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生β-内酰胺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双纸片协同试验和标准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8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ESBLs检出率,双纸片协同试验为10.1%、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为11.2%,两法符合率为90.2%;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阳性率为84.3%,其中有5株细菌产生ESBLs和AmpC两种酶。产酶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在60%~10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多重耐药,耐药率达70%~83.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10%~2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是产AmpC酶,产ESBLs较少;同时产ESBLs及AmpC酶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耐药性严重,仅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肺炎克雷伯菌(K pneu)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包括氨基糖苷类、广谱β-内酰胺酶类、氟喹诺酮类在内的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且日趋严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3.
黄晓群 《海南医学》2009,20(10):126-127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病原体中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产生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确诊为医院感染的患者所检出的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情况及其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50株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22.0%及55.0%。产ESBLs及AmpC酶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的药敏耐药率均高于不产ESBLs、AmpC酶菌株。仅有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能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AmpC酶菌株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结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应依据其耐药特点及变化趋势,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彭健新 《吉林医学》2011,(18):3684-3685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AmpC酶测定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测定采用纸片法。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AmpC酶阳性为15.5%(26/168),ESBLs阳性为41.7%(70/168)ESBLs和AmpC同时阳性为4.8%(8/168)。AmpC阳性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率超过70%,ESBLs则超过60%,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头孢派酮/巴坦次之。结论:AmpC酶和ESBLs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两类主要酶,亚胺培南是治疗由产AmpC酶和/或ESBLs菌引起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郑国毅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40-41,45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标本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检测。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18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180株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单产ESBEs70株(38.9%),单产AmpC酶22株(12.2%),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即超超广谱-内酰胺酶(SSBLs)12株(6.7%)。单产AmpC酶、ESBLs及SSBLs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除哌拉西林/他巴唑)。结论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ESBLs和AmpC酶,临床经验用药可选择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对重症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院新生儿科病区痰培养产ESBLs、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按CLSI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检测,并用三维试验法、三维试验抑制试验进行AmpC酶检测.结果 9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到产ESBLs菌株50株,阳性率高达55.56%.15株耐头孢西丁菌株检到4株产AmpC酶,其中单产AmpC酶1株,产AmpC+ESBLs菌株3株,AmpC酶阳性率为4.44%(4/90).结论 分离自我院新生儿科下呼吸道的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主要以产ESBLs和(或)AmpC酶为主.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是院内感染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54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方法:应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方法同时检测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用PCR检测ampC和blaTEM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54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中,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均〉7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24.1%)。三维试验表明,36株(66.7%)单产AmpC酶,6株(11.1%)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6株(11.1%)同时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54株菌(100.0%)经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表明均同时携带ampC和blaTEM-1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同时携带ampC和blaTEM-1基因是本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院新生儿科病区产ESBLs、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按CLSI 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并用三维试验法、三维试验抑制试验进行AmpC酶检测.结果 15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到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76株,阳性率高达50.67%.69株耐头孢西丁菌株检到21株产AmpC酶,其中单产AmpC酶4株,产Ampc+ESBLs菌株17株.AmpC酶阳性率为14.0%(21/150).结论 分离自我院新生儿科的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主要以产ESBLs和(或)AmpC酶为主.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是院内感染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院新生儿科病区产ESBLs、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按CLSI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并用三维试验法、三维试验抑制试验进行AmpC酶检测.结果 16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到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84株.阳性率高达52.50%.71株耐头孢西丁菌株检到23株产AmpC酶.其中单产AmpC酶5株.产Ampc+ESBLs菌株18株.AmpC酶阳性率为14.38%(23/160).结论 分离自我院新生儿科的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主要以产ESBLs和(或)AmpC酶为主.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是院内感染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10.
陈月燕  席云  谭泳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6-3737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情况。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纸片法检测ESBLs。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AmpC酶阳性为13.3%(149/1157),其中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阳性率较高,而ESBLs阳性为43.0%(498/1157),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阴沟肠杆菌阳性率较高,ESBLs和AmpC同时阳性为4.7%(54/1157)。除对亚胺培南未形成耐药外,AmpC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率超过50%,ESBLs则超过70%,这些均显著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须要计划地使用各种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更多的AmpC和ESBLs阳性菌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86株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和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2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菌株,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三种酶表型的确证。结果 2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17.8%(511286),其中,金属酶的检出率为8.7%(25/286),ESBLs的检出率为5.2%(151286),AmpC酶的检出率为3.8%(111286),金属酶+AmpC酶的检出率为0.7%。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产酶菌对第3、第4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产生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3种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情况.方法 应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产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 分离到69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最高(46.38%),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率43.48%,头孢他啶30.43%、头孢吡肟33.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4.78%.三维试验结果54株(78.3%)产β-内酰胺酶,其中9株单产AmpC酶(头孢菌素酶),8株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7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20株不能被氯唑西林和克拉维酸联合抑制.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特别是出现了泛耐药的菌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的β-内酰胺酶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36析革兰阴性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细菌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和1-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其中AmpC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敏感,使高产AmpC酶的菌株引起的感染更加难治。此外,出现AmpC酶由原来局限于染色体编码向质粒转移的趋势,大大提高了AmpC酶的横向传播能力[1]。为调查革兰阴性杆菌的产酶情况,我们对136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ESBLs和AmpC酶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头孢菌素 (AmpC) 酶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E.coli进行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ESBL的筛选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确证法进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采用双抑制剂扩散协同纸片法检测.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E.coli 219株,其中产ESBLs 68株(产ESBLs率为31.05%),有3株同时产AmpC酶(产AmpC酶率为1.37%).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他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结论 黑龙江省E.coli的耐药率很高,且为多重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应对E.coli进行耐药性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科学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赵倩 《西部医学》2013,25(7):1115-1117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s)对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这种对抗菌药物广谱耐药的机制迅速在美国蔓延,在世界各地的报道亦有增加。KPC酶可以水解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及碳青霉烯类。产KPC酶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因此,KPC酶介导的耐药机制的出现是全球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本文就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院儿科病区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情况及耐药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ESBLs和AmpC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从120株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单产ESBLS,单产AmpC酶和同时产AmpC酶+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20.8%(25/120),10.0%(12/120)和4.2%(5/120)。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AmpC酶+ESBLs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本院儿科病区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次是β-内酰酶类抗生素和酶抑制剂、头霉类抗生素及其他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周强  王中新  徐元宏 《安徽医学》2008,29(2):100-102
目的 研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在肠杆菌属细菌的表达状况以及ESBLs的基因型,了解肠杆菌属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酶提取物三维及抑制试验检测121株肠杆菌属细菌高产AmpC酶和产ESBLs的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产ESBLs菌株的基因型。结果 在121株肠杆菌属细菌中,酶提取物三维及抑制试验共检出产ESBLs菌株29株(24.0%),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菌株14株(11.5%),高产AmpC酶并产ESBLs的菌株占总高产AmpC酶菌株的43.8%(14/32)。在25株PCR扩增阳性菌株中,TEM型为7株,SHV型10株,CTX-M-1组6株,CTX-M-13组7株,OXA组为阴性,其中有5株同时检测出两种ESBLs基因型。结论 除高产AmpC酶外,产ESBLs也是肠杆菌属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肠杆菌属细菌产ESBLs的基因型包括TEM、SHV、CTX-M型,以CTX-M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探讨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用K-B法测定118株革兰阴性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它们对14种抗菌药物有程度不同的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明显增高。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监测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对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ESBLs菌感染的选用药物,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本院近四年分离的2235株革兰阴性菌对头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均由本院检验科细菌室专业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结果临床分离的6种革兰阴性菌2238株中876株(39.14%)细菌对头孢西丁耐药,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程度较高,分别达到94.03%,72.56%和67.59%;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西丁全部敏感(100%);大部分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仍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9.73%和27.61%。结论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细菌室应开展对AmpC酶的检测,提高细菌耐药报告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