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B,AmpB)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fluconazole,FCZ)治疗5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鞘内注射治疗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Fu+鞘内注射治疗2例。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氟康唑(fluconazole,FCZ)口服巩固维持治疗。治愈3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脑疝),余7例自动出院。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1981年10月至2004年3月间收治的3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男18例,女18例,平均38.7岁;存在基础疾病者20例(55.6%),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1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 HIV/AIDS)5例,其他疾病 3例;初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9例,狼疮脑病者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27例(75%),乳胶凝集试验(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抗原阳性者36例(100%);颅内压显著增高≥350 mmH2O者18例,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11例,植入Ommaya储液囊治疗者1例;单用两性霉素B(AmpB)者1例,单用氟康唑者3例,AmpB(或其脂质体) 氟胞嘧啶(5-FC)治疗者21例,早期配伍氟康唑的11例,侧脑室及Ommaya储液囊注射AmpB的12例;AmpB平均用量2.8克,疗程10周至25个月;治愈23例,好转6例,死亡4例(11.1%),无复发病例.结论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等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是引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重要危险因素;脑脊液LAT仍然是诊断的最敏感指标;及早明确诊断、联合AmpB与5-FC抗真菌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及脑室内注射AmpB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Ommaya囊控制颅内压并藉以注射AmpB可以显著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分析其临床及治疗转归。方法对76例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发热、脑膜刺激症、颅内高压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表现。有脑膜炎型48例,脑膜脑炎型27例,脑干脓肿1例。分别予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和(或)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26例痊愈,29例好转,死亡9例,无效12例。结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必要时与脑脊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三项检查结合,协助诊断。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仍是治疗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选方案。对于中度及重度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否须加用氟康唑联合治疗仍有待探讨,一般早期不主张使用氟康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率为60,00%(21/35),治愈率31.43%(11/35),死亡率11.42%(4/35);采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静滴与151服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静滴等方法治疗,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37.50%(6/16)。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治愈率低。最佳药选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的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按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对照组静脉使用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两组均口服5-氟胞嘧啶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亡0例;对照组痊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亡1例。结论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志娇  肖农 《重庆医学》2008,37(24):2824-2825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结果 院外误诊15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13例;治愈、好转7例;死亡2例.结论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以发热和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特点,反复进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3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近3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结果采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例无效病人中7例死于脑疝。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仍首选二性霉素B加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一期治疗过程中对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的M27-A方案,对分离自6名患者脑脊液中的18次培养阳性菌株进行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体外药敏实验以及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的联合药敏实验.结果:治疗期间系列菌株对每种药物的MIC变化不超过一个滴度;系列菌株在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前后的MIC变化均在两个滴度以内,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大多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治疗期间未发现有耐药现象发生.结论:在一期治疗过程中,感染菌株对3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无变化.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是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有效的一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卢涛   《中国医学工程》2013,(8):141-141
目的分析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新型隐形球菌脑膜炎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12例新型隐形球菌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且未出现异常状况。结论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并在椎管内给药,对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效果明显,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治疗费用,是目前治疗新型隐形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死亡原因并讨论降低死亡的对策。方法对我院1965~2005年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84例中住院期间死亡40例(47.6%)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主要症状体征依次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热、瞳孔不等大、视乳头水肿以及意识障碍。(2)脑脊液改变:颅内压增高39例中〉3.92kPa24例(61.5%);墨汁涂片,32/34例阳性(94.1%):隐球菌培养16/19例阳性(84.2%)。(3)用两性霉素B或大蒜液治疗。少数病例加用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结论抓住主要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快使用足量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陈红梅  陈锐  朱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F0003-F0003
目的:总结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儿科住院的14例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等药物治疗。14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频 《大家健康》2016,(5):161-161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48例(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24例为一组。对照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对比2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及隐球菌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且隐球菌转阴率(75.00%)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用于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效果较为可观,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隐球菌性脑膜炎7例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4例。发热4例,头痛5例,抽搐2例,意识改变2例,脑疝1例,脑膜刺激症阳性7例,视乳头水肿1例。7例脑脊液检查均异常,脑脊液培养出隐球菌4例,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5例。头颅CT或MRI异常4例。7例均使用两性霉素或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反复发热及间歇性头痛为主,无特异性体征。确诊依赖于脑脊液墨汁染色及病原培养。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AMB)对HIV/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不同免疫学分级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分别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依据卫生部标准判断其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治愈3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5例;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预后有影响;AMB与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预后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效和无效患者的疗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的不良反应依次是头痛15例、低钾血症15例、发热14例、一过性抽搐、失明及意识丧失12例、暂时性瘫痪2例、肝功能损伤1例,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疗效影响因素较多,但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及合理、全程应用两性霉素B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岛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的特点及新生隐球菌的耐药分析.方法:可评价的海南岛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1例,分A、B组,A组:全程采用二性霉素B及合用氟胞嘧啶,B组:全程采用氟康唑单用或合用氟胞嘧啶.同时对三株新生隐球菌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A组16例患者中0例治愈,2例好转,14例无效.B组15例患者中7例治愈,4例好转,4例无效.体外药敏试验发现对二性霉素B耐药菌株.结论:海南岛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药,应首选氟康唑,而非二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年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结果 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采用二性酶素B(AMB)、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64.3%。10例无效患者中7例死于脑疝。结论 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治愈10例,死亡11例。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首选二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比较3种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可评价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2例,分为3组。Ⅰ组:单用两性霉素B(AMB)静脉滴注或合用氟胞嘧啶;Ⅱ组:单用氟康唑静脉滴注或与氟胞嘧啶合用;Ⅲ组:治疗分二期,前期采用AMB静脉滴注与鞘内注射同时应用,或合用氟康唑,直到脑脊液培养转阴。后期应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维持至脑脊液直接镜检连续3周阴性。结果:Ⅰ组8例患者中5例痊愈,2例好转,1例死亡,1例复发。Ⅱ组4例患者痊愈与死亡各2例,无复发。Ⅲ组10例患者全部痊愈,无复发。结论:二期治疗法是一种适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1例,均给予两性霉素B,起始剂量1mg.d-1,逐渐递增至0.7~1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5-氟胞嘧啶8g.d-1口服,3次.d-1;同时行腰池置管,用两性霉素B 0.5mg+地塞米松1mg+尿激酶5万U+注射用水8mL配制成混合药液共10mL,以5mL.h-1.d-1微量泵注入椎管内,持续4周。观察11例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2、3、4周脑脊液(CSF)压力、CSF细胞数、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第1周CSF压力、CSF细胞数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均阴性(-)。11例患者中,1例引流1周后因腰池引流堵塞后拔除;1例治疗10d后出现两性霉素B的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导致下肢截瘫及尿潴溜而终止治疗。9例患者治疗后2、3、4周CSF压力、CSF细胞数均降低至正常,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均阴性(-)。结论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AIDS)伴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本院于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AIDS并CNM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研究组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治疗.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及抽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脑脊液隐球菌的转阴率83.33%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AIDS伴CNM疗效肯定,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脑脊液隐球菌的转阴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