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检测261例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胃癌、原发性肝癌、恶性淋巴瘤、食管癌及结直肠癌等)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水平,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沉均有明显升高(P<0.05和0.01);而血细胞压积(除乳腺癌外)均低于健康人(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除恶性淋巴瘤及肠癌外均有明显增高(P<0.05和0.01)。肿瘤复发转移患者仅血浆粘度高于无复发转移者(P<0.01)。作者还对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病人、胃癌和慢性胃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做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某些指标有明显差异,以血浆粘度变化尤为明显。因此认为血浆粘度对良、恶性的肝、胃疾患可能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总数在鼻咽癌中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各期鼻咽癌患者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结果各期鼻咽癌患者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总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Ⅲ期~Ⅳ期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期~Ⅳ期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沉高于Ⅰ~Ⅱ期(P<0.05,P<0.01),血小板总数多于Ⅰ~Ⅱ期(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液呈高凝高粘状态,并且此状态在晚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52例老年IGT患者血液粘度及生化指标,并与正常组46例,DM(糖尿病)组96例进行比较,IGT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组,以高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糖、血脂增高明显(P<0.01)。与DM组比较,IGT组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均低于DM组,以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明显(P<0.01)。提示IGT患者及DM患者除生化改变外,尚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口服,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PCI组(n=20)和丹参多酚酸盐(SPS)组(n=20)。PCI组给予药物治疗和PCI治疗。丹参多酚酸盐组在PCI组治疗的基础上,择期PCI术前48h给和术后连续3d予丹参多酚酸盐40mg静脉滴注。治疗前、治疗后3d和治疗后7d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3d和治疗后7d,患者血液的低切血粘度、高切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治疗后7d下降最明显(P<0.05或P<0.01);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其中以治疗后7d上升最明显(P<0.05或P<0.01)。而相同治疗时间内与PCI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盐组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后3d和7d均能更好的降低患者血液的低切血粘度、高切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及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P<0.05或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在冠心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治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PT、TT、KPTT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值及聚集功能,研究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血液粘滞性改变。结果发现切变率在5.75(1/S)时全血粘度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强(P<0.01);PT、TT延长(P<0.01);血小板数量及聚集功能均未发现明显改变。提示急性黄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粘滞性发生明显改变,以血液粘度升高,外源性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压、血清NO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伴有高血压、高粘血症的3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针刺治疗后患者血压明显下降(P<0.01,P<0.001),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液流变学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针刺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清NO水平从而调节血压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等综合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生三七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生三七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复制小鼠中毒性肝纤维化模型,生三七粉灌胃6周,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参数,并行肝脏病理组织切片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小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P<0.05,P<0.01),生三七治疗后小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病理组织切片显示使用生三七后,肝纤维化程度有明显改善。结论:生三七可降低血液粘度,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1 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117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20 d,并于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仅全血比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肝癌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NH联合CLCVP组(试验组)和CLCVP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血液稀释前(T0)、血液稀释后(T1)、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 h(T3)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及血乳酸值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一般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T1时Hct明显下降,T2、T3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时点血乳酸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NH联合CLCVP技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且对器官灌注及组织氧供无明显影响,能促进肝癌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做了多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性实验室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认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导致脑血栓的重要因素,并认为血小板功能亢进应视为发病原因,而非结果。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认为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元两个指标,有利于推算脑血流及血液的变应力,故这种推算有利于中风预报。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肝硬化患者外周及肝静脉血内毒素和血粘度的变化,同时测定了肝静脉嵌塞压。发现患者肝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和高切变率全血粘度均明显高于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及健康人外用静脉血(P<0.01或P<0.05);且内毒素与全血粘度,全血粘度与肝静脉嵌塞压水平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均<0.05)。提示:门脉血粘度的增高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的发生及发展,内毒素可能是通过增高血粘度而间接影响门脉压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术后血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2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人数,分析肿瘤相关因素对下肢DVT的影响。结果 1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肢DVT 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例(22.2%)。根据术后下肢DVT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CA125水平升高超过5 u/ml[R=3.227(95% 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结论 术后CA125水平较术前升高超过5 u/ml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人数明显增加;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的水平,探讨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40例DVT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血清抗心磷脂抗体IgA,IgM,IgG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VT组抗心磷脂抗体ACA - IgM( 0。52 0。35),ACA - IgG(0。78...  相似文献   

15.
注射用蒺藜皂苷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注射用蒺藜皂苷(GSTT)对体内外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①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电刺激动脉血栓形成法和体外血栓法,观察GSTT对体内血栓湿重、血栓形成时间以及体外血栓长度和干、湿重的影响;②建立血瘀模型,观察GSTT对血瘀大鼠全血高切、低切粘度的影响。结果:①GSTT 20.8和31.2 mg•kg-1可降低血栓湿重(P<0.05或P<0.01), 延长血栓形成时间(P<0.01),缩短体外血栓长度(P<0.05),降低体外血栓湿重和干重(P<0.01或P<0.05);②GSTT20.8和31.2 mg•kg-1可明显降低血液黏度(P<0.01)。 结论:GSTT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及硬膜外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全麻组(G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前(T0)、手术前(T1)、气腹后30min(T2)、气腹停止后30min(T3)、术后24h(T4)和术后48h(T5)6个时点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第3天行下肢彩色B超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GE组T1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显著低于T0(P<0.05),其他各时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T0无显著差异(P>0.05);G组T2、T3、T4和T5的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并显著高于GE组(P<0.05)。GE组和G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和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气腹可致血液粘滞,硬膜外阻滞及硬膜外镇痛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方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试验组术后联合活血化瘀方.统计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评估2组髋关节功能,检测并比较2组血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试验组骨折端愈合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均呈现明显的下降状态,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升高状态显著,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活血化瘀方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血流速度,缩短骨折端愈合时间,有助于其髋关节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患者凝血状况及预防血栓发生的措施。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86例患者在不同卧床期间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指标,并与同地区健康人172例的血液标本进行比较,分析导致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长期卧床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凝血谱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与卧床时间呈正相关(r=0.385、r=0.368、r=0.392、r=0.425、r=0.417,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与卧床时间呈负相关(r=-0.383、r=-0.415、r=-0.451,P均<0.05)。结论长期卧床易产生血液微循环障碍,造成血液呈高黏滞性和高凝状态,使静脉血栓等血管病产生和加剧。  相似文献   

19.
林满华 《河北医学》2001,7(6):481-483
目的:探讨脑梗塞(CI)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欧家农四通道血凝仪检测118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计算其国际标准比率(INR),其中35例患者服药前,后还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的TP,INR两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FIB两指标相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患者者服药前,后的PT,INR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而APTT,FIB相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有明显改变,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尖性及功能改变引起,该结果为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蒋荣峰  李丽娟 《西部医学》2012,24(6):1095-1096,1099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对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血栓通治疗组(Ⅰ组)、复方丹参治疗组(Ⅱ组)及常规西药治疗组(Ⅲ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的改善情况。结果Ⅰ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生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较之其它两组都有显著改善(P〈0.05),Ⅰ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Ⅱ组(82.5%)和Ⅲ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有效地改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