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不同入路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03—2016-09到我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的116例患者,分为前路及后路组,前路手术中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加钛网及Z板的内固定,后路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残疾指数、后凸畸形矫正、矢状位排列等。结果后路手术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显著低于前路手术组,而2组切口长度及术后神经损伤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后路手术组出现矫正角度的恶化。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前路固定能够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手术相对复杂且创伤性较大,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骨折分型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颈椎骨折脱位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骨折及脱位导致脊柱序列异常及颈椎失稳,常合并脊髓损伤,治疗复杂,而且疗效较差。2002-2006年我科对收治的32例此类患者进行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人路手术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随着解剖学、影像学、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深入,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相关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的:观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侧块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0/2005-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均伤后7 d内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采用3种方式,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单开门+侧块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疗效评价标准采用Frankel分级及JOA评分计算改善率。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减压充分,内固定固定良好,未见松动滑脱、断裂等现象,融合节段1年后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27例患者出院时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1例Frankel A级患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恢复1~4级。置入后JOA评分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组改善率为50%,后路单开门+侧块固定组改善率为53%,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组改善率为51%。所有病例置入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中亦无并发症发生。提示根据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不同特点,采取合理方式,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脊柱脊髓外科历来是神经外科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进展、手术入路的创新和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微侵袭技术的介入、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化,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遗憾的是,国内神经外科界尽管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对某些疾病(如脊髓内肿瘤等)的外科治疗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总体而言,神经外科医师对脊柱  相似文献   

5.
背景:不论是传统的单纯前路凹侧支撑、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还是近年来较多学者提倡的经后路脊柱闭合楔形截骨等方法,均不能有效治疗临床严重僵硬脊柱侧后凸畸形。 目的:总结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应用于严重角状侧凸或/和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观察该方案以及钛网置入对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2008-12采用全脊椎切除治疗的脊柱畸形病例中,畸形呈角状的侧凸或/和后凸,主弯角度在冠状面或/和矢状面上测量>100º,且畸形的柔韧度小于10%的15例患者。脊髓功能2例Frankel 评分为D,余均为E级。采用肋骨横突切除入路显露,结扎顶椎区节段血管,置入椎弓根钉,完成全脊椎切除后采用交替换棒技术,并置入钛网,以此获得矫形。治疗过程中未使用感觉或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治疗后随访普通X射线片Cobb角矫正与神经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平均术中切断(3.8±1.4)支节段血管。治疗后测量侧凸及后凸畸形矫形率分别为60.8%和72.9%。随访6~48个月,至随访终末所有病例Frankel 评分E级,部分患者治疗前存在的肌张力增高及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均恢复正常,内固定物无脱落、松动等。提示严重且僵硬的角状脊柱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矫形效果。在稳定的力学环境和直视保护下,脊髓可耐受一定范围的短缩、成角和旋转位移。通过对脊髓的环周减压,保持脊髓等张或短缩状态的矫形,利于病态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经外科学界应重视脊髓脊柱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髓脊柱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神经外科疾病。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与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观念的引入,基础研究的逐步开展,以及磨钻、各类手术器械和固定材料的不断面世,神经外科界对各类脊髓脊柱疾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椎管内肿瘤、脊髓脊柱血管畸形和脊髓脊柱先天性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对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术中内固定、内窥镜、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护和疼痛治疗等,也在一些神经外科单位开展了起来,迈开了可喜的步伐。然而,由于这类疾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仍给正确诊断与进一步提高疗效带来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学习、推广与探索新技术、新经验,不断加深与拓宽实践领域,进一步理解脊髓脊柱疾病,提高显微手术技巧,规范我们的医疗措施,以减少治疗伤残率和提高疾病治愈率。为此,下面一些观念希望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脊柱脊髓肿瘤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3D打印辅助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脊柱脊髓肿瘤病例资料.结果 术前3D打印脊柱脊髓肿瘤模型清晰准确显示肿瘤位置和形态,及其毗邻血管和椎体的空间结构和关系.6例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技术在脊柱神经外科手术中可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8.
由徐启武教授主编的《脊髓脊柱外科学》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9年7月出版。该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作者在脊髓髓内肿瘤、椎管内外肿瘤、脊髓血管畸形和颈椎病等手术治疗方面的独到见解,描述了脊髓脊柱外科领域的导航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新颖的脊柱内固定技术等脊髓脊柱疾病的新进展,既有实验研究、又有临床实践,既有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9.
脊髓髓内畸胎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2例髓内畸胎瘤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2例髓内畸胎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颈及颈胸段脊髓内4例,胸髓内2例,圆锥部6例。结果髓内畸胎瘤患者脊椎平片多见脊柱骨性畸形,MRI检查肿瘤多为混杂信号影,术中见肿瘤呈囊实性,与正常脊髓组织无明显分界,肿瘤全切困难,可次全切除,术后肌力障碍恢复良好。结论脊柱平片及MRI对髓内畸胎瘤有定性及定位意义,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室管膜瘤8例.随访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并对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显微手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技巧、脊柱稳定性及术后是否放疗等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全切除7例,手术近全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好转6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结论对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沿着正确的瘤-髓界面分离、切除肿瘤是其全切的基本保证,采用椎板成型术可提高术后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5年内共行脊髓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切除术35例。本文总结本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讨论本病的分型和显微外科切除技术,由于本病缺乏独持的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其它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上最主要的方法是MRI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一般说来,硬脊膜和脊髓表面动静脉瘘可成功地完全切除.但凹块型AVM的治疗却是一个复杂的外科问题。显微外科切除术的关键是良好显露.彻底止血和尽可能多处理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12.
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颈脊髓腹侧良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管内脊髓腹侧髓外肿瘤因为位置深在,与脊髓及神经根等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大且复杂。从前入路手术显露肿瘤及相关结构困难,且需要内外固定,故一般采用后中线全椎板切除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作者采用后中线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颈脊髓腹侧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3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及伴有脊髓受伤的临床诊疗。方法对我院2007-09~2010-08接诊入院的40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分为治疗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A组采用前路降压,自己提供骨植入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患者采用后路径,对照A、B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中血液损失量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B组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手术用时短、手术血液损失量少,A、B 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B组,A、B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缺乏稳定压缩或瞬时间骨折伴随脊髓受伤患者,神经损伤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其中爆裂性骨折占15%,30%~60%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脊髓神经损伤,采用何种手术入路,脊柱重建稳定性好,又减压彻底,多年来一直引起学者争议。我们采取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春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几乎所有的脊柱疾病最终都表现为脊髓及神经受压的症状,因此,从神经外科的角度处理这些疾病,更有利于脊髓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保护。在神经外科众多专业中,脊柱神经外科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需求而出现的,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脊髓手术,还包含脊柱的手术,如脊柱各种退行性疾病、脊柱外伤、肿瘤及各种畸形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多节段脊髓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累及3~14个脊髓节段。术前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4例,Ⅳ级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直接切除全椎板5例,椎板回植复位13例,椎弓根钉棒固定7例;肿瘤全切除21例,部分切除4例;肿瘤整块切除2例,分块切除23例。术后随访时间18~140个月,平均70.8个月;未发现脊柱变形或畸形;术后术后12月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Ⅰ级10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多节段脊髓肿瘤在显微镜下可获得完全切除,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合理的肿瘤分离技术及正常脊髓血管的保护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椎板复位与固定可避免或减少术后远期脊柱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04-04-015(国)“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拟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召开。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脊髓脊柱领域知名专家王振宇教授、刘忠军教授、刘晓光教授、王超教授、孙宇教授、王少波教授、郭邵庆教授、谢京城教授、刘彬教授、李振东教授、马长城教授等共同参与授课。授课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讨论、手术演示互动等全面介绍复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血管性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脊髓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脊髓手术后脊柱稳定性问题及相关的内固定技术、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寰枢椎疾病外科治疗以及与神经外科相关的椎管狭窄、颈椎病等脊髓脊柱外科疾病的新进展、新技术与新方法。诚挚邀请神经外科和骨科医生参加此次学习班,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期限招学员20名。录取以报名先后排序,学习班结束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I类8学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髓终丝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MPE)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脊髓终丝MPE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肿瘤均全切除。出院时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明显改善。16例随访10~70个月,平均45个月,未见复发,未出现脊髓栓系综合征和脊柱畸形;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均达到Ⅰ级。结论 显微手术是脊髓终丝MPE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骨科医院2014-02—2015-08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综合优势更突出,但要注意做好术前准备,最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以减轻患者疼痛,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的Chiari畸形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的Chiari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南京鼓楼陕院住院治疗的Chiari畸形患者60例,35例以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25例末合并脊柱侧凸作为对照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35例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患者,年龄3~33岁(平均13.75岁),97%合并脊髓空洞,不具有典型的Chiari畸形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腹壁反射异常多见.两组之间手术方式和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iari畸形以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多合并脊髓空洞,发病年龄轻,其临床症状和神经损害体征不明显,治疗策略上主张早期进行枕颈部枕骨大孔区减压和硬脑膜重建成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