因劳力性胸闷气急 2 0余年 ,伴头晕乏力半月于 1 994年 1月 1 3日入院 ,平时不规则服用心得安或倍他乐克治疗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体检 :颈静脉轻度充盈 ,心界中度扩大 ,…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DDD)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心脏结构形态的变化.方法 对8例HOCM患者术前与术后临床症状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形态变化.结果 双腔起搏3年后,2例临床症状消失,5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但未加重.3例发生过晕厥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中所有病例存活.8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显著改变,尤其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左心室流出道(LVOT)宽度、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LVP)改善更为显著,左室后壁厚度(LVPW)有缩小的趋势,左室射血分数(LVEF)也明显改善,肥厚的心室间隔显著变薄(P<0.05).结论 双腔起搏器治疗HOCM远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  5 0例患者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1例 ,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2 9例 ,病窦 2 0例 ,其中阵发性房颤 (AF) 8例。植入AffinittyDC 5 2 3 0起搏器 ,植入手术同普通DDD ,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 ,阻抗 ,输出电压 ,刺激除极波 (ER) ,极化电位。结果 除 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 ,余 4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 (其中 8例阵发性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 )术中或术后 3天均开启 ,随访 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 ,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性AF的慢 -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两例患者均为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和Ⅳ级(NYHA)。例1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两例患者均行右心房双心室起搏,例1用Insync TM8040三腔起搏器,左心室电极为2187~75cm电极,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冠状静脉左室支。例2用SIGMATMSD203起搏器,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于冠状静脉左室支远端进行起搏.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Y型转换器与起搏器连接。术前、术后1周和6个月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评价。结果右心房双心室起搏后两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右心房双心室起搏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植入VDD起搏器,并进行随访观察,观测其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随访各期的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均有显著降低(P<0.001,P<0.01)。结论: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双心腔起搏器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药物疗效不佳的HOCM患者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用超声憬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用比较短的房间期(100ms)进行双心腔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6.88kPa下降至2.98kPa(P〈0.01);所有患者临床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12个月中(4~30个月),无1例出现晕厥。结论:双心腔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6例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探讨多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12例原发病为扩张性心肌病及4例原发病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同步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等作为基础对照,术后1周、3个月在重复上述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电图显示QRS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能使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双心室收缩达到同步化,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失败原因.方法:拟行该手术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术前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间隔动脉(靶血管)开口的大小及其与前降支近端夹角的关系,双导管法测定左室流出道压阶差,沿指引导管送入指引导丝及穿导丝球囊至靶血管,膨胀球囊,撤出指引导丝,沿球囊中心腔注入无水酒精3~5 ml.将靶血管解剖结构特殊、球囊导管条件受限、操作技术不成熟及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提前终止消融术等视为影响经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结果:8例间隔消融术不成功病例中,因靶血管解剖结构特殊所致者4例(4/8),受球囊导管条件限制所致者2例(2/8),因操作技术不成熟及因严重并发症提前终止消融术者各1例(1/8,1/8).间隔消融术失败的患者接受心脏双腔起搏治疗,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间隔支解剖结构特殊及球囊导管条件受限是影响间隔消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心脏双腔起搏可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心脏起搏器是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从1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经历了四十年时间,起搏器的技术与临床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已列入高科技领域。起搏器的构造在保证可靠性、长寿限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型化。抗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器向生理性起搏方向发展,双腔(DDD)逻辑是最完备的基本工作控制方式。参数自适应除了频率自适应外,又发展了房室延迟时间自适应、感知度自适应,而最新的输出强度自适应(自动夺获起搏器)的出现,是一项突破性的起搏器技术发展。抗心动过缓起搏器的适应证和各种起搏方式的选用原则,除了习用的共识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例如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起搏方式、防治长Q-T综合征衍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纠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等。抗心动过速器的最新进展是非开胸式埋藏型自动复律-除颤-起搏器,对室性心律失常施行控制室性心动过速的程序刺激、电击复律、除颤等分层次的治疗,还能支持缓慢型心律失常。其安装手术简化到类似于安装单腔心室起搏器的手续。起搏器的程控-遥测技术发展。使起搏系统成为治疗、存储资料、测量、调控参数、监测心律、统计数据、排除故障、教学培训、诊断检查多用综合仪器。我国发展起搏器工作具有巨大潜力。应重视调查研究,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