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11年9月共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 结果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可见“桑椹状”或“网格状”结构,肿瘤周边可见低信号环,以T2WI像更为明显,提示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陈旧性出血.本组肿瘤全切14例,1例次全切.术后1周,12例较术前症状有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1例延髓病变者出现饮水呛咳加重.术后3月,随访1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术后12月,随访12例,11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 结论 MRI及其增强显影可准确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连,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大约占颅内所有血管畸形的5%~13%[1],其中18%~35%位于脑干[2],多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01—2012-01收治的2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并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内容包括周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状况、MRI检查结果等。结果术后72h进行镜下及MRI检查证实,2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手术无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术后颅内感染1例,颅内低压性头痛1例,经积极治疗好转;非手术性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均治愈,未形成永久性致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24个月,均经MRI检查未发现病变残留、复发、出血等情况。Karnofsky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第24个月较术前均有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rnofsky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对具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导致脑干出血,尤其是不伴发昏迷的脑干出血的重要原因。1928年,Dandy首先采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近数十年来,随着MRI、神经电生理监护以及神经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1,2]。目前,手术已成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1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2年脑血管畸形患者1 763例,其中确诊海绵状血管瘤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发生部位位于中脑及桥脑交界2例,桥脑9例,延髓2例,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表现形式起病者1例。结论发生在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相对较少,以桥脑部位更好发,延髓相对少见,极个别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形式起病。  相似文献   

7.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70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中脑15例、中脑-桥脑交界8例、桥脑34例、桥脑-延髓交界5例、延髓8例。我们共采用8种手术入路:经菱形窝27例、颞下或颞-枕入路14例、远外侧经髁7例、外侧小脑上幕下7例、中线小脑上幕下8例、枕经天幕4例、乳突后2例,以及眶颧1例。结果本组病例的年出血率为2.9%(77/2364),占同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4%(70/159);97%的病例手术选择在亚急性或慢性期、且所有患者均有颅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包括失平衡)。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中线小脑上(46.7%,7/15)、颞下或颞-枕(26.7%,4/15)为主;桥脑病变多选择菱形窝(58.8%,20/34)、颞下或颞-枕(23.5%,8/34);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远外侧经髁(62.5%,5/8)和菱形窝入路(37.5%,3/8)为主。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接近脑干表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直接的电刺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较低,我科1992年以来遇到2例。桥脑髓内、髓外各1例,均经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rain stem caverous malformation,BSC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CM).与幕上病灶相比,BSCM具有更明显的出血倾向,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更严重,手术切除是根治BSCM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BSCM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BSCM的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和预后等做一综述. 一、发病特点 BSCM的发病率占颅内CM的9%~3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患者,中脑、桥脑及延髓均可被累及,其中桥脑最多见[1].临床上桥脑病例约占6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我院从1971年4月至1994年4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35例。复习他们的临床表现、神经放射学、病理学特点,尤其CT、MR的特点及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对本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指征等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8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 结果 18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实质内,以头痛、癫痫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病灶;6例位于脑外中颅窝底区,其中全切除病灶5例,病灶活检1例.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Caver~ou: angioma (CA) is a h.amartomatous hemorrhagic lesion which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mprovement of neuroimag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d heightened clInIcal awareness. Long consIdered to be rare, its actual prevalence is now recognized to be of 0.9%. Cavernous angiomas may be multiple,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familial form. I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clinical syndromes attributed to focal microhemorrhages or less frequently to gross bleeding. CA are usually dIagnosed between the age of 20 and 50 with a highest clinical. incidence in the fourth decade. A female predominance is observed in regard to bleeding. The male patients are more at risk for seizures. The recent series ofMR ima~ing confirm that CA even when multiple can be asymptomatic in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cases. Surgery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risk of hemorrhage and improve the control of seizures.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are now adopted with reduced postopertive .morbldlty. We report our expenence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ebral CA and suggest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sIons accordIng to surgical accessibility and residual morbidity. [Neural Res 1998 20: 597–606]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分析总结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年间收治的CA79例,其中颅内CA60例,眶内11例,椎管内8例。结果:本组平均病程4.3年,癫痫、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突眼和脊髓压迫症分别是上述部位CA的主要临床表现。CT多为高密度灶。MRT1W以混合信号为主;T2W高信号多见,部分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肿瘤获全切者占79%,手术死亡率6%。47例平均随访5.6年,临床改善或无症状者占92%。结论: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好;CT、尤其MR是诊断CA的最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T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优缺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55例,幕下脑干4例,小脑9例。68例病灶有出血54例,钙化17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极低黑色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密度区。增强后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CA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过去12年经手术证实的82例颅内CA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灶外出血、癫痫、头痛和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76例经显微外科手术6获全切,74例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结论 显微外科治疗颅内CA效果良好,MR是诊断颅内CA的最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脊髓)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脑内CA 13例,分别位于脑皮层深部、海马、外侧裂Broca氏区、中央前回、后回、丘脑深部、桥脑及小脑半球;胸髓内CA 3例;位于海绵窦、鞍旁颅中窝的脑(轴)外CA 2例;髓外(T_(12))CA 1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并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脑(脊髓)内CA在MRI的T1、T2像上,病变周围可有典型的含铁血黄素黑环征;脑(脊髓)外CA的CT、MRI表现不具特征性。所有脑(脊髓)内CA在显微镜下(部分病例使用立体定向配合)获得全切;因轴外CA血供异常丰富,只作部分切除。结论MRI对于脑(脊髓)内CA具有诊断意义,对于反复出血病例宜争取显微手术全切;因轴外CA术中出血凶猛,应慎重决定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