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传统低通量透析不能改善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紊乱,新型的高通量透析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因此如何改善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另选22例健康体健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治疗1年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治疗后高通量透析组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而低通量透析组无明显变化(P > 0.05).结果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前瞻性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微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30例维持性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血液透析12个月.治疗0个月(治疗前)、6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和白细胞介素6.结果 转换为高通量透析12个月后,血清自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下降(P< 0.05),高敏感C反应蛋自和自细胞介素1水平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长时间高通量血液透析不会加剧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而且可能对微炎症状态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滤过加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9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A、B、C共3组,其中A组28例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HDF+HP)透析方案,B组25例采用普通透析串联血液灌流(HD+HP)透析方案,C组26例采用高通量透析(HF-HD)方案。12周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HDF+HP组的CPR、IL-6水平均低于HD+HP、HF-HD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微炎症状态,清除炎症介质效率更优于普通透析联合血液灌流、高通量透析方案。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不良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测定47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静脉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呈现明显负相关(r=-0.251,P<0.05;r=-0.343,P<0.01);白蛋白与前白蛋白、肌酐水平、年龄呈现正相关(r=0.734,P<0.01;r=0.393,P<0.01;r=0.410,P<0.01),与透析龄呈现负相关(r=-0.349,P<0.05),与IL-6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反应蛋白是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较好的预测指标,而微炎症反应对血透患者营养不良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学科合作的运动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实验组(n=42);对照组不采取任何运动的干预,实验组采用多学科合作的运动疗法,使用智能运动车进行每周3次透析中个性化的渐进式运动干预,共持续1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微炎症状态的变化。结果:干预12周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合作的运动疗法能够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可以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目的:观察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灌流组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采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与结论:灌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透析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灌流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利于减轻其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发现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异常增高.目的:了解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检测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营养状态、人体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据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非炎症组(<3 mg/L)和微炎症组(≥3mg/L).结果与结论: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②微炎症组营养不良数量及程度、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评分、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炎症组(P≤0.001或P<0.01或P<0.05).⑨非炎症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中臂肌围、中臂围、握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异常活化;随炎症反应加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进一步增强,营养不良加重;说明核因子kB活性可能较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更早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预测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以及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洛伐他汀剂量20 mg/d口服,观察12周;观察指标包括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血C反应蛋白、白蛋白。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使用洛伐他汀12周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均明显降低,而HDL-C上升,C反应蛋白从治疗前(10.83±3.0)mg/L降至(7.78±2.16)mg/L(P<0.05)。血白蛋白经洛伐他汀12周治疗后上升,从治疗前(32.47±4.65)g/L上升至(34.47±6.78)g/L(P<0.05),白蛋白上升与血C反应蛋白下降呈负相关(r=-0.305,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除降脂外,还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降低血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存在的情况,比较两种不同透析方式进行透析治疗时微炎症状态的差别。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D+HP组)24例,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24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血检测并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CRP、IL-6、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HD+HP组各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HD组比较各因子水平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HD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普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贝朗血液透析机(Dialog)每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比较首次透析前、透析2个月(透析前、透析后),透析4个月时(透析前、透析后)的营养状况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30例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前的Hs-CRP、IL-6、TNF-α、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2个月透析前、2个月透析后、4个月透析前及4个月透析后水平,P<0.05;首次血液透析前的Hb、Alb及转铁蛋白均显著低于其它各时间点,P<0.05;血液透析2个月后、4个月后的Hs-CRP、IL-6、TNF-α及铁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2个月前及血液透析4个月前;血液透析2个月后、4个月后的Hb、Alb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2个月前及4个月前水平,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改善尿毒症症状的有效方式,但血液透析将引发尿毒症患者的微炎症状态,降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重要补充形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有研究发现,将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还鲜有报道。目的:比较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组48例及颈静脉半永久双腔静脉导管组32例,以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2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永久插管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内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使用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可进一步加重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桔抗剂--替米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血透中心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测定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20例)和非替米沙坦组(20例).用药24周后复查CRP、IL-6、TNF-α,并与健康对照组20名作对照.结果 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CRP、IL-6、TNF-α[分别为(5.36±12.7)、(3.19±0.89)ms/L,(160.11±27.64)、(91.65±15.10)ng/L,(2.45±0.76)、(1.44±0.29)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非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CRP、IL-6、TNF-α[分别为(5.28±1.32)、(5.18±1.43)ms/L,(158.33±39.47)、(147.40±40.69)ng/L,(2.53±0.62)、(2.39±0.81)n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与非替米沙坦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CRP:(1.58±0.68)mg/L,IL-6:(13.54±4.12)ng/L,TNF-α:(0.18±0.12)ng/L]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应用替米沙坦治疗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方法28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68例为治疗组,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21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结果治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后(1.23±1.11)mg/L较治疗前(1.58±1.49)mg/L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1.93±1.22)mg/L与治疗后(2.10±1.77)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30.60±24.50)u/kg明显低于对照组(47.30±31.20)u/kg(P(0.05),且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2.82±1.73)低于对照组(4.5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s-CRP、透析时间、血清铁蛋白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并减少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Hepcidin plays a key role in iron homeostasi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measured the serum hepcidin levels of 48 maintenance ha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20 age-matche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using a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ELISA). Serum hepcidin, interleukin (IL)-6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intenance haemodialysis patien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subjects. In all patien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hepcidin levels and ferritin, transferrin saturation and IL-6, and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hepcidin and unsaturated iron-binding capacity, 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 (TIBC) and transferrin.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ferritin and TIBC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serum hepcidin levels. In conclusion, serum hepcidi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ron status and microinflammation (defined as hsCRP < 15 mg/l, withou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inflammation) in maintenance haemodialysis patients. The C-ELISA method for measuring serum hepcidin should facilitate the routine measurement of hepcidin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尿毒症透析患者54例,分为醋酸纤维素膜(CA130)组、低通量聚砜膜(F6)组及高通量聚砜膜(F60)组,另选取30例尿毒症非透析患者作为非透析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监测透析前后患者炎症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及非透析组患者CRP、IL-6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F6组及F60组透析后CRP、IL-6水平与透析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30组透析后CRP、IL-6水平与透析前相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状态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有关,而采用高通量透析器透析并不增加这种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朱愿  张晓东  宋洁  李辉 《中国临床康复》2014,(18):2903-2908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中有10%-49%的患者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较好地清除患者血浆中的中、大分子毒素,理论上可通过降低相关毒素水平干预顽固性高血压形成机制。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影响。 方法: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22例与连续性血液净化组23例,血液透析组则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每周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次。 结果与结论:治疗3个月后,连续性血液净化组肾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试验前水平,24 h平均血压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上述各指标较试验前无变化(P>0.05);试验后连续性血液净化组上述各指标均低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明显降低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患者血浆中的中、大分子毒素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AAC)发生及进展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析影响患者AAC发生及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包括无钙化者44例,钙化者3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史、C反应蛋白、血磷、三酰甘油、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是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是影响AAC的保护因素;随访2年,共有67例患者复查腹部侧位X线片完成随访,其中AAC进展组32例(新发14例),非AAC进展组3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磷、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是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A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高密度脂蛋白是影响AAC进展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高血磷、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史、高水平C反应蛋白、低水平25羟维生素D、高三酰甘油、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是血液透析患者A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血磷及低水平25羟维生素D、高三酰甘油、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液透析患者AA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43例无全身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分别在透析前和4h后测量血清PCT和cRP,并与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前PCT(2.13±0.7ng/mL)和CRP(14.3±2.9m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CT:0.18±0.03ng/mL,CRP:4.5±2.2mg/L)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在透析前,PCT与CRP呈弱的正相关。而透析4h后,PCT则显著降低,CRP无明显变化,且PCT与CRP无相关性。【结论】在终末期肾病不存在感染征象的患者中,其PCT及CRP水平显著增高,说明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存在慢性系统性炎症。虽然透析可降低血清PCT水平,但其对CRP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干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有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皮肤瘙痒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检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皮肤瘙痒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分为4组,0-2分组23例,3-5分组21例,6-8分组24例,〉8分组18例。比较各组间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红蛋白、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随着尿毒症皮肤瘙痒程度的加重,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P 〈0.05),血红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 〈0.05),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逐渐升高(P 〈0.05)。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与血红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0.60,P 〈0.01);与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呈明显正相关(r=0.7,P〈0.01)。提示外周血干细胞因子可能在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