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运忠  粟玉旺 《广西医学》2008,30(8):1162-116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30例,选择健康人36例作为C组。A组、B组都给予溶栓和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ACE1、调脂药等。A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稳心颗粒1小包,3次/d,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性死亡情况。结果A组、B组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C组(P<0.01),A组治疗后SDNN、SDANN、RMSSD、PNN50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SDNN、SDANN较治疗前提高(P<0.05),RMSSD、PNN50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稳心颗粒能使患者HRV显著改善,可减少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强  李皓亮 《中原医刊》2005,32(2):22-23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稳心颗粒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稳心颗粒每次1袋(9g),每日3次口服、其余治疗措施两组相同。入院后2周两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S0,散点图指标VLI、VAI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使用稳心颗粒治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时域指标、散点图指标均有显著增加。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稳心颗粒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肺心病(PHD)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4例肺心病患者,并设健康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将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2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取得TO及TS值后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TO及TS均明显异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减弱,稳心颗粒改善异常的HRT,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殿恩 《中原医刊》2005,32(20):25-2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Tong X in Luo capsul)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 I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与非通心络治疗组,观察两组AM I病人经通心络治疗前后HRV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通心络治疗组分别为SDNN(15.2±5.8)ms,rMSSD(10.5±4.9)ms,SDANN(12.5±7.6)ms,PNN50(5.8±2.2)%→SDNN(82.5±25.2)ms,rMSSD(67.3±18.5)ms,SDANN(79.6±22.3)ms,PNN50(16.8±5.2)%。治疗前后非通心络治疗组分别为SDNN(14.6±4.9)ms,rMSSD(12.1±4.5)ms,SDANN(13.1±5.8)ms,PNN50(4.9±2.5)%→SDNN(56.8±18.6)ms,rMSSD(48.1±17.8)ms,SDANN(50.1±20.6)ms,PNN50(9.5±3.7)%。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M I患者HRV均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通心络组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间HR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明显提高AM I患者的HRV。  相似文献   

5.
心率变异(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HRV分析有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其中频域分析可将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成分分开,因而受到广泛应用。不少学者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自主神经系统的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时冠心病合并慢性房颤(Af)患者(心功能NYHAⅡ~Ⅲ级)心率的影响。方法:5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Af患者随机分成稳心颗粒组(A组,26例)和对照组(B组,26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稳心颗粒9g,1日3次,疗程4周;B组维持常规治疗。结果:A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静息及运动心率均明显下降(P〈0.01),运动平板总时间增加(P〈0.01),心功能分级改善:B组无改变。结论:稳心颗粒可改善冠心病伴慢性Af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  相似文献   

7.
孙漾丽  王平  毛治尉  郭攀 《中外医疗》2013,32(21):93-9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HRV影响。方法采用为期4周的随机、对照、开放、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入选符合条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40例,年龄(74.2±10.4)岁,男22例,女1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稳心颗粒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hs-CRP、HRV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稳心颗粒组、对照组hs-CRP、HRV各指标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hs-CRP、HRV各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稳心颗粒组hs-CRP、SDNN、SDANN、RMSSD、PNN50、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后hs-CRP、HRV各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础心率对稳心颗粒治疗早搏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3例早搏患者,按照1 d内基础心率分为A、B、C 3组各31例,A组心搏总数大于9万次、B组9万~11万次之间、C组大于11万次.92例患者均采用稳心颗粒治疗,每日3次,9 g/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完毕后,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后早搏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心搏总数大于11万次的C组早搏次数减少程度明显高于A、B 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 2组,(P<0.05).结论基础心率快的早搏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进行治疗, 疗效优于较慢基础心率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始服用稳心颗粒;而对照组60例仅进行常规治疗而不给予服用该药,连续治疗2个疗程(60日)。治疗前后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测定。结果:1.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室性异搏次数和室上性异搏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但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异位搏动次数的减少更为明显。2.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DNN[所有窦性心率R-R(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记录中每5mi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PNN50(全程记录中相邻NN间期差值〉50ms的个数)和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均显著增加,但治疗后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SDNN,SDANN,PNN50增加更为明显。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可以更好的减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室上性和室性异位搏动的发生次数,同时可以明显增加其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范玉萍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3):125-127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稳心颗粒,是否可减少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稳心颗粒9克/次,一日3次;对照组(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A组患者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以及因心律失常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稳心颗粒既能抑制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又能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及时行再灌注治疗成功者37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性死亡等将患者分为高危组30例和低危组53例;另选对照组5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窦性心率震荡的参数TO、TS及心率变异的参数SDNN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减弱,其中及时行再灌注治疗组较未及时行再灌注治疗组明显改善。结论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再灌注治疗的参考指标,且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检出,对其预后评估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对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86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陈旧性心梗组,选择
78 例年龄及性别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入选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
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HRV 时域指标(NN、SDNN、SDANN、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VLF、LF、HF、LF/HF)进行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患者HRV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
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于即刻给予氨酰心安(12.5~25mg/天)或美多心安(25~50mg/天),余两组治疗相同。入院后10~14天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时域指标SNDDSDANNrMSSDPNN50、散点图指标VLI、VAI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使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散点图指标均有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改善作用在前壁与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这种作用在前壁心肌梗死与下壁心肌梗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李华波 《当代医学》2009,15(27):142-14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5%~95%,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呈现的双刃剑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而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约为5%~15%。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表明中医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应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AMI后室性心律失常,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黄炜  燕宪亮 《海南医学》2004,15(5):1-1,4
目的 通过对稳心颗粒冲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以判断其疗效。方法 选择42例急性心肌梗死且心电图检查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疗一疗程,观察其疗效。结果 稳心颗粒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总显效率为71.4%,总有效率为90.5%。结论 稳心颗粒冲剂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陈桂玲 《吉林医学》2006,27(3):315-315
我们采用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伴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SMI、室性早搏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心肌梗(AMI)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5%~95%,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呈现有双刃剑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而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于大印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70-147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其中研究组患者使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后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取得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方法 :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试验组 2 8例进行常规加用倍他乐克治疗 ,对照组 3 2例常规治疗。结果 :试验组HRV的平均R R间期的标准差 (SDANN)、平均R R间期的变异数 (CV)、相邻周期长度之差大于 5 0ms所占比例 (PNN)、所有相邻周期长度平方差的平均总和的平方根 (RMDD)较对照组增加 ,低频域 (LF)、低频 /高频 (LF/HF)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患者早期给予倍他乐克治疗能使患者HRV明显增加 ,有助于改善预后 ,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