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放免法(RIA)测定4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并作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17例患者用苯那普利治疗,15例用氨氯地平治疗,14例为对照组,不用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疗程均为8w。结果 苯那普利治疗后NO水平提高、ET水平显著下降;氨氯地平治疗后ET水平显著降低,而NO水平无显著变化。两种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对肾功能无影响。结论 苯那普利和氨氯地平能在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患者血压的同时明显降低ET水平,苯那普得还能提高NO水平,减少蛋白尿,提供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的影响。方法 :观察苯那普利 (5~ 2 0 mg,每日 1次口服 4周 )治疗的 30例 EH患者治疗前后血浆 ET、NO水平 ,并与 2 8例健康者血浆 ET、NO对照。结果 :EH患者 E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NO显著降低 (P<0 .0 1)。经苯那普利治疗后 ,收缩压、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 (P<0 .0 1) ,ET显著下降(P <0 .0 1) ,NO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苯那普利不仅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有效地恢复血浆 ET、NO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3.
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5mg,qd,22例);苯那普利组(10mg,qd,22例);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组(氨氯地平5mg,qd,苯那普利10mg,qd,22例)。疗程24周。治疗前、后观察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①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及联合治疗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及尿蛋白的排泄量。但联合治疗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氨氯地平组、苯那普利组明显高,而氨氯地平组和苯那普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在联合治疗及苯那普利组明显增高,而氨氯地平组无明显变化。③三组治疗后尿白蛋白下降幅度与血压下降幅度均无显著相关。结论氨氯地平、苯那普利长期单独治疗均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两药联合治疗对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有一定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A组,30例,接受氨氯地平治疗);吲达帕胺组(B组,30例,接受吲达帕胺治疗);联合治疗组(C组,30例,接受氨氯地平和吲达帕胺治疗)。入选前所有对象均未接受降压降脂治疗或服药者停用4周以上,并于治疗前后监测血压、血清hs-CRP浓度、内皮素(endothelin,ET)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同时与24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C组高血压患者hs-CRP、ET浓度显著升高(P0.05)。3组治疗后血压、hs-CRP、E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以C组下降最明显(P0.01),并且较B组更佳(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内皮功能随血压的控制得到明显改善(P0.05),亦以C组改善最明显(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片降压疗效显著,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hs-CRP、ET浓度,从而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联合吲达帕胺应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苯那普利联用与应用其中任一单药治疗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95例临床确诊的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服用苯那普利10~20 mg/d为苯那普利组(n=31);服用坎地沙坦4~8 mg/d为坎地沙坦组(n=32);服用苯那普利10 mg/d+坎地沙坦4 mg/d为苯那普利+坎地沙坦组(n=32).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收缩压、舒张压、血浆内皮素-1(ET-1)、血浆一氧化氮(NO)、血肌酐、血钾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A/C值、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血浆NO增加、血浆ET-1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8周后苯那普利+坎地沙坦组A/C、ET-1水平较苯那普利组或坎地沙坦组降低更明显(P<0.05),而NO则增加更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血肌酐、血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能减少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有益作用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50 mg/d)组和氨氯地平(5 mg/d)组,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MCP1、一氧化氮(NO)、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选取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监测指标同上.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MCP-1和vWF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NO浓度明显下降(P<0.01);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治疗12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P-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氯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降低MCP-1、vWF和升高NO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 相对于氨氯地平来说,氯沙坦能更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MCP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种作用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7.
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苯那普利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变化。结果 治疗前 ET水平升高 ,NO水平降低 ,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治疗后 ET水平降低 ,NO水平升高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苯那普利可降低 ET,升高 NO,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 LVH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 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 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 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对 6 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 (苯那普利组 30例 )和安慰剂组 (安慰剂组 30例 )治疗 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 - 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缬沙坦和美托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缬沙坦和美托洛尔治疗8周,观察服药前后血压及血浆ET、NO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血压明显下降(P<0.01),以缬沙坦组下降较为显著;缬沙坦组血浆ET明显下降(P<0.01),NO显著升高(P<0.01),而美托洛尔组血浆ET及NO无明显改变. 结论 缬沙坦不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同时有较好的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国产卡维地洛的降压疗效及其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入选8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配对原则分入卡维地洛组(卡组)及络德对照组(络组)。病人在用药前及总疗程结束后采血,用亚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NO,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浆ET。另1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NO、ET。结果:降压总有效率卡组为85%,络组为84.6%,两组用药后心率均下降,两组患者降压疗效及心率下降均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前血NO浓度: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上升(P均<0.05),用药前血ET浓度:卡组、络组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药对NO、ET影响无显著差异,两药的不良反应较轻,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国产卡维地洛均有较好的降压疗效。高血压病人经卡维地洛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0),前列环素( P G I2 )与内皮素( E T)水平变化及赖诺普利、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这些物质的影响。 方法:测定20 名正常人、84 名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N O 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 F1α( P G I2 代谢产物)、 E T水平与血压,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46 名患者用赖诺普利治疗,20 名用氨氯地平治疗,18 名用比索洛尔治疗,疗程均为8 周。 结果:患者血浆 N O 和 P G I2 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而 E 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这种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衡。赖诺普利组治疗后各期 N O、 P G I2 水平提高, E T水平下降。氨氯地平组治疗后 E T水平下降,但 N O、 P G I2 水平无改变。比索洛尔组治疗后 N O、 P G I2、 E T均无显著改变。 结论:高血压病与血浆 N O、 P G I2 水平呈负相关,而与 E T水平呈正相关,此现象随着病情加重而更显著。赖诺普利组治疗后其疗效与 N O、 P G I2 水平呈正相关,而与 E T水平呈负相关,这可能是 A C E I赖诺普利的降压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加压素(AVP)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包括:正在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和新发病例没有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氨+替组),每组各20例。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采用放免法、比色法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AVP和NO的含量。结果 ①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及氨+替组治疗前收缩压(SBP)分别为:(146.31±3.15)mmHg、(145.92±2.71)mmHg及(146.00±2.42)mmHg;舒张压(DBP)分别为:(93.77±2.39)mmHg、(92.54±2.68)mmHg及(94.93±1.15)mmHg。在治疗6个月后,SBP分别为:(126.69±1.74)mmHg、(126.08±1.52)mmHg及(102.71±2.20)mmHg;DBP分别为:(80.76±1.13)mmHg、(81.00±0.80)mmHg和(76.11±1.36)mmHg,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氨+替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治疗1月、2月末,氨+替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均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③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及氨+替组治疗前血浆NO的含量分别为:(12.77±0.23)μmol/L、(11.68±0.35)μmol/L及(10.09±1.04)μmol/L;治疗6个月后其含量分别为:(18.50±2.14)μmol/L、(19.07±1.96)μmol/L及(25.47±1.84)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氨+替组患者NO的含量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④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及氨+替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VP的含量分别为:(34.71±4.36)ng/L、(33.07±3.77)ng/L及(35.06±4.12)ng/L;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22.35±2.71)ng/L、(24.12±3.11)ng/L及(17.98±1.79)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氨+替组血浆AVP的含量低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3个组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但氨+替组的降压效果更佳。②3个组在显著降低血压的同时,均伴有血浆AVP含量降低和血浆NO含量增高,氨+替组的效果更明显,提示AVP和NO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观察高血压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EH病人血压、血管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缬沙坦后。EH病人血压显著下降(P〈0.01)、ET-1明显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降压。并能逆转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苯那普利治疗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H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观察EH患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H)的水平及苯那普利干预前、后血压的变化,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EH患NO较对照组显下降(P<0.01),ACE显升高(P<0.01),苯那普利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都显下降(P<0.01),NO显升高(P<0.05),ACE显下降(P<0.05)。结论:EH患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良,苯那普利有显降压疗效,可显修复和改善EH患不良的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高血压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意义.方法:从2007-06至2007-09在唐山铁路中心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3050名铁路职工中按照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简称JNC7)诊断标准筛选出106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正常高值组),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同时随机挑选98例血压正常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性免疫法和生化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3组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TNF-α及IL-6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的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除外高血压组降低)、TNF-α及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高值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正常高值血压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正常高值血压与体重指数、内皮素、一氧化氮、TNF-α、IL-6呈正相关.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TNF-α、IL-6及体重指数出现了异常变化,提示它们与正常高值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清血管紧张素I、Ⅱ(Ang I、Ⅱ)、心钠素(ANF)和醛固酮 (ALD)水平,及美多洛尔、苯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干预治疗后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356例EH组和 68例非高血压组血清Ang I、Ⅱ,ANF和ALD水平,对EH患者分组给予美多洛尔、苯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干预治疗, 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EH患者血清Ang I、Ⅱ和AL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NF则否 (P>0.05);高血压I、Ⅱ、Ⅲ期组间血清4种活性肽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Ang I与AngⅡ(r=0.511, P<0.01),ALD与Ang Ⅱ间(r=0.431,P<0.05)呈显著正相关,Ang I与ANF、ALD,AngⅡ与ANF,ANF与 ALD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Ang I、Ⅱ,ALD水平均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451,0.432,0.512, P均<0.01),ANF则否(P>0.05)。EH患者中,美多洛尔干预组(66例)治疗后血清Ang I、Ⅱ、ALD水平分别显著下降(P均<0.01);苯那普利干预治疗组(68例)后血清AngⅡ水平显著下降、ALD水平却显著升高(P均 <0.01);非洛地平干预组(80例)治疗后血清Ang I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EH患者血清Ang I、Ⅱ和 ALD水平显著升高,美多洛尔可使三者水平均显著下降,苯那普利仅使AngⅡ水平显著下降,ALD水平却显著升高, 而非洛地平却使血清Ang I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及非洛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72例EH患者(EH组)非洛地平治疗前后血浆NO和ET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洛地平治疗前EH组血浆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E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洛地平治疗6周后,EH组血压和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非洛地平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能使EH患者血浆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因此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EH)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血浆中肾上腺髓质素 (ADM)、内皮素 1(ET 1)及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高血压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共 80例 ,并与 2 0例正常人对照。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ADM、ET 1、vWF的含量变化。ADM、ET 1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vWF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 治疗前高血压各组同对照组比较ADM、vWF、ET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F =6 .2 3~17.0 8;q =4 .2 7~ 10 .4 3;P <0 .0 1~ 0 .0 5 ) ,高血压各组间ET 1、ADM、vWF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随危险度增加而增高 (q =3.87~ 6 .86 ;P <0 .0 1)。ADM与vWF、ET 1呈正相关 (γ =0 .6 0 2 ,0 .6 83;P <0 .0 1)。治疗前后各组ADM、vWF、ET 1比较均有差异 (t=3.71~ 2 0 .8,P <0 .0 1)。结论 ADM、vWF、ET 1与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相关 ;正规有效治疗可降低ADM、ET 1、vWF的水平 ,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